蓝蓝的威尼斯

文档属性

名称 蓝蓝的威尼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0-10 12:14:14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感受威尼斯的美。 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和欣赏课文优美的语言。
威尼斯美在什么地方?
水都美
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入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建筑美:
泛舟在大运河上,就像在参观欧洲建筑艺术博览会。
秋色美:
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
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
“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开门见水
李亚度桥 夜景

载着游客的“公朵拉”
圣马可教堂内部
课文最后一小结开头有“亚得里亚海海水和太平洋的怒潮是相通的”一句,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友谊之树常青
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
←亚得里亚海水
太平洋怒潮→
美句赏析
“贴切新鲜的比喻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甚至使人能够记住它一辈子。平凡的事物,常常也在比喻之下变得瑰丽美妙起来.”请大家带着欣赏的眼光再读课文,找出其中你喜欢的比喻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赏析: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的村落。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扣住了题目,描绘出了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游客产生了急欲去观赏个究竟的冲动。
1、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2、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入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赏析:这里运用了两个比喻。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的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的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如画的感觉。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赏析:三个比喻构成了一幅需绚丽的秋色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陶醉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
因为作者坐在飞机上从舷窗向外眺望,“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而威尼斯“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而且写出了作者俯视威尼斯的总体印象。蓝色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环境特征,而且它是和平、宁静、友谊的象征。
质疑
文章的最后一段为什么提到了马可波罗,这合理吗?
因为马可波罗是中意文化的使者,是他建立起了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而最后一段既回顾了中意两国人民在历史上的友谊,又写出了中意两国人民友谊的发展,所以这是合理 的。
小结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的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瘦 西 湖
何 园
大 明 寺
个 园
本文的写作特点
★ 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
★ 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
拓展训练
以“扬州欢迎你”为主题,仿照文中写作方法,选择你最喜爱的两处景点,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蓝蓝的威尼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作者漫游路线为经,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纬,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
2、领略威尼斯的绮丽风光,体会文章歌颂了中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点:
文章绚丽多彩,多用比喻。
教学难点: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游记,介绍了威尼斯绮丽风光,本文以作者漫游路线为经,以自然和人文景观为纬,用优美的语言描写景物,且多用比喻。所以,教这篇课文,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去学习、体会、品味、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威尼斯:既有世上独一无二的温柔,又不乏历史上地中海最强的高雅风景,东西方的桥梁。这座建于公元5世纪的世界著名城市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座落在威尼斯湖约118个大大小小的岛屿上。150多条运河和400座桥梁纵横交错,把这些岛屿联成一个城市整体。威尼斯无可比拟的独特外貌和丰富的艺术宝藏,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城市。威尼斯的美离不开蓝蓝的水和摇晃的小船,更离不开富丽堂皇的古典建筑物。站在圣马可广场向四周眺望,纵横的街道在这里化身成蜿蜒的运河;在普通城市街上通行无阻的车辆,在这里变成了小船。这里的每一条小水道、小街、小教堂和小广场都是风景,也记录着水城灿烂的文化和历史。
二、整体感知
(一)掌握生字词
蔚蓝wèi   瑰guī 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瑰guī 丽(异常美丽)
穿梭suō (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绚xuàn丽多姿(灿烂美丽)
鳞次栉zhì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
搁gē 浅(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1、文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哪些美丽风光?你最喜欢哪一处?为什么?
2、文题目“蓝蓝的威尼斯”如果改为“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或者“奇特的威尼斯”好不好,为什么?
三、分析课文,掌握文章结构内容:
1、阅读每一自然段,概括内容。
①写机窗俯视眺望。 ②概括介绍威尼斯的绮丽风光。
③简介威尼斯的悠久历史。 ④写威尼斯是个水城。
⑤写由看排球赛引出圣马可广场的来历。 ⑥重点介绍圣马可广场。
⑦赞颂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2、在此基础上掌握文章的三个部分。
①概括介绍威尼斯的面貌和历史。
②介绍威尼斯是一个“奇特的城市”,展现威尼斯“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
③赞颂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四、具体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作者在机窗看到的威尼斯是怎样的?联系上下文想象出这一幅明丽的画面。
背景:水天相接的蓝色;标志:高楼和尖顶教堂。
空姐告诉我,现在已到了威尼斯上空。我怀着迫切的心情从舷窗向外眺望。只见天是蓝的,地是蓝的,水也是蓝的。那宽宽的蓝色的带子,想是威尼斯大运河吧,它与蓝色的天空几乎融为一体。远处,隐隐绰绰的高楼是古代的宫殿和贵族的院落吧,那尖顶教堂是圣马可教堂吧。它们坐落在大运河蓝色的怀抱里,仿佛是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的村落……多么迷人啊!
2、第二自然段是如何介绍威尼斯的绮丽风光的?
通过友人的介绍从侧面描写威尼斯是一串明珠。作者抓住明珠的特征“闪闪发光”,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然后写入夜所见的奇景,紧扣光和水,水光相映像一个水晶宫一般。最后直抒胸臆,照应段首的“令人向往”一句。
想象:威尼斯是亚得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它有118个岛屿,有177条大小河道,有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其中最美的桥要算白色大理石桥了,它是独也拱桥,雕刻精细,造型优美。正是这些桥梁把岛屿、大小运河串连成“水都”,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水都”迎着人们闪闪发光,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美丽极了!
3、请同学们说说威尼斯的悠久历史。
(二)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在介绍水城威尼斯时,突出了它什么样的特点?(独特和瑰丽)
2、水城威尼斯到底独特在何处?瑰丽在何处?
大小船来往不绝,突出其繁忙;两岸风光和建筑艺术就像建筑艺术博览会;最美的桥——李亚度桥,引人注目;交通工具“公朵拉”随处可见。
独特在它的交通工具,瑰丽在古典建筑艺术和两岸风光,表现了水都之美。
3、介绍圣马可广场的来历时用了神奇传说,有何作用?
给文章抹上了一层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4、作者重点介绍圣马可广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
先引用拿破仑的话,接着介绍了建筑、特产、秋色和犯人的叹息等。
5、有感情朗读后想像迷人的秋色画卷。为什么说是美丽的、和谐的、幸福的画卷?
这样的画卷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引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即使犯人,也萌发了热爱生活、留恋人生的感情。
(三)阅读第三部分后思考:
1、如何表现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的?
先用一句中心句,以“海水”和“怒潮”相通,类比中意人民的友谊。然后回顾两国人民在历史上的友谊。最后深化,表现两国人民的友谊的进一步发展。
注:这是前两部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五、小结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六、赏析语言
(一)课文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象我们也跟着作者到了威尼斯。你能说说产生这一效果的原因吗?
1、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
2、优美的语言,贴切的比喻。
(二)学生交流课前积累的优美语句,并进行赏析。
(三)朗读优美的句子(特别是几个贴切新鲜的比喻)
七、发挥想象,学习表达。(结合课后练习一)
(一)教师提示: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你也能用你五彩的笔描写你想象中的美好的景色吗?请同学们试一试吧!
(二)题目:读了下列句子,你能否联系上下文想象出几幅明丽的画面来?请把画面向同学们描绘一下。
1、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一簇簇的村落——
2、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3、像进了水晶宫一样——
夜晚,威尼斯仿佛向人们打开了她的百宝箱。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仿佛是一个透明的世界。游客们坐着“公朵拉”,由船夫摇橹,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样,到处波光粼粼,闪闪发光。他们饱览两岸风光和鳞次栉比的古典建筑。古典建筑里灯光辉煌,它们倒映在大海里,把大海映得通明。人们在这通明的世界里漫游,听着优雅的“小夜曲”,仿佛一个个陶醉于人间奇景之中。
八、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好的词语和精彩的语句。基础题
1.给加粗的字词注音。(6分)
(1)舷窗( ) (2)点缀( ) (3)一簇簇( )
(4)瑰宝( ) (5)祈祷( ) (6)绚丽( )
2.先学习,后注音。(10分)
(1)“翘”是多音字,通常有两种读音。作“抬起(头)”“(木、纸等)平的东西因湿变干而不平”讲,读qiáo,如翘首、翘棱;用于作为植物名时读“qiào”。
①“公朵拉”是一种小游船,翘着头尾……( )
②在大连,连翘和叶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2)“载”是多音字,通常有两种读音。作“年、岁”“记载”讲时,读zǎi,如:一年半载、登载;作“装载”“乘坐”“充满”“担负”“再、又”等讲时,读zài,如:运载、怨声载道、载重。
①载歌载舞( ) ②风雪载途( )
③千载难逢( ) ④刊载特大新闻( )
⑤载誉归来( )
(3)“蔚”是多音字,通常读wèi,如蔚蓝、蔚然成风等。读yù时通“郁”,如:“蔚蔚”同“郁郁”;或用于县名。
①云蒸霞蔚( ) ②河北省有个蔚县( )
③蔚为大观( )
3.“看”的同义词有:瞧、瞅、视、观、眺、览、相、盼、顾、睹、张、望、觑、瞥等。从上面的词语中挑选恰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横道上。(11分)
(1)我从舷窗向外________望。 (2)左顾右________
(3)目不能________ (4)冷眼相________
(5)东________西望 (6)他________了一眼。
(7)耳闻不如目________。 (8)这人他________不中。
(9)一________无余 (10)________看灯火
(11)在这微微的灯光里________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子。
4.改正句中错别字。(10分)
(1)她是世界上最有媚力的城市,亚得里亚海滨的一穿明珠。( )
(2)十四五世纪的歌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和贵族园落,鄰次栉比。( )
(3)当时暴风聚起,把船括到荒凉的沼泽地带阁浅了。( )
(4)据说,许多年以前,威尼斯还是一遍荒无的海滩。( )
5.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3分)
(1)我从舷窗向外眺望,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
(2)果真,明珠正迎着人们闪闪发光哩!□□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
(3)我们登上汽船□等于城市公共汽车□,观光两岸风光。
6.在下列文字中的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词。(3分)
深秋的威尼斯,( )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 )食,供人拍照、( )乐;穿( )般来往的船( ),迎着飞( )的海( ),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7.句中画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3分)
( )
A.听到敲门声,我和妈妈不约而同地跑去开门。准是爸爸出差回来了!可开门一看,是查水表的王叔叔。
B.学习成绩的提高得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一口吃成个胖子,那是不切实际的。
C.目前,一些厂商在广告中弄虚作假,对自己的产品大事渲染,以此误导群众,骗取不义之财,这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D.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具匠心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小学课本,掩盖战争罪行。
8.在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威尼斯人还把马可·波罗时代的帆船保存着,你看,停泊在里阿托岛海滨的古意大利的帆船仿佛正准备扬帆出海。又是马可·波罗和他的伙伴驶向中国吗?________________,飞向遥远的东方。
( )
A.是威尼斯的新一代正满怀威尼斯人民的友谊,登上马可·波罗机场上的客机
B.不,威尼斯的新一代正满怀威尼斯人民的友谊,登上马可·波罗机场上的客机
C.是的,正是威尼斯的新一代正满怀威尼斯人民的友谊,登上马可·波罗机场上的客机
D.不是的,是威尼斯的新一代正满怀威尼斯人民的友谊,登上马可·波罗机场上的客机
9.仿句。(3分)
威尼斯是一个奇特的城市,这里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开门见水”。

10.根据下面句子,按要求组织语句(可适当加关联词)。(4分)
他像一支蜡烛 照亮了别人 毁灭了自己
(1)肯定他的奉献精神:

(2)不肯定他的行为:

11.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①亚得里亚海的瑰宝,是威尼斯人用双手雕塑起来的。②这个城市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③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日趋衰亡,威内托人为了躲避外敌侵略,离开大陆逃到亚得里亚海边岛屿定居。④到15世纪,威尼斯成为意大利最富强的“海上”共和国。⑤当时,威尼斯的军舰商船威震地中海,威尼斯商人的足迹遍布欧亚非三洲,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就是描绘当时的情况的。
(1)这段文字由5个句子组成,可分两层:①~②句是________写;③~⑤句是________写。(2分)
(2)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3分)

综合题
本文为什么要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
蓝蓝的威尼斯·同步训练
1.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蔚蓝( )_________________
瑰( )宝_________________
瑰( )丽_________________
穿梭( )_________________
绚( )丽多姿_____________

鳞次栉( )比_____________
别具一格____________________
搁( )浅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每一自然段,概括内容。
①写机窗俯视眺望。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写威尼斯是个水城。
⑤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
⑦赞颂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概括文章内容,须先整体把握,再逐段研读,然后用简要的文字表达。)
3.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3):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6):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7):___________________。
4.介绍圣马可广场的来历时用了神奇传说,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雀鸟为什么不吃虫
唐了
①据《中国环境报》报道,江苏泰兴鸟雀成灾!数万只尚不知名的雀鸟,将1200多亩桃树刚吐的嫩芽尽数啄食。
②看到这个消息,既感到震惊,又觉得它似乎在情理之中……
③查有关资料,食植物的鸟类为数不少,但它们主要是吃植物的种子、果实以及花蜜。仅有少数鸟类,如松鸡和雀鹛吃野生植物的芽苞、叶以及各种蒿草等。像那种成群的、麻雀那样大小的、吃植物嫩芽的雀鸟,我花了很多工夫,就是查不到。
④不过,我们可以想一想,在连续数十年使用杀虫剂的今天,在农业区能够历尽种种磨难仍保持如此种群的鸟类,难道它们是吃虫子的吗?我们知道,虫子一多,人们心里就不舒服——这就像眼睛容不得半粒沙砾一样,人们容不得它们的存在。在人为的环境里,那些虫子是不太可能大量存在的。也就是说,这成群的小鸟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虫子,供它们食用呢?或许它们是从别的地方长途迁徒而来的,即使这样,在它们的原产地也没有虫子可吃。原因很简单,如果有虫子,那些成群的雀鸟却只吃植物嫩芽,而很多虫子也吃植物的嫩芽,虫子又没有天敌,植物能活到今天吗?长此以往,以它们为食物的虫子早该绝迹。
⑤据我观察,在我们这里能够见到的,可称得上“群”的小鸟是白头翁。可在秋冬季节,它们是以几乎木质化了的秋枫的种子和只有一层薄皮的女贞子的种子为食。在春天,它们一样也不吃虫。不知这是不是巧合?总之,它们家族能免遭灭绝真是幸运!
⑥如果我们换个方式表达,可能就更说明问题:因为有了虫子,就会有人打农药,所以,吃虫子的小鸟,将不太容易成活。因此。我有一个朦胧的感觉:江苏泰兴的那些小鸟是长期被逼无奈才改变了习性的。
⑦几十万年前,大熊猫被严酷的大自然所逼迫,也改变了习性。毕竟,生存才是硬道理。那些来不及改变习性的雀鸟,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恐怕不是大自然的逼迫了!
⑧幸运的是,江苏泰兴的雀鸟改变了习性,找到了新的食物。但那群改变了习性的雀鸟真的就能免遭灭顶之灾吗?
5.江苏泰兴数万只雀鸟将1200多亩桃树的嫩芽尽数啄食,作者为此而“震惊”。依据第③段的有关资料和后文的相关内容,分析作者感到“震惊”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本段中去捕捉并提取信息。)
6.在第④段里,作者得出了怎样的一个结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江苏泰兴那些改变了习性的雀鸟真的就能免遭灭顶之灾吗?为什么?(统观全文,讲述两点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要告诉人们怎样才能保护生态平衡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扣住“怎样保护生态平衡”回答。)
蓝蓝的威尼斯·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试分析下列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1.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几个句子重新排序,使之通顺、流畅,符合逻辑
①这位大旅行家至今还被意大利人民所怀念,威尼斯的机场就是用马可孛罗命名的,称为马可孛罗机场。
②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有深厚的友谊,亚得里亚海水和太平洋的怒潮是相通的。
③不,威尼斯的新一代正满载威尼斯人民的友谊,登上马可孛罗机场上的客机,飞向遥远的东方。
④威尼斯朋友用面条、肉饺招待我们,据说是马可孛罗从中国带来的,现在成了意大利人每餐必备的食品。
⑤又是马可孛罗和他的伙伴驶向中国吗?
⑥威尼斯人还把马可孛罗时代的帆船保存着,你看,停泊在里阿托岛海滨的古意大利的帆船仿佛正准备扬帆出海。
正确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有一段关于马可的传说故事,你认为这个故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最后一小节开头有“亚得里亚海水和太平洋的怒潮是相通的”一句,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文在讲述威尼斯形成历史时,提到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这部作品你读过吗?如果没有,你可以用课余时间去拜读一下,并谈谈你阅读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几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我们是到威尼斯市体育馆去看排球赛的,这里是世界男子排球锦标赛的一个赛区。体育馆正好坐落在威尼斯市中心里阿托岛上圣马可广场的附近,于是就到圣马可广场去散步。据说,许多年代以前,威尼斯还是一片荒芜的海滩,马可到意大利各地传教,乘船经过里阿托岛海岸,当时风暴骤起,把船刮到荒凉的沼泽地带搁浅了。马可以为到了绝境,向天祈祷,似乎听到天使在召唤:“愿你平安,马可!你和威尼斯共存。”这样,这位《马可福音》的作者成了威尼斯的护城神,其标志为狮子。现在的威尼斯城徽还是一头狮子拿着一本《马可福音》。
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胜古迹,拿破仑把圣马可广场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广场两侧是旧宫殿,底层是各式店铺、餐厅和咖啡馆,出售各色食品和威尼斯名产玻璃器皿、花皮革制品等。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在广场的一侧,有一座“叹息桥”。据说,这是被判处死刑的囚犯从监狱走向刑场的“必经之路”,犯人每过这里看到圣马可广场的一角美景,无不感叹不已,所以叫“叹息桥”。
1.第一段文字中介绍有关马可的传说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威尼斯人民用“马可”给广场命名,把马可作为威尼斯的护城神,都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的第一句话中连用两个“最”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加横线的句子描绘的这幅画卷最动人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写到了两座桥,一座是“李亚度桥”,还有一座是“叹息桥”,请问作者写这两座桥的着眼点一样吗?作者写这两座桥的目的是否有所不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秋思

①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地换着新装。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丛丛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②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毯。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喧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边滚去。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③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样深浓。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火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二三,要经过多少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这其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的心血。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它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④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会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有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我站在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根据要求填空。
(1)文中的保尔指的是苏联作家________(填作家名)的名著《________》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2)请将文中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中空缺的部分填完整。
2.作者在第②段中着力描绘秋色,(1)作者笔下的秋色有什么特点?(2)作者在本段先说“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后又说“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两句话是否矛盾?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作者描绘了春与秋的特点及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写一段描绘“夏”或“冬”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从天桥到仙人洞去的山路上,那个锦绣谷,这才是庐山风景的精华所在:举凡天下最奇异的高山,峻岭,险崖,深渊,惊壑,都在这里集合,而且很自然地成为一个整体。满山满谷的古松高杉,把它们打扮成一片葱绿;多变的云雾,则是它们神秘的衣衫。人站在它们的面前,竟不知是在云里,还是在雾里;是在人间,还是在天上;又好像是到了童话世界,只见松杉对话,山岭携手,总觉得我们枉有千百代才华绝世的诗人,留下多少吟咏庐山的佳句,竟一句都对不上眼前的景色,难道他们都没有真正上山吗?到了仙人洞,在附近的御碑亭上,才看到亭两侧有对联一副,勉强概括了庐山风景的特点:
四壁云岩九江棹
一亭烟雨万壑松
的确,云岩、烟雨、松杉、鄱阳湖和长江,组成了庐山风景交响曲。而云雾正是它的主调。云雾给了庐山以生命,它使庐山风景更生动、更引人、更有变化。我们祖国各个风景区都有它们独特的美。庐山之美,在于它既雄伟,又迷人。桂林的风景是很迷人的,在漓江看群山,也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但它仅止于秀丽,而雄伟就不如庐山。昆明的龙门比庐山的锦绣谷还要高,雄伟极了。从龙门眺望一望无际的滇池,也很使人心旷神怡,但它缺乏庐山的朦胧美。杭州的特点在于它有一颗明珠般的西湖,它是以湖制山的;庐山则是以山制湖,因为鄱阳湖对庐山来说,只是一个配件。同样在江西,井冈山自是雄伟,它也引人入胜,但更多的原因在于它有革命历史的传奇,自然环境就远不及庐山的精致。浙江的普陀、天童、育王诸山,也有松竹之美,它们是佛教胜地,置身其间,有肃穆的庄严感,却无庐山的亲切味。
1.第1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那个锦绣谷,这才是庐山风景的精华所在”?理由是因为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2.对第1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个反问句,作者基本认定了我国枉有千百代绝世诗人,他们没有留下“吟咏庐山的佳句”。
B.这是个反问句,作者认为之所以没有留下“吟咏庐山的佳句”,是因为诗人们没有真正上山造成的。
C.这个反问句的真实含义在于:表达作者对庐山风景千变万化特征的充分肯定。
D.这个问句,作者既采用拟人、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展现山岭松杉在云雾中的变幻风姿,又通过有力的反问语气,强调了诗人们“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真谛。
3.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这句话。
示例:满山满谷的古松高杉,把它们打扮成一片葱绿;多变的云雾,则是它们神秘的衣衫。
满山遍野的各色野花,________________;轻轻的风声,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xián(2)zhuì(3)cùcù(4)guī(5)qídǎo(6)xuàn 2.(1)①qiáo ②qiào(2)①zài ②zài ③zǎi ④zǎi ⑤zài (3)①wèi ②yù ③wèi 3.(1)眺(2)盼(3)视(4)觑(5)张(6)瞧(7)睹(8)相(9)览(10)观(11)瞥 4.(1)魅 串(2)院 鳞(3)骤 刮 搁(4)片 芜 5.(1): ;(2)—— “ ”(3)( ) 6.绚 啄 逗 梭 艇 翔 鸥 7.D(“别具匠心”是褒义词,应改用“别有用心”) 8.B 9.示例:这是一个清新秀丽的城市,不是处处可见“车水马龙”,而是到处可见“青山绿水”。 10.(1)他像一支蜡烛,虽然毁灭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2)他像一支蜡烛,虽然照亮了别人,却毁灭了自己。 11.(1)总 分(2)简介威尼斯的悠久历史。

综合题
因为作者坐在飞机上从舷窗向外眺望,“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而威尼斯“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答出这一点可得“中”,答不出这一点只得“下”。)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而且写出了作者俯视威尼斯的总体印象。(答出以上两点可得“良”)蓝色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环境特征,而且它是和平、宁静、友谊的象征。(答出以上三点可得“优”)

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1.蔚蓝(wèi)(像晴朗的天空那样的颜色)瑰(guī)宝(特别珍贵的东西)瑰(guī)丽(异常美丽)穿梭(suō)(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绚(xuàn)丽多姿(灿烂美丽)鳞次栉(zhì)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搁(gē)浅(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2.②概括介绍威尼斯的绮丽风光。③简介威尼斯的悠久历史。⑤写由看排球赛引出圣马可广场的来历。⑥重点介绍圣马可广场。
3.一、概括介绍威尼斯的面貌和历史。二、介绍威尼斯是一个“奇特的城市”,展现威尼斯“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三、赞颂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4.给文章抹上了一层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5.答案应兼有第③段的有关资料和后文的相关内容。如:从资料中找不到成群的吃植物嫩芽的雀鸟,而现在一些雀鸟为了生存居然改变了习性。
6.读懂第④段内容回答,答案应立足于本段,不能发散到前后文。如:在农业区能够保持种群的雀鸟不是靠吃虫子而生存的。又如,成群的雀鸟已没有虫子可吃。
7.①成群的雀鸟吃植物的嫩芽,就会遭到人类的大量捕杀,最终难逃灭顶之灾。②成群的雀鸟吃植物的嫩芽,会导致大量植物的灭绝,没有食物的雀鸟最终也会遭到灭顶之灾。
8.扣住“怎样保护生态平衡”来回答,如: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能只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任意破坏自然界的食物链。
【参考答案】
一、1.这句形象的比喻中,“蓝色的盆景”的“蓝色”切合文题,符合“水都”威尼斯的特征,“盆景”写出了威尼斯的精致美丽,特别是“点缀”一词用得十分生动、准确,表现出“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与整个威尼斯之景的和谐,是其极有特色的装饰。2.“水晶宫”的比喻写出了亚得里亚海滨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的一个光彩夺目、清澈透明的世界。“真是人间奇景”是出自作者内心的极高评价,这般奇景简直就是一个水晶的世界。
二、②④①⑥⑤③
三、给圣马可广场同时也给威尼斯增添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四、这句话比喻中国人民和威尼斯人民的心是相通的、相融合的。
五、提示:这道题从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展示的风土人情以及其艺术价值等方面去谈感受都可以。
六、(一)1.有关马可的传说,给“水都”威尼斯披上一层神秘面纱。2.说明了威尼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3.连用两个“最”高度概括了圣马可广场的影响和美丽迷人程度。4.这幅画卷中的最动人之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5.不一样,对“李亚度桥”作者主要从它的造型上着笔,而对“叹息桥”则从它的名字由来着笔。作者写前者主要为了突出威尼斯的建筑美,而写后者则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威尼斯的人文景观。(二)1.(1)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2.(1)热烈、浓艳(2)不矛盾,因为黄和绿只是这红色的点缀。3.提示:抓住夏和冬的特点仿照原有句式来写。(三)1.举凡天下……成为一个整体。2. C 3.给它们披上一件花衣则是它们悄悄的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