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单元综合测评(四) 第四单元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2018年10月30日武侠泰斗金庸去世。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那《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是一种无视禁忌、“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一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不会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A [B项属张冠李戴。 “侠是一把双刃剑”是作者的看法,而非韩非子的看法;C项属强加因果。聂政、荆轲不能称之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D项属曲解文意。原文是“很少存在”,而选项表达为“不会存在”,语意有偏差,且选项前后分句没有因果关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C.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从而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D [结合全文可知: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 “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这只是文章话题涉及的一个点,不能以此归纳出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并不完全认同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更认可韩非子“侠以武犯禁”的观点。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武士和骑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C [不能根据是否有社会身份等特征推知两者“毫无共同之处”,过于武断。并且第一自然段末提到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知他们之间有共同之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20分)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王莽末,盗贼起,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强持满以拒之,铜马、赤眉之属前后数十辈,皆不能下。伦始以营长诣郡尹鲜于褒,褒见而异之,署为吏。数年,鲜于褒荐之于京兆尹阎兴,兴即召伦为主簿。
建武二十九年,从王朝京师,随官属得会见,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伦出,有诏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常以牛祭神,百姓财产以之困匮。伦到官,移书属县,晓告百姓,其巫祝有托鬼诈怖愚民,皆案论之。永平五年,坐法征,老小攀车叩马,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众知,复追之。及诣廷尉,吏民上书守阙者千余人。是时,显宗方案梁松事,亦多为松讼者。帝患之,诏公车诸为梁氏及会稽太守上书者勿复受。会帝幸廷尉录囚徒,得免归田里。
数岁,拜为宕渠令。伦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史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视事七岁,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上疏曰:臣今言此,诚欲上忠陛下,下全后家。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连以老病上疏乞身,后数年卒,时年八十余。
(选自《后汉书·第五伦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B.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C.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D.帝以明德太后/故尊崇舅氏马廖/兄弟并居职任/廖等倾身交结/冠盖之士争赴趣之/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B [“以……故”是“因为……原因”的意思,固定用法,后面应断开,排除C、D两项。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看,“争赴趣之”的主语应该是“冠盖之士”,而不是“廖等”,所以在“冠盖之士”前断句。故选B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亦可单用“京”来表示,即现代所说的首都。
B.卜筮,文中指预测吉凶的活动,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
C.移书,一种公文,不相统属的各官署之间交往的一种平行文书。
D.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 [B项,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五伦抵御盗匪,受到赏识。王莽末年,第五伦率领宗族闾里之人抵御数十批盗匪进攻;郡尹鲜于褒认为他很不一般,让他担任官职。
B.第五伦理政有方,百姓拥戴。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坚决杜绝欺诈恐吓百姓的迷信活动,后因犯法被召回时,上书守在朝廷的有一千多人。
C.第五伦整肃吏治,知人善任。第五伦任蜀郡太守时,命令家资多达千万的掾史将财物送给孤单贫穷的人,他所举荐的官吏多官至九卿、二千石。
D.第五伦奉公尽节,自认有私。第五伦奉公守法恪尽职守,他认为自己还是有私心的,比如对欲赠千里马者,虽未举荐,但举荐时还会想到那人。
C [“命令家资多达千万的掾史将财物送给孤单贫穷的人”说法错误,原文是说第五伦挑选出家财丰足的掾史全部遣送回家,重新挑选孤单贫穷但有志向德行的人担任官吏。故选C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其可谓无私乎?(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每天才走几里地,很难向前快走,第五伦便假装要住在亭舍,却暗中乘船离去。
(2)我的儿子生了病,虽然没有去探视,却一夜不能入睡。像这种情况,能说没有私心吗?
【参考译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王莽末年,盗贼兴起,宗族闾里之人争相前往依附他们。第五伦便依据险要坚固的地势建起营壁,一旦有贼来,便激励他率领的人,拉开强弓抵御他们,铜马、赤眉等前后来过数十批,都攻不下来。第五伦开始以营壁之长的身份去见郡尹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认为他很不一般,让他试任官吏。数年之后,鲜于褒把第五伦推荐给京兆尹阎兴,阎兴就召第五伦来让他担任主簿。
建武二十九年,跟从(淮阳国)王到京师朝见,因随着官属而得以见到天子,皇帝向他询问政事,第五伦于是应对施政的方略,皇帝十分高兴。第二天,又特地召见他,同他一直谈到傍晚。第五伦出朝廷之后,帝下诏书封他为扶夷长,还未到官,又追拜为会稽太守。会稽风俗中有过多的祭祀,喜好卜术。百姓常用牛祭神,因而财产贫乏。第五伦到任后,发送公文给下属县,通告百姓,那些假借鬼神恐吓诈骗愚昧百姓的巫祝,都将得到惩罚。永平五年,因犯法被征召,老少百姓抓着车拉着马,呼喊着跟随着,每天才走几里地,很难向前快走,第五伦便假装要住在亭舍,却暗中乘船离去。众人知道后,又追了上来。等到了廷尉狱,官吏百姓上书守在朝廷的有一千多人。当时,显宗正审理梁松的事,也有许多为梁松申辩的人。皇帝对此很忧虑,下诏给公车不再接受为梁氏及会稽太守上书的人。但正好赶上皇帝到廷尉狱审理囚徒,第五伦得以免罪回归故里。
几年后,第五伦被任为宕渠令。第五伦在职四年,升任为蜀郡太守。蜀土地肥沃丰饶,百姓官吏富足,掾史家资财多至千万,都是漂亮的车和高大肥壮的马,凭着财货担任上了官职。第五伦挑选出家财丰足的全部遣送回家,重新挑选孤单贫穷但有志向德行的人担任官吏,于是争着用钱财买官职的现象便被杜绝了,所举官吏多官至九卿、二千石,当时人都认为他知人。第五伦在职七年,肃宗初立,将他从边远之郡提拔上来,代替牟融为司空。皇帝因明德太后的原因,尊崇舅氏马廖,他们兄弟同居要职。马廖等人屈尊结交,官吏们争先恐后去与他们交往。第五伦认为太后家族势力过盛,想让朝廷抑制削减他们的权力。于是上奏章说,我今天如此说,的确是想要上忠于陛下,下保全太后家族。
第五伦奉公守法恪尽职守,谈论事情从不迟疑。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他回答说:“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后来每逢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内心总是不能忘记送马的人,只是最终没有重用他。我的儿子生了病,虽然没有去探视,却一夜不能入睡。像这种情况,能说没有私心吗?”他连续因年老有病而上书请求退休,几年后去世,当时八十多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21分)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限,乃著《王命论》,欲以感之,而嚣终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B.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C.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D.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A [固定词语“上才”,意为“杰出的人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和C项。虚词“以”表目的,连接前后文,前面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B.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C.哀帝的“哀”是公谥。公谥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
D.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两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B [B项,“都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员”错误,“举孝廉”是自下而上。]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班彪痛恨隗嚣的狂言,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用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因此避走河西。
B.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他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他一起商议的,窦融据实禀报。皇帝早就听到班彪很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做司隶茂才,叫他做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
C.班彪多次上书请奏,皇帝每次都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
D.班彪性格沉静庄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
C [C项,“多次上书请奏,皇帝每次都采纳了”错误,说法太绝对。原文只提到他上奏书后,皇帝采纳了,并没有提到“每次”“都”。]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 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十多年间,中外发生骚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
(2) 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做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
【参考译文】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祖父班况,成帝时做过越骑校尉。父亲班稚,哀帝时做过广平太守。班彪性格沉静庄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当时,隗嚣带领众人在天水起事,班彪跟着他避难。有一次,隗嚣问班彪道:“从前周朝灭亡,战国纷争,天下四分五裂,经过好几代才得安定。是合纵连横的事又将出现在今天呢,还是承受天命,在某一个人身上呢?望先生谈谈看法。”班彪答道:“周朝的废兴,与汉朝不同。从前周朝分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掌握自己的领地各自为政,正像一棵大树,本根很弱小,枝叶很茂盛,所以到了后来,出现合纵连横的事,是形势促使它那样。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为郡县制,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下无百年的大柄。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势力,哀帝、平帝在位时间很短,三帝无子,所以王莽篡位,窃取国位年号。危险来自上边,伤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后,天下人没有不伸着脖子在叹息。十多年间,中外发生骚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现在英雄豪杰统治各州县的,都没有像七国传统的资本,可百姓却异口同声,想念汉朝的恩德,发展趋势已经可想而知了。”隗嚣道:“先生分析周朝与汉朝的形势是对的;至于只看到愚蠢的百姓习惯刘氏姓号的缘故,而说汉家一定复兴,这就不见得了。从前秦朝失去天下,好比一只鹿逃走了,刘邦追鹿到了手,当时人又谁知有什么汉朝么?”
班彪一方面痛恨隗嚣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想用这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于是避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做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你参谋?”窦融答道:“都是我的从事班彪做的。”皇帝一向听到班彪很有才干,于是召见班彪,举他做司隶茂才,叫他做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后来几次应三公的命令,就去了。
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班彪又被征到司徒玉况府。当时太子的东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没有配齐,师保齐缺。班彪又上奏书,皇帝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做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建武三十年(55),班彪年五十二岁,死在官位上。他所著的赋、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评论说:班彪身为博古通今的儒者和杰出的人才,置身于危难动乱之中,行为不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当官不急功近利,守志不背弃他人,写文章来治理国家,守着清贫的生活而没有闷闷不乐的神色,他坚守道义,恬静淡泊的志向是多么坚定呀。
二、语言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史汉”一样。司马迁的《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三天不看《汉书》,便觉得俗气逼人,________。
明朝时,《汉书》受到的追捧更是史无前例,连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朱元璋也对其________有加。有一回,明军俘虏了元朝官员郭云,朱元璋见他相貌魁伟,便释放了他,还送给他《汉书》做见面礼。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建文帝、神宗等几位皇帝,对《汉书》也是________。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的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文人的著作,能够洛阳纸贵,在图书市场上________,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备受推崇,甚至被后人用来当作下酒的佳肴,更不失为一种至上的幸福。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它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C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解答此题需要紧扣上下文,下文交代了欧阳修等人对《汉书》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读书人甚至帝王对《汉书》是认同的,且后文并未将《汉书》与《史记》进行比较,也未讨论后世读书人对两者的认同度,所以排除A、B两项。括号前面句子的主语是“司马迁的《史记》”,所以括号内的句子以“班固的《汉书》”作主语更合适。故选C。]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唐宋之际,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大为推崇。
B.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读书人大为推崇。
C.唐宋之际,对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被读书人大为推崇。
D.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D [画线句主要存在两种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深入与开展”改为“开展与深入”;二是成分残缺,可将“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改为“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或“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读书人大为推崇”等。A项,结构混乱,“《汉书》”与“读书人”两个名词均可充当主语。B项,语序不当,应为“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C项,成分残缺,可删去“对”。]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面目可憎 垂爱 手不释卷 风行
B.面目狰狞 钟爱 爱不释手 风靡
C.面目可憎 钟爱 爱不释手 风行
D.面目狰狞 垂爱 手不释卷 风靡
C [面目可憎:形容人的面貌或事物的样子令人厌恶。面目狰狞:形容面目凶狠可怕。句中形容人三天不看《汉书》就会很俗气,所以用“面目可憎”更恰当。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钟爱:特别爱。文中强调的是朱元璋特别喜爱看《汉书》,应用“钟爱”。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下。句中形容明朝的几位皇帝十分喜爱《汉书》,用“爱不释手”更恰当。风行:普遍流行;盛行。风靡: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语境说的是文人的著作在图书市场很流行,因此两词皆可。]
15.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每年都会评选出一群感动着中国、感动着我们的人。有人由此触发灵感,以深情的目光回望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推选了司马迁为《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请你参照示例,依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自己对司马迁的了解,为其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讲究文采,评价准确、得体。(5分)
示例:
人物:庄子
颁奖词:九万里豪情荡漾于三千溪水之上,悲天悯人的赤子之心光耀日月,曳尾涂中,逍遥尘世。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当车却又游刃有余。一部《庄子》,深邃宏阔,那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那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怎能不令我们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人物:司马迁
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要求“参照示例”,首先得读懂示例。示例用生动形象、准确而得体的语言,概括了庄子一生的卓越成就。“讲究文采”要求运用修辞手法,“评价准确、得体”要求语言表达符合所选人物的身份,不夸大其功绩。
[答案] (示例)身陷囹圄,缘于赤胆忠心;身遭奇辱,在隐忍中默然前行,梦未竟,信念不倒,意志永存!他用血泪和幽愤,著成史家绝唱、无韵《离骚》,“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以山的刚毅正直书写了中国两千年的沧桑。壮哉,伟哉,中国的史学之父司马迁!
16.“点评”是对作品的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作出优劣、高低的简要评价。下面是歌曲《苏武牧羊》的歌词,请对其加以点评。(6分)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作品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评价,要能指出作品的优劣,表达要准确。这是一首歌曲的歌词,可以对其内容、语言、音韵、主题等方面进行点评。
[答案] 歌词采用长短句结合的表达形式,音韵和谐,概括了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所遭遇的悲惨、辛酸的生活,准确地体现了苏武崇高的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三位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得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得到的苹果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材料中三位母亲不同的分苹果的方式,其实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第一位母亲崇尚“孔融让梨”,教育孩子懂得谦让;第二位母亲崇尚竞争,教育孩子要想得到最好的就要争取做到最好;第三位母亲崇尚公平,教育孩子做事要公平,分配要平均。
应该说三位母亲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三种教育理念也都有各自的弊端:第一位母亲的孩子也许过于讲究谦让而缺乏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勇气,或者学会用假意的谦让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学会说谎;第二位母亲的孩子明白了竞争的重要性,也许过于争强好胜,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第三位母亲的孩子也许习惯了公平,将来接受不了社会生存中的优胜劣汰。因此,三种教育理念各有弊端,题目所说“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这就要求考生论述时要有明确的观点,突出其优点,并比较其他的弊端,以阐述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
【参考例文】
木竞则直,人竞则立
一考生
三位母亲,两个孩子,一个苹果,却有着迥乎不同的结果。无论是手足礼让,兼顾均分,还是角逐竞得,背后都是母亲的一番拳拳之心。笔者却认为,正如虫豸挣脱茧的束缚后化为一抹斑斓的蝶影,让孩子在竞争中品尝胜果,才是最好的选择。
竞争方能拥有自强不息的心态,恰如鹰能搏击长空,是因为它有一颗翱翔蓝天的雄心和一份不屈不挠的执着。曾记否,被喻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牢记父亲“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让自己落在别人后面”的家训,培养了“永争第一”的自强之心,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力争头筹,终而成就英国史册上的一段传奇。前路坎坷,人生漫漫,孩子唯有在竞争中培育自强心态,遂能不畏艰险,昂首自信,一路逐阳。
竞争方能挥洒出精彩的人生,正如蜗牛能登顶塔巅,是因为它有一颗进取向上的心和一种负重前行的执拗。几年前,“根本不被世界看好”的特朗普,居然在与国务卿希拉里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逆袭成功登上美国第45届总统的宝座。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用“重塑美国梦”的豪言壮语戳中选民的痛点,就是用“我们欠她(希拉里)一个感谢、一枚勋章”的慷慨大度击中对手的泪点。这个房产大佬、娱乐大亨、“真人秀”节目主持,这个从政经验是白纸一张的人,也顺利拉开了他在白纸上描绘精彩人生的序幕。特朗普身后是一个难以团结一致的美国和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一个保守的甚至有点粗俗的房地产商人,能否治理好这个国家?能否融洽这个世界?竞争的考题又重新摆在眼前。在竞争中品味了苹果的香甜,也会赢得竞争的快乐,乐于竞争,才能争出无悔的前路,争出辉煌的成功。
竞争方能傲立于人才辈出的世界之中。近来,让孩子在雪地裸跑的虎妈鹰爸式教育让网友议论纷纷。这种残酷的精英教育做法虽过于极端,但其中对孩子竞争意识的培育值得借鉴。当今社会高手云集,竞争如此激烈,第二位母亲的做法,让孩子明白竞争是人生的常态,孩子方能积极进取,立足于这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方能在百舸争流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孔融让梨虽能培养孩子谦让的品格,但会让小儿子不劳而获;平均分配虽然满足了两个儿子,但也打消了孩子的竞争积极性,容易使其养尊处优、坐享其成。通过比赛得到苹果,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争取自己的未来,不失为最佳做法。
纵观古今,每一份成功都不可能是别人谦让给予,更不可能是均分所得,其背后都是竞争拼搏的汗水。愿做父母的能如第二位母亲一样,注重竞争,让孩子勇敢地乘着人生的小船,乘风破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点评】 本文赞同了第二位母亲的做法——在竞争中品尝胜果,才是最好的选择。分别以孔融、撒切尔夫人、虎妈鹰爸等古今中外典型论据佐证“竞争方能傲立于世”。后文对比论证,兼顾另两位母亲分苹果教子来突出第二位母亲的正确抉择。全文结构清晰,脉络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