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活动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活动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11 10:5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2课,是重点课。主要讲述蒙古的兴起及其所建立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经济史的内容。教材呈现了三个目的内容,第一目重点介绍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第二个目主要讲述元朝的统一与统治。第三个目呈现的是民族融合的发展情况。在教材中,本课知识承载量大,内容繁多,是“特立独行”的一课,编写者用1课时的内容呈现了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在课程标准中,本课又是承上启下的一课,上承辽宋夏金的对峙,凸显元朝统一了中国,并把中国的版图扩展到最大,元朝时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又为后来明朝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了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了一些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技能。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肯定元朝在历史上的地位,理清基本线索,弄清各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元朝的整体面貌,恰好有助于以上能力的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3、学习目标:
【1】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重视农业、开通运河、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创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2】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理清基本线索,肯定元朝的历史地位。民族融合——回族的形成的活动探究,认识到回族的形成是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的结果。
【3】认识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积极作用;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元朝在历史上地位;行省制度的深远影响;西藏、台湾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民族融合的新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4、学习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设计意图: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学习时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为引子,讲述铁木真的童年经历,通过阅读《蒙古秘史》中的诗:“没有逃避的地方………”认识到成吉思汗的突出贡献。
行省制度这一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分析时结合《元朝疆域》图说明以下几点: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内容、作用,并结合当前时政分析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
民族融合,初一学生已不是第一次接触,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进而归纳民族融合的表现,认识到统一与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与作用。
5、学习难点:行省制度;民族融合;理清线索
设计意图:行省制度涉及元朝的整套统治机构,也是掌握的难点,分析时可分①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含山东)②地方—行中书省(行省)③西藏④台湾四部分处理,同时指明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
民族融合这一难点突破时可从统一 交往(前提) 加强这一角度出发,同时引导学生回忆汉以来的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第二部分:课前预习
(一)整体感知:(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问题,并尝试理解、记忆,然后在小组内印证自学成果,有助于掌握住更多的基础知识)
(二)局部揣摩:
1.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 认识到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的重要性)
2.元世祖建立元朝,统一全国,在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那么文天祥抗元为什么还能赢得后人的尊敬?
(为认识民族斗争打下初步基础)
观察课本第4页与68页图说出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发生了那些变化?
路线、中心、目的:
(培养观察对比分析能力,为进一步探究交流元朝交通运输打下基础)
4.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有哪些?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三)课前准备:(为课堂展示做好铺垫)
收集铁木真、文天祥的故事;查阅《沁园春.雪》《过零丁洋》的相关资料;了解藏独、台独的近期活动情况。
(四)预习质疑:(把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来,便于课堂展示,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第三部分:课堂实施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课前预习检查与反馈各组收交及时,整体感知环节,书写规范、认真、正确率高问题主要集中在:文天祥被后人尊敬与元世祖的贡献之间的矛盾认识,对元朝在历史上的地位整体把握不足,线索不清。情景导入 2’播放词朗诵《沁园春.雪》历史上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真的是一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人物吗?让我们走进历史学习《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交流助学 10’1.以小组为单位,印证预习成果,存在的疑问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寻求老师的指导。2.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课堂展示拓展深学(围绕预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各组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展示交流) 15’(1)统一蒙古:①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12世纪时蒙古高原是一种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②成吉思汗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③他是不是“只识弯弓射大雕”?辩证分析,是或否(2)元朝的建立与统一①文天祥千古流传的佳句,主要事迹,为什么受到世人的尊重?②师结:从事的是反抗民族压迫的正义斗争;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3)元朝的统治①元朝建立后,统治者必须采取措施维持他的统治,那么元世祖采取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师结: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②隋朝运河与元朝运河的异同点?教师展示两幅图片A开凿的目的 B统治者 C新开凿的两段D走向、中心 E海运的路线F海运的地位师指出: 裁弯取直③中外交往频繁的典型代表?思考马可波罗来华的意义?师结:有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④行省制度:目的、内容、影响师结: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含山东);地方—行中书省(行省),“省”是秦以来“郡县制”的发展 朗读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尝试记忆各小组展示存在的疑问回顾“诗”生答讨论朗诵、释义回答回顾旧知识观察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思考 抢搭抢 搭观察图回答 督促学生按时进行课前预习,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学习氛围培养合作意识,“兵教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增强讲解的针对性为认识统一蒙古的作用,作铺垫肯定成吉思汗是杰出的领袖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归纳能力培养观察、对比分析能力小组对抗加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⑤汉藏关系回顾,元朝的有效管辖,展示“藏独”的活动材料⑥台湾与大陆的历史交往关系回顾,“台独”活动材料师小结:行省制度,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疆域。(4)民族融合:①元朝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进一步加强时期,回顾民族关系②元朝民族融合得到加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元朝的统一仅仅促进了民族融合吗?它还有什么作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师结:国家统一为交往提供了(前提),促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五、系统建学: 5’①教师总结:主要掌握三个年代:1206、1271、1276;三个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个大事:统一蒙古、建立元朝、创立行省制度②师生共建知识网络③知识巩固落实六、课下预习指导: 5’ 讲述就“台湾、西藏在元朝版图内”谈谈自己看法补充畅游历史抢 搭①学生独立建构,小结②学生代表展示尝试记忆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揭示出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注定必然会失败认识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的关系整体把握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认识元朝的整体面貌下发预习学案,提出预习办法,明确完成时间
第四部分:达标测学
(共10分,限时8分钟,闭卷组织,组间互阅)
1、下列历史人物中实现国家统一的是( )
A赵匡胤 B元昊 C铁木真 D忽必烈
2、今山东地区在元朝受到哪个机构管辖
A中书省 B行中书省 C山东省 D河南省
3、元朝创立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4、一位生活在元朝大都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到江南贩运棉布 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从刘家港海运大米到直沽 D到西藏受到驻藏大臣热情接待
5、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元朝
6、元朝时新形成的民族是
A蒙古族 B回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7、对比隋朝运河与元朝运河后,回答:
⑴两朝开通运河的目的各是什么?1分
⑵在位的皇帝是谁?1分
⑶两条运输线的中心各是什么?1分
(4)元朝比隋朝增加了那种运输方式1分
第五部分:教后反思
1.本课内容繁多,新旧知识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颇多,加强课前预习的设计与检查是确保课堂教学任务完成的必要前提。
2.课堂中注重学习小组的发挥,利用“兵教兵”有助于交流助学;实行小组对抗加分,增强了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本课在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汉藏关系、台湾与大陆关系方面进行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与现实紧密结合,是比较成功的一笔。
4.在处理元朝运河注重了对比,培养了分析能力;行省制度时,突出目的、内容、作用,有效突破了难点。
5.在系统建学环节通过学生小结、师生共建,理清了历史事实之间逻辑关系。
当然,本课知识繁多,知识巩固落实时间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优化教学流程,放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注重知识的消化与落实。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蒙古统一: 统一蒙古。2、蒙古政权建立: 年,推举 为
大汗,尊称他为 ,蒙古国建立。蒙古国相继灭亡 和 。
1. 继汗位, 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 。忽必烈就是 。2. 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抗战派大臣 继续抗元,不屈被杀。
1、元朝经济:
(1)农业:重视发展 ;治理 ;推广 的种植。
(2)交通运输业:①开凿两段新运河( 、 ),使粮船从 直通 。②开辟 (起点是 )。粮食运输逐步以 为主。
(3)商业: 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大都市。
(4)对外交往:意大利人 写了《 》,描述了大都的繁荣。
2、元朝政治:元朝的政治——创立
(1)目的:对全国
(2)内容:①中央上:设 ②地方上:设 ,简称“行省”;
加强对 的管辖;还加强对 (今台湾)的管辖。
1、表现:汉族人 ;边疆各族 ;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各族汉化;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2、影响: 。
蒙古兴起
元朝建立
与统一
元 朝 统 治
民族
融合
铁木真
统一蒙古
建立元朝
贡献、统治
忽必烈
经 济 上
中外交往
商业
交通运输
农业上
行 省 制 度
边疆
地 方
中 央
民 族 融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