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2)明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和实质,掌握沸点概念,掌握液化放热现象,明确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3)能列举液化现象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会紧密联系生活经验。
(2)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
神。
教学重点
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蒸发现象。
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探究沸腾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水的沸腾规律。
实验器材
教师用:
演示温度计1支、用矿泉水瓶装满一瓶酒精、烧杯、圆底烧瓶(带塞子和管)、大针、棉花、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火柴、热水(80℃以上,用电热水壶刚烧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新课
1、物质的状态
学生看书及课本中的图
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有哪三种?
同种物质中所处的各种状态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2、汽化的一种方式——蒸发
汽化概念: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
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研究液体蒸发的特点:
夏天,天气非常炎热,扇扇子时有什么感觉?(感到凉快)
扇扇子会使温度降低吗?(……)
做一做:学生拿着扇子对干燥的温度计扇风,观察温度计示数是否变化了。(没有变化)
在手背上涂些酒精,用扇子扇,感觉凉快了吗?(很凉快)
可能是什么起了降低温度的作用?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加以验证吗?
做一做:先将温度计插入矿泉水瓶的酒精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是否有变化。将温度计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示数是否有变化。
或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用扇子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温度降低)
为什么涂上酒精的温度计示数就会下降呢?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研究蒸发快慢的因素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当地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物理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运河的水质,需要将这杯水样中的水分变干,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借助你身边的器材能否完成?
学生讨论总结后会想到:提高液体温度、加大液体表面积、增大液体表面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加热使水沸腾等办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这些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方法都是将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从而建立汽化概念;这些方法使水汽化的剧烈程度上明显不同(凭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意识到),对比总结后初步建立蒸发和沸腾的概念,展开对蒸发和沸腾的进一步研究。
学生总结:
根据对前面实践问题的讨论,学生非常容易总结出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影响了蒸发的快慢。?
应用及现象解释
在手背上涂上酒精后,除了感到凉快,还有什么现象?(酒精逐渐减少,直至不见了)
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吗?
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感到冷,有风吹过更冷;
冬天,水果、蔬菜放久了会干瘪;
穿湿衣服,感到冷,衣服会被捂干;
下雨后,地面上的积水逐渐减少;
归纳上述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需要吸收热量;
汽化的另一种形式——做沸腾。
请同学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描述沸腾现象,比一比谁说得全面。
归纳出从看气泡、听声音、温度变化、沸腾时的温度等几个方面来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三、学生实验
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目的:观察水沸腾的特点
实验过程:
(1)按如图所示安装好装置:
(2)老师将热水倒入烧杯中。
(3)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4)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和水中汽泡的情况。并记入数据记录表中。
实验注意事项:
酒精灯的使用
(1)不能吹灭,用罩罩灭;(2)不能用两个酒精灯相互点火。
温度计的使用
其他注意事项:
要注意安全,绝不能乱动,以免碰倒器材造成伤害事故。
老师用圆底烧瓶加热,等学生做完实验后演示沸点与压强的关系。
数据记录表: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气泡情况
结论:
总结沸腾的特点:
沸腾前
沸腾后
水的温度
一直上升
保持一定的温度(沸点)不变
水中的气泡
较小
变大
水的声音
较大
变小
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是否继续沸腾?可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介绍几种液体的沸点。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学生总结:
解释一些现象及应用:
(1)蒸鱼为什么不会焦?
(2)
榨油厂将花生粉蒸干用什么锅?
课堂练习:《课本》第93面第1、2、3题
作业:
课本第94面第4题
二、液化(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液态和气态能相互转化,了解转化过程的名称。
2、
通过使气体液化的活动,认识液化的两种方法。
二、实验器材
老师用:课本图4—17、图4—20演示实验装置
三、课型:探究式实验课
四、教学方法
1、利用图片资料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2、利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上一课所学内容的主要部分,并适当播放电子板书。
2、利用多媒体播放真实自然中的雾景和雨景。
3、教师提问:能否在实验室里模拟“雨”的形成?请大家举手表明自己的态度。提问一些学生的做法。
参考问题:①实验所需的水蒸气那里来?为什么用温水而不用冷水、开水?(这是针对水蒸气的来源提问,对开水问题可以不在这节课内解决。)
②怎么使水蒸气吸热或放热?
③实验中我们从那里可以看到“雨”?
④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三、演示实验图4—17
此加一个用酒精灯在壶嘴加热对比实验?
请学生仔细观察:(1)“白气”是什么?(2)在什么地方出现“白气”?(3)为什么在刚才出现“白气”的地方用火加热后却不出现了?
另加思考:你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想一想,为什么?
4、解决问题:下列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你能给予解释吗?
应用及现象解释
1、石油气是怎样液化的?
2、为什么下雨前热,下雨后凉快?
3、春天为什么房子里会有水,此时是开窗还是关窗好?
4、阅读课本第91面图4—18:问:
冰棍周围的“白气”是从哪里来的?是上升还是下降?
5、阅读课本第91面最后三段并提问:
哪些气体可以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哪些?
总结结论: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
(降低/升高)温度和
(增大/压缩)体积。
活动4
探究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
总结: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信息浏览:冰箱的原理
放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注意在什么地方汽化,在什么地方液化?
课堂练习:《新课程》第44面第12、13、14、15题
作业:
课本第94面第5题
板书设计
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后记:
沸腾
概念: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表面积大小
液体温度高低
液面空气流动快慢
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蒸发
概念: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特点:
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沸点)才开始沸腾,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液体的沸点与液体的种类有关,与液面气压的大小有关。压强大沸点高,压强小沸点低。
概念: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4、汽化的方式: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液化化时要放热。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5、液化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