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伛(
)
愧怍(
)攥(
)
滞(
)笨翳(
)
骷髅(
)
二、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三、仿写句子: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是
,就要
。
假如我是
,就要
。
请大家用上面的形式,表达你的美好愿望。
四、课堂检测:
一次课堂上做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效果不十分好。下课后,曹老师紧锁双眉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教室。下午刚要放学,(A)只见曹老师拿着实验仪器歉意地出现在教室门口,a“请大家晚走一步,上午的实验没做好,中午我想了想是因为玻璃管在作怪,我想了个弥补的办法……”没等老师的话说完,同学们自动地回到座位上。(B)不知是哪位同学关上了灯,也不知是谁拉上了窗帘。苍白色的火焰“突”地燃起来了!在教室里,(C)它显得格外明亮。b火光一闪一闪地映着曹老师兴奋的脸庞,几滴汗珠滚过她额上浅浅的皱纹……蓦地,掌声响起来了,经久不息!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并指出加粗字的含义。
①若有所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久不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室静悄悄的”是从文中ABC三处中的(
)处抽出来的。
3.文中划曲线的地方运用的是什么描写?
①a处:________。②b处:________。
4.这段文章运用的叙述人称是________。
5.“曹老师紧锁双眉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教室”,老师“思”的内容是什么?
6.老师为什么一定要弥补这个实验?
7.“经久不息”的掌声说明什么?
答案
一、二、三、略
四、课堂检测
1.①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若,好像
②经过很长的时间不停止。息,停止,没有的意思
2.B
3.①语言描写
②外貌描写
4.第三人称
5.实验没有成功究竟是什么原因
6.为了让学生对实验的现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把这一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说明曹老师的工作责任心很强
7.说明学生被曹老师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所感动,用掌声表达对老师的感谢(共22张PPT)
老
王
杨绛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2.概括人物特点,体味人格光芒。
3.揣摩重点语句,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4.学会善待他人,关爱生活中的弱者。
整体感知,走近老王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的一个词语。
愧怍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阅读课文1-4段,思考:老王有着怎样的不幸?
职业:
家庭:
身体:
居住环境:
三轮车夫
单干户
失群落伍的惶恐
除了侄儿,没什么亲人
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
荒僻
破落
几间塌败的小屋
由此可见,老王是一个生活艰难、命运不幸、凄苦孤独的人。
阅读课文5-22段,思考:作者写了老王的哪些善事?
老实巴交 不贪钱财
帮助别人
不图回报
体贴顾客 无微不至
感激关怀
知恩图报
细读课文,品味老王
老王做的这些善事中,哪一件事给作者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8--16段,找出留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提示:明确手法,鉴赏词语,品味人物)
沉淀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的人?
不幸凄苦
为人厚道
老实善良
知恩图报
作者看似平淡的寥寥数语,把善良的老王牢牢刻在我们心中。面对生活如此苦、心地如此善的老王,作者一家人为他做了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迅速找出杨绛先生一家为老王做的事。
再读课文,善待老王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②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③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④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⑤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作者一家人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作者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用原文回答)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走近作者
杨绛,本名杨季康,现代作家、翻译家、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的夫人。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我们仨》等,长篇小说《洗澡》。
1966年“文革”爆发后,杨绛是最早受冲击的学者之一。
期间,她本人被罚扫厕所,被戴“高帽子”、挂“黑牌子”、剃“阴阳头”,时时准备接受各种各样的批斗。更让她痛心的是,她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就连唯一的女儿钱瑗回家看父母都要先贴上大字报,说和钱钟书、杨绛在思想上彻底划清界限,方可进屋探望。
1970年7月,她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在一个穷乡僻壤,烧砖建房、打井引水、种粮为生,不多久就被累病了。直到1972年,才被“特赦”回京。
文化大革命历时十年(1966年-1976年),是1949年建国至今最动荡不安的灾难性阶段。?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和老王相比,作者幸运在哪里?为什么愧怍?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找出文中相关情节,设想更好的补救措施,来理解作者内心的愧疚感。
愧怍即忏悔,
愧怍即自省,
愧怍即善良。
愧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博大,
愧怍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愧怍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平等、博爱的思想。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这样的弱势群体。
拓展延伸,关注“老王”
孤苦无依的老人
“背负”希望
生活,还得继续……
跟这些弱势群体相比,我们都是幸运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不幸的人呢?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用生命温暖生命,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吝啬自己的热情,哪怕一抹温暖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份微薄的资助,都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渠道。
小结:
作业:
阅读文章,其实就是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读文章重在读出自己的心得。请同学们任选一角度结合课文和生活实例谈感悟,50字左右。
提示:
从个人如何对待不幸者的角度。
从政策如何倾向不幸者的角度。
从不幸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设计说明:通过谈感受,学会学会尊重、理解、关心不幸者。)
谢
谢
大
家《老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2.概括人物特点,体味人格光芒。
3.揣摩重点语句,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4.学会善待他人,关爱生活中的弱者。
【教学重点】
概括人物特点,体味人格光芒。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愧怍”,学会善待他人,关爱弱者。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关注明星,因为他们有耀眼的光环;我们喜欢关注伟人,因为他们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我们喜欢关注亲人,因为我们知道血浓于水的意义,而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样的人群,他们处在了可能被我们遗忘的角落。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王》。
二、整体感知,走近老王
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的一个词语。
愧怍
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阅读句子的过程中要善于抓关键词。在这句话中,除了“愧怍”,还有哪些关键词?“幸运的人”和“不幸者”。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不幸者”--老王。
2、阅读课文1-4段,思考:老王有着怎样的不幸?
职业:
三轮车夫
单干户
失群落伍的惶恐
家庭:除了侄儿,没什么亲人
身体: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
居住环境:荒僻
破落
几间塌败的小屋
由此可见,老王是一个生活艰难、命运不幸、凄苦孤独的人。
2、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当时杨绛先生已经74岁了。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她一直记挂着老王,仅仅是因为他生活的“苦”吗?不是,还因为他的“善”。
3、阅读课文5-22段,思考:作者写了老王的哪些善事?
请同学们找出并勾画相关的段落,用简介的语句概括与作者交往的事件。
主动半价送冰:老实巴交 不贪钱财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帮助别人
不图回报
加高三轮平板:体贴顾客 无微不至
临终前送我香油鸡蛋:感激关怀
知恩图报
三、细读课文,品味老王
1、老王做的这些善事中,哪一件事给作者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8--16段,找出留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提示:明确手法,鉴赏词语,品味人物)
2、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同学找出并勾画出相关的语句。(教师指导朗读)
(1)、外貌描写:他面如死灰,,一堆白骨。
(2)、动作描写:第9段。
(3)、语言描写:第12段和第13段。读出人物的语气。
学生体会此时的老王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虽处在病入膏育,贫困的状态但依然对人憨厚、善良。
3、体会作者语言特点:沉淀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4、概括人物形象,方法点拔
结合人物的职业(身份)
事件,抓住性格,体会情感
多角度,全面把握
用词准确,不能重复
用一个完整的判断句表述
请用一句话来总结老王的形象:老王是一个不幸凄苦、为人厚道、老实善良、知恩图报的普通人。
四、再读课文,善待老王
1、作者看似平淡的寥寥数语,把善良的老王牢牢刻在我们心中。面对生活如此苦、心地如此善的老王,作者一家人为他做了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杨绛先生一家为老王做的事。
具体表现在: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②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③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④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⑤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2、在与老王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杨绛是怎样的一个人?
善良,有爱心,有同情心
3、当闻听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病死,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真的幸运吗?
4、作者简介:(作者现实中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杨绛,本名杨季康,现代作家、翻译家、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的夫人。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我们仨》等,长篇小说《洗澡》。
杨绛是著名的作家,有知识,有工作对于老王她真得幸运吗?
引出当时与老王交往时的背景:
1966年“文革”爆发后,杨绛是最早受冲击的学者之一。期间,她本人被罚扫厕所,被戴“高帽子”、挂“黑牌子”、剃“阴阳头”,时时准备接受各种各样的批斗。更让她痛心的是,她最亲的小妹妹杨必被逼得心脏衰竭辞世,女婿王得一也在批斗中不堪受辱自杀。就连唯一的女儿钱瑗回家看父母都要先贴上大字报,说和钱钟书、杨绛在思想上彻底划清界限,方可进屋探望。
1970年7月,她被下放到河南信阳的“五七干校”。在一个穷乡僻壤,烧砖建房、打井引水、种粮为生,不多久就被累病了。直到1972年,才被“特赦”回京。
文化大革命历时十年(1966年-1976年),是1949年建国至今最动荡不安的灾难性阶段。?
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的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6、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但是他们的经历让我们能感受到,杨绛和她的丈夫的不幸生活,在那个时代,你说他们会说自己是幸运吗?
好多人不会,但是杨绛说了。她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幸运在哪里?愧怍什么?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找出文中相关情节,设想更好的补救措施,来理解作者内心的愧疚感。
7、是的,作者把对不幸者的关心示为理所应当,甚至心怀愧疚,而更多的人对老王这样的卑微者是漠视的,作者能做到,这源于什么?
幸运的人理所当然要帮助人,做好了应该,做不好惭愧。理所当然该做的事。这是责任。这源于人与人之间一种平等的观念,博爱的思想。他的关注同情,救助,为老王的生命带去了春天般的温暖。让老王感受到凄苦生命中也有美好,温暖。
愧怍即忏悔,
愧怍即自省,
愧怍即善良。
愧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博大,
愧怍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愧怍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平等、博爱的思想。
就像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五、拓展延伸,关注“老王”
同学们,当作者用善良回报善良,以真情报答真情时,我们便会看到人们心中那金子般的心灵,那善良的光芒温暖着我们的心房。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这样的弱势群体。
展示图片。
小结:
跟这些弱势群体相比,我们都是幸运者!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不幸的人呢?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用生命温暖生命,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吝啬自己的热情,哪怕一抹温暖的微笑,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份微薄的资助,都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渠道。
六、作业
阅读文章,其实就是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读文章重在读出自己的心得。请同学们任选一角度结合课文和生活实例谈感悟,50字左右。
提示:
从个人如何对待不幸者的角度。
从政策如何倾向不幸者的角度。
从不幸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设计说明:通过谈感受,学会尊重、理解、关心不幸者。)
七、概括主旨,小结全文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八、板书设计
幸
运
“我”—————善良
交
|
|
体
平等待人,
往
|
|
察
关爱不幸者
不幸
老王
—————善良
(设计说明:通过板书,总结全文,呼吁大家关爱不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