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教年级
九年级 所教册次、
单元 上册、第三章
设计主题
《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本课题难点比较集中,有电子的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离子符号和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等。这些内容是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兴趣的一个很好的素材,也为学生学好化学式和化合价打下了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知识复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还没有系统复习,故学生对本章知识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和使用,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3)、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4)、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5)、了解化学式的涵义,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6)、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教学难点:离子的形成和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
5.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引入】课件呈现第三单元课题中的苯分子、硅原子图像
【设问】从这二幅图上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问】那么,有没有其他可以构成物质的粒子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种构成物质的粒子:离子。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对原子结构有哪些认识?
【引入】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怎样在核外运动的呢?同学们可以进行猜想与假设。
【讲解】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
【图片】长冈、莱纳德、汤姆生、玻尔等的原子模型。
【讲解】最终科学家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了结论。
【图片】书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讲解】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人们又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板书】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讲解】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区域运动的。我们把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分别叫做“第三、四、五、六、七层”
【讲解】根据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电子的排布规律,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图形来代表原子结构,这就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件】介绍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它们的意义: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里的数字表示核内的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回答】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回答】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猜想与假设】
学生一:核外电子可能象九颗行星那样围绕着太阳沿着各自的轨道旋转。
学生二:核外电子也可能一个接一个地围绕着原子核旋转。
学生三:……
创设问题情景,从已有的知识切入,自然过渡到本课内容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介绍】化学上把最外层是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课件】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设问】我们知道元素种类分为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那么你能归纳出这些不同类型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规律吗?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课件】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
金属元素
一般<4
易得
非金属元素
一般≥4
易失
稀有气体元素
8或2(He)
稳定
讨论、思考、总结
填左表
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演示实验】金属钠在氯气中反应生成氯化钠。
【设问】白烟是什么物质?
【投影】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设问】钠原子和氯原子通过怎样的变化可以变成稳定结构呢?
【边讲边板书】
三、离子的形成
【播flash】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讲述】请每个小组取出老师发放的四张图片,他们分别是标有Na 、K、Cl、H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表演钠原子找朋友的游戏。
【边讲边板书】(手指着上述阴阳离子示意图)
带电的原子叫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阴离子。
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讲述】如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NaCl。
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
【板书】
4.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钠离子的符号为:Na+
氯离子的符号为:Cl-
【板书】离子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右上角的+、-号表示电性,数字表示所带电荷数。
【课件】原子、离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不同点
结构稳定性
所显的电性
粒子符号
化学性质
相同点
联系
【设问】在课题2中我们学习了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的关系,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粒子--离子,你能归纳出物质与其构成的粒子之间的关系吗?
【设问】本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感悟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的过程。
进一步感悟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学生讨论后表演:小组一、小组二上台表演。
钠原子在一群原子中寻找朋友,找到氯原子,然后双方交换电子,手拉手变成好朋友。
【练一练】写出镁离子、硫离子的符号。
【归纳】以图表的形式归纳出: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单质、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体验与收获】总结本课内容.
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抽象内容直观化。
通过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学习用图表、化学用语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进一步建立物质的微观概念。
6.教学反思
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学习小组的讨论,使学生建立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观念,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现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创造性”积极思维中,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学生扮演原子和电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关系图以及对其他小组作品的评价,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路与方法,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