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氓》课件(13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氓》课件(13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7 14:35:35

文档简介

《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感受语言之美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
3、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
难点: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以介绍《诗经》、疏通文意、了解比兴手法为主,在这里主要说明第二课时安排。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上节课我们已经处理过《氓》的生字词,并且理清了文章的叙事线索。写了女主人公卫女与氓恋爱、婚变、决绝的过程。其实《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无论是《兼葭》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雎》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不过学者鲍鹏山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她真的是“最完美的”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继续学习本篇课文。
2、体悟诵读,激发诗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更好的体会诗歌的含义,就必须找到学习诗歌的方法。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诗歌的有效方法——“体悟法”。所谓“体”,即以诗句为媒介,与作品对话、交流。何谓“悟”?即出乎诗外,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生成新的思想与新的情感。以诗句为媒介,要求我们首先得读好诗歌。
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学习的理解,按照PPT上要求诵读本诗。开始
①下面我们根据情节线索分成三部分,分别请三个学生朗读。
②学生点评哪位同学表现最好,为什么好。
③那么我们能否以这位同学为榜样,将本诗诵读一遍?
3、细节赏析,觅获诗情
同学们已经能把情感与内容相结合了,很棒,但是我们要想更好地探究诗歌内涵,仅到这里是不够的,必须把握细节。《诗经》中的爱情诗与其他诗歌不同,它有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如果说“蒹葭”是离爱情最近的草,“雎鸠”是离爱情最近的鸟的话,那么,在一唱三叹的《氓》中就有这样一条离爱情最近的河——“淇水”。
(1)请同学们快速査找文中提到了“淇水”的诗句,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三次提到淇水,只是简单的重复吗?并不是的,第一次写淇水是卫女与氓恋爱时;第二次是卫女与氓发生婚变时;第三次是卫女与氓分手决绝之时。我们发现
“三渡淇水”其实与我们之前归纳的叙事线索暗中相合。
(2)那么,我们将围绕“淇水”这个意象分析女子三次渡河时的心情。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当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举个例子,当你开心的回到家中,养的小狗向你跑来,你可能会拍拍它的脑袋,“小狗真乖呀”说不定会赏给它点好吃的;但当你考试考砸了,推开家门,小狗向你跑来时,你可能会觉得“一边去,别来烦我”。
其实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也是一样的,如果女子是开心的,愉悦的,那么她眼中的淇水会是浑浊不堪、冷寂的吗?应该不会,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所在部分发挥想象,猜想当时女子心情和河水状态,注意时间与字数的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任务,交流想法,并且推选一名书记员、一名讲解员。书记员负责记录组内同学想法,讲解员负责讲解如此猜想的原因。时间五分钟。
同学们讨论十分热烈,接下来就是展示大家研读成果的时候了。点小组上台展示答案。书记员上台书写,讲解员讲解为何如此概括。
(可以让其他小组修改)
一渡淇水:此时的淇水是一条“温柔的相思河”,缓缓流淌的淇水承载了女主人公的一腔爱恋,是痴情少女爱情的见证,也许会想到婚后甜蜜生活如淇水般静好。
二渡淇水:此时的淇水是一条“泪河”,婚后的女子“夙兴夜寐”,而男子“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始乱终弃。“浑浊”——爱情里出现了杂质。女子或许会想到这几年的悲苦生活却没换来理解和爱;或许会想到当年淇水之畔的情真意长,却道故人心易变,错付了自己一腔真情。
三渡淇水:
此时的淇水更是一条“启示河”。浩浩汤汤的淇水是有岸的,莽莽苍苍的隰地是有边的,但是女主人公的愁却是无边无际、横无际涯的。浩汤汤的淇水冰冷呜咽,女子抒发一腔怨愤之后,终究醒悟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清醒而决绝,选择放下,断然离开.这桩不幸的婚姻,这份难言的爱情就让它随淇水流走吧。
小结:淇水见证了一个柔情少女到少妇的心灵蜕变之过程。一条琪水贯穿了故事“恋”“变”“绝”的情节,描绘了女子“欢乐”“悲戚”“决绝”的情感变化。
真可谓:“三写淇水一线穿,构思严密妙无边。
暗推情节喻情感,淇水见证古华篇。”
而这种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
4、比较阅读,探寻形象
我们以诗句为媒介,与作品对话、交流,这属于“体”的层面。通过“体”,我们感知了诗歌的情感丰富之美,但这首诗最要“悟”的是人物形象之美。
回到课前当代学者鲍鹏山的评价:“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我想先来谈谈最完美,既然谈到“最”,那就应该有比较才是,我们来看看《诗经·郑风·遵大路》里的女子。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展示翻译。
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啊。莫要嫌我把气怄啊,不念旧情轻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啊。莫要嫌弃把我丢啊,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1)读完这首诗,这个女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苦苦哀求,纠缠不休
同样是面对男子的抛弃,卫女表现有何不同?(个人体悟,同桌交流)
面对男子的抛弃,而卫女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
(2)刚才我们概括了卫女被弃后表现出的性格,在她选择决绝离开之前,她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进行思考。
同学们对于卫女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她之所以获得“最完美”女性的评价,入选高中教材,原因在于她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美。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和。也就是说喜怒哀乐不会发作失控,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反映在卫女身上,就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最后也只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样就取得了双重的效果:因其命运的悲惨,使人产生无限的同情;但在这样的婚姻悲剧中,女主人公又能保持清醒冷静。这种“中和之美”也是值得千年之后的我们学习的。
让我们带着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将本篇诗文诵读一遍
5、总结
同学们,历史的车轮已驶过三千年,但《诗经》作为文化经典依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跨越时空依然能够熠熠生辉!
我们学习诗歌,不能仅仅流连于今天的课堂,它可能在课后会带给我们更深的思索,尤其是《诗经》这样的典籍。如果你学完本诗,有任何的感悟,都可以通过摘抄点评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如果能像学者叶嘉莹说的“学习诗歌,能够使人心灵不死,因为它能使你养成对诗词中感发的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的共鸣。”,那便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希望同学们能以此篇诗文为引路石,课后去品读更多的诗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下课!(共13张PPT)
“《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
——鲍鹏山
体悟诵读,激发诗趣
体悟法—所谓“体”,即以诗句为媒介,与作品对话、交流。
所谓“悟”,即出乎诗外,生成新的思想与新的情感。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细节赏析,觅获诗情
淇水

请同学们快速査找文中提到“淇水”的诗句,并大声读出来。
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发挥想象,猜想当时女子心情和河水状态并用两字或四字词语完成表格(每处不超过八个字)。四分钟时间独立思考,并写下你的想法。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想法,并且推选一名书记员、一名讲解员。书记员负责记录组内同学想法,讲解员负责讲解如此猜想的原因。时间四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想法,并且推选一名书记员、一名讲解员。书记员负责记录组内同学想法,讲解员负责讲解如此猜想的原因。时间四分钟。
“三写淇水一线穿,构思严密妙无边。
暗推情节喻情感,淇水见证古华篇。”

研读提升,探寻形象
“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shǎn
)执子之祛(qū
)兮,无我恶兮,不寁(zǎn)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chǒu
)兮,不寁好(hào
)也!
沿着大路走啊,拉着你的袖。莫要嫌我把气怄,不念旧情轻分手呀!
沿着大路走啊,抓紧你的手。莫要嫌弃把我丢,抛却恩爱不肯留呀!
在卫女决绝离开之前,她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文本,进行思考。(三分钟)
“中和”
之美
“学习诗歌,能够使人心灵不死,因为它能使你养成对诗词中感发的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的共鸣。”
——叶嘉莹
感谢
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