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能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②知道什么是蒸发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③知道沸腾现象和沸腾的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
④能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讲解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让学生掌握应用控制变量法。
②经历水沸腾的实验探究过程,观察液体沸腾现象,了解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③经历用“温度—时间”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做到学以致用。
2、教学重点
水的沸腾实验,认识液体沸腾的特点及与蒸发特点的区别
3、教学难点
用“温度—时间”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
4、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湿抹布擦黑板,然后转身特意(提醒学生)说:原来是块湿抹布呀,弄得黑板上这么多水。接下来复习一下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法,因为这节课的实验主要部分是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引导观察黑板上的水)发现水“不见了”,引导学生,水真的不见了吗?变成了什么呢?(生答)变成了水蒸气,是由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
物理学上,我们把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着汽化,把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着液化。
(二)新课教学:
1、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
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蒸发,蒸发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有时我们要加快蒸发,有时要减慢蒸发。提出问题:影响蒸发的快慢有哪些因素呢?
生:(讨论)活动1,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的高低,表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的快慢。
联系生活,巩固知识:
A、中的热风干手器,为什么能很快让手变干?
B、让学生提出生活中增大和减少蒸发的现象,并解释
②沸腾:
A、教师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生会说出很多现象,但对于沸腾缺少细致的观察,所以描述时可能会相互矛盾,在此基础上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
B、让学生自己来确定实验目的、说出需要的器材,教师指出注意的事项和节约时间的方法。
C、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小组成员既要分工又要合作。
D、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出图象
完成以上步骤,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A、水沸腾时,你从水中和水面各看到什么现象?水中气泡内的气体从哪里来的?
B、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了吗?
C、根据观察现象,结合图象分析液体沸腾的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沸腾时的现象和沸腾的条件。
巩固练习:
烧杯中盛有水,试管中也盛有水,试管放入烧杯中,然后给烧杯加热,烧杯中的水沸腾后,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为什么?
比一比:
让学生总结: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2、液化
①实验:观察液化(教师演示液化实验)
用酒精等加热试管,然后拿一块玻璃靠近试管口,会发现玻璃板上有一层水。
生根据实验现象尝试给液化下定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就会液化,教师举例,鼓励学生也举出液化的例子。
②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活动A,让全体学生参加,让学生明确汽化吸热,并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夏天扇扇子会感到凉快?”
活动B、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水蒸气液化成同温度的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从而总结出液化放热的道理。
知识拓展:
日常生活中,若不小心被水蒸气烫伤,伤情比开水烫伤更严重。你知道为什么吗?
(三)课堂小结:
蒸发
汽化
沸腾
降低温度
液化
压缩体积
(四)随堂练习
1、下列陈述中与液体的蒸发快慢没有关系的是[ ]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的质量越多,蒸发得越快
C、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D、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2、打预防针前用酒精棉球涂在皮肤上消毒,有凉的感觉,这是因为
[
]
A.酒精温度低
B.酒精会挥发
C.酒精蒸发从人皮肤上吸热有致冷作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喝开水时,人们经常向水面吹气,这样喝起来就不太烫,这是因为
[
]
A.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水的蒸发,而水蒸发要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快一些
B.将冷气吹入水中,使水的温度降低
C.吹气使水杯中热的水下沉,冷的水留在上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
下列关于蒸发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液体的温度高蒸发得一定快
B.液体吸热后才能蒸发
C.0℃的水也可以蒸发
D.在常温下液体才能蒸发
5、
人淋雨后,若不及时换下湿衣服,为什么容易患感冒?
6、甲、乙两位同学各倒质量和温度相同的一杯热水,甲同学用嘴吹水、乙同学用两只杯子来回倒水,过一会热水就不烫嘴了。他俩的做法使水凉得快的是[
]
A.甲同学
B.乙同学
C.一样快
D.不能确定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汽化和液化》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液体的沸腾为主题,来学习有关“沸腾”的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设计成功之处
1、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贴近生活
通过湿摸布擦黑板很快变干以及热风干手器,这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再者,这几个例子紧扣主题,使学生很快理解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
2、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情景,又以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探究结论。
在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的问题上,我最初设想由学生举例归纳,改成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来探究问题。主要理由是学生的想象翅膀还未展开,一时提出要求举例,可能涉及的面狭窄。所以改为学生自己来探究问题,一来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二来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并学会比较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想,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
3、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自新课改以来,在课堂上常常听到:“下面请同桌相互讨论”、“接下来请前后四位同学合作”等。在这节课中,我也安排了小组合作,无论在实验设计上,还是做实验的时候,学生之间都相互合作,讨论激烈,共同完成了任务。而且好些平时不怎么开动脑筋的同学,这次也积极投入到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就连我们班平时成绩最后几名同学也积极和同学们讨论,并最先举手向老师汇报,这让我大出所料。所以我想把小组合作的形式应用于平时的课堂,那么会更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当然,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原因很多,但是,只要广大教师不懈的努力,唤起学生的合作意识,关注学生的合作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学设计中的不足点
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有时候对学生不够放心,所以在对“水的沸腾”的实验探究中,不敢让学生自己放手去探究,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而改成了先让他们设计实验,再对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改进后,再通过实验让他们自己去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方面大打折扣,而且也浪费了不少时间,以致在后面的教学中显得很仓促,也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
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方便性,有些内容可以不用写在黑板上,而写在多媒体上,那么也许会省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