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5课 奇思妙想 浙美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5课 奇思妙想 浙美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10-27 15:2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奇思妙想
学习目标
1.在欣赏中感受奇思妙想的艺术性;
2.学会将两种不同物象巧妙的组合在一起。
教学要点
重 点:学会将两种不同物象组合在一起,同时理解置换、添加与夸张的表现手法。
难 点:将两种不同物象巧妙的组合。
兴趣点:观看有创意的图片。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微课、范画等
学生:水彩笔、马克笔、A4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教师告诉学生:我是一名美术老师,可我的学生们总是叫我“语文老师”、为什么他们会叫我“语文老师”呢?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
【设计意图】以一个关于老师身份的问题与不太熟悉的学生进行互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又能让学生认识自己眼前这位老师。
二、导入新课
1.问题故事导入(激趣引学)
师:上课之前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昨天我刚上完课,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非常得意的跑到我面前问我:“何老师,1加1等于几?”我心想,你这小家伙不会以为你何老师我的数学不及格吧?可是如果我说1+1=2的话,显得我多没创意呀,你们猜猜我说了什么?
学生A:田
学生B:11
教师:早知道让你们帮我去回答了,我告诉那个小家伙一个鼠标加一辆汽车等于一辆鼠标车(图1);我还告诉他一个鼠标加一只乌龟等于一个乌龟鼠标(图2)。
老师将图1和图2张贴于黑板上。
教师:于是那个小家伙就灰溜溜的走了,我的心里面是一阵窃喜呀,其实这只是我的一点奇思妙想。
板书课题(图3)
【设计意图】用1+1这样一个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导入,除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也是为了消除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与此同时,出示孩子们熟悉的四样实物,将其两两组合起来,并将范作置于黑板之上,能够迅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三、讲授新课
1.看一看:直观感受组合的方法。
教师: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东西
老师PPT出示不同创意的图片(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直观感受组合的方式。
教师:你们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学生C:他们都是很有创意的东西。
学生D:他们都是两样东西合在一起的。
教师:两样东西合在一起我们称其为组合。
教师板书——组合
教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片是什么和什么组合在一起的(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
学生E:人的头像和房子组合在一起。
学生F:人的手、脚和水杯、水壶组合在一起。
学生G:大象和热气球组合在一起。
学生H:树和书本组合在一起。
学生I:老鼠和铲刀组合在一起。
学生J:玫瑰花和冰淇淋组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大量的奇思妙想的作品,让学生尽量打开自己的思维,服务于后面的创作。
2.想一想:为什么将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
教师:可是同学们,他们各自都呆的好好儿的,为什么要将他们组合起来呢?
学生K:因为有创意。
教师:以这个为例(图9),我觉得是挺有创意的,但是为什么将人物的头和房子组合在一起,而不将老鼠的头和房子组合在一起呢?
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
教师:其实啊,他们是外形相似。
老师板书——外形相似。
教师:那我们看看这个,树和书的组合,他们外形不相似,那为什么又组合在一起了呢?
学生L:因为书是由树做成的。
教师:也就是他们有内在联系。
教师板书——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在欣赏了奇思妙想的作品以后,追根溯源,思考为什么要将A和B组合在一起,而不是将A和C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有法和有方向可寻。
3.探索一下组合的具体方法
教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外形相似和有内在联系的的物体组合在一起,那接下来我们得思考一下他们是用了用了什么具体的方法才组合的如此巧妙的?
老师稍作停顿,学生做简单思考。
探索置换的方法
教师:大家看(图9),把人物的帽子换成了?
学生齐说:屋顶。
教师:把人物的眼睛换成了?
学生齐说:窗户。
教师:把人物的嘴巴换成了?
学生齐说:门。
教师:把人物的胡子变成了?
学生齐说:门前的绿化带。
教师: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组合里的什么方法呢 ?
学生M:组合。
教师:是,没错,组合,我们需要探讨组合的具体方法。刚才我们说到“换”,于是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置换。
老师板书——置换
探索添加的方法
教师:那这本书和树(图12)又是运用了什么方法呢?
学生N:书上加了一棵树。
教师:书上加树,我们称其为添加。
老师板书——添加。
教师:那这幅呢?(图10)
学生齐说:置换,把杯体换成了手,把腿的部分换成了装水的壶的样子。
教师:这幅?(图13)
学生齐说:添加,给小铲刀添加了胡须、眼睛。
探索夸张的方法
教师:大象这幅?(图11)
学生齐说:置换,把热气球的部分换成了大象的身体。
教师:除了用了置换的方法,还用了什么?大象这个庞大而且重的身体能放在这个铁桶里?而且就这么几个人能够将大象支撑起来?
学生O:夸张。
老师板书——夸张。
【设计意图】将组合的方法进行分解并将其归纳整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的掌握组合的方法。
4.试一试:利用三分钟的时间用学到的组合方法进行创意
教师:刚才我们仔细学习了置换、添加、夸张这三种组合方法。那接下来我得考考大家,我手上有一个茄子和一只铅笔,那你们能不能将这个茄子和铅笔组合起来变得有创意?
学生P:茄子车。
学生Q: 茄子船。
学生R:变成茄子笔。
教师:我的想法跟你的一样耶!
老师PPT展示茄子笔和茄子鼠标
教师:那同学们,那茄子是不是只能跟我们刚才说到的车、船、笔和鼠标组合呢?
学会齐回答:不是!
教师: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茄子(画在纸上的茄子),请同学们利用三分钟的时间让这个茄子变得与众不同。
学生利用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创作。
教师选择5—10份作品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学会置换、添加、夸张的组合方法以后,学以致用。但是这里设计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给出既定物品——茄子,让学生发挥想象。目的是为了降低学生的难度,为学生进入正式创作搭建一个台阶。
5.观看微课:梳理整幅作品的创作过程
教师:同学们,刚刚老师给了大家一幅茄子,让大家进行创意表现,如果不给大家一样东西,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创作呢?大家请看微课
学生观看微课
教师:同学们,从刚才的微课当中我们了解到进行创作共分为几步?
学生齐回答:三步!
教师:哪三步?
学生齐回答:想象、画画、涂颜色
【设计意图】主要解决三个难点:第一个是如何联想;第二个如何将两样东西组合起来;第三个是一个物体可以和多种不同的物体组合。
四、学生创作
教师:看看我们今天的作业:以绘画的方式独立完成一幅奇思妙想的作品。
作业要求:1.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组合起来。
2.构图饱满。
3.音乐声停的时候展示作品。
五、展示、评价
1.教师将学生的作品贴于展示板上
2.学生互评
你最喜欢哪副作品?是由哪些东西组合起来的?
作品作者对同学们的猜测做出回应。
3.老师点评
老师对孩子们的作品从置换、添加、夸张三种组合方式上进行评价。
老师从构图上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评价。
六、拓展延伸
教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非常多奇思妙想的东西,大家请看。
教师出示图15、图16、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
教师:所以,老师希望大家回去以后,用小眼睛多多的观察我们生活中是否还有这种创意的东西存在。同时,突发奇想的时候,给咱们的凳子来个小小的创意,给咱们的笔盒来个小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