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复习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复习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7 15:5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复习卷
一、选择题
1.最近,“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一个苹果砸醒了牛顿,一个苹果主宰了手机,一个苹果霸占了平安夜……”的段子在微信中广泛流传。与“夏娃”、“平安夜”等词有关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婆罗门教
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的权力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力好比月亮,它的光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教皇的统治深入人心
C.教皇的权力凌驾于王权之上
D.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3.“我们也希望你们知道,我们要把权力赐给我们的忠臣们,而且我们决不愿对他们做任何违反理性的事。我们也告诫你们以及我们的其他忠臣把权力授给你们的附庸,对他们决不做违反理性的事。”该则材料中所说的给予“权力”的基础是给予(  )
A.农奴
B.武器
C.土地
D.爵位
4.中世纪时的西欧,如果一个农民遇到一位他不认识的公爵,命令农民向他免费提供食物,农民最合适的回答是(  )
A.“非常乐意为您效劳”
B.“你不是我的领主,无权命令我”
C.“你先给钱,才有食物”
D.“你勒索我,我不怕你”
5.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了今天三个国家的雏形。这三个国家是(  )
①英格兰
②德意志
③法兰西
④意大利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夺取了王位,作为酬谢,丕平将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献给罗马教皇。该事件的主要影响是(  )
A.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开始形成
C.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D.推动了西欧自治城市的兴起
7.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产生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基本自给自足
C.严格禁止竞争
D.自耕农为主体
8.《欧洲史》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据此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  )
A.公民陪审法庭
B.庄园法庭
C.元老院
D.公民大会
9.结合如图“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图解”并据你所学判断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B.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直领地和份地
C.领主可以随意没收自由农民的土地
D.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10.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方式在中世纪的西欧乡村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当时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方式。它是(  )
A.庄园
B.手工工场
C.租地农场
D.奴隶制种植园
11.中古西欧城市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①中古西欧城市交通便利②市民阶级是资产阶级的前身
③城市通过斗争拥有了自治权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封建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13.中世纪时期巴黎大学的师生可免受地方世俗法官的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的主教审理,或由巴黎大学法庭独立审理,这说明当时巴黎大学有(  )
A.司法特权
B.教育自主权
C.免赋税特权
D.人身自由权
14.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的城市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特别是如巴黎大学等著名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材料意在说明什么(  )
A.大学的形成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B.大学的形成为教会培养了人才
C.大学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封建主的需要
D.大学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
15.欧洲中世纪晚期,一位呢绒工场的工头吩咐道:60个人中,12人选料、染色和洗羊毛;30人纺纱、刷毛和梳毛;12人织呢和剪呢,剩下6人帮助别人干活。这段材料表明(  )
A.手工工场有了较细的分工
B.手工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者
C.农村出现分散的手工工场
D.手工工场的工人能够享有工场主的分红
16.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
A.战后社会改革
B.实行幕府统治
C.建立法西斯专政
D.大化改新
17.七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下列各项与日本社会当时的改革有关的有(  ) 
①大和统一日本本土②实行中央集权③改革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④土地属于国家 ⑤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日本社会的发展。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8.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表明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东正教
19.“他发现自己的祖国因存在着许多地方性的偶像崇拜习俗而分裂。他给祖国留下了一个宗教和一部天启的经典……”与这段描述相关的史实是(  )
A.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B.查理曼帝国的形成
C.罗马人的对外扩张
D.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20.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娇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  )
A.兼收并蓄
B.独创特点
C.全盘西化
D.沟通桥梁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典型的西欧的庄园,和乡村一致,即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庄国。庄园的土地分成……两部分。领主的土地由依附于庄园的农民无偿耕种……
材料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很多年后,这条常规流行于西欧的某些国家和地区。
材料三:在西欧中世纪,人民相信世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赋予的。12﹣13世纪,罗马教皇权利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1)材料一中的“庄园的土地”分成哪两个部分?
(2)材料二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体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写出他们之间关系形成的纽带。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种宗教?欧洲哪位“君主”最早接受教皇加冕?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难,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材料二:基督教宣扬上帝是宇宙最高主宰,“救世主”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三: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1)材料一中的观点属于哪种宗教?它诞生时主要反对哪一制度?
(2)材料二中的基督教产生于哪一地区?西欧教会的核心是什么?
(3)材料三所反映的宗教是什么?它的创立者是谁?除了创立宗教,此人还有哪些贡献?
23.教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1938年2月,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穿越崇山峻岭,行程3500里,迁往昆明,学校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年间,西南联大培养了邓稼先、朱光亚、钱伟长、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科学家。
材料四:中国政府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在20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取得长足进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建成了一批重点高校,师资雄厚,学科、专业丰富,培养了大批人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图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宝贵的教育思想?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19世纪70年代,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哪一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大的前身是什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的原因是什么?西南联大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
(4)综合以上探究,请你为当前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一条建议。
24.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多样的人类文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古代丝绸之路)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材料二: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国。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其中就包括日本。那时候,外国人除了和中国人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的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三: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为此,我愿提出4点主张。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材料一中这“主轴”展开于我国哪一朝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的历史人物,并说明丝绸之路在今天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参照隋唐制度进行了哪次重大改革?依据材料概括“唐朝在世界上的声望很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早期传播了西方的什么进步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兼收并蓄”,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分别开辟了什么道路?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多样的文明?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各种文明交流,说说你的建议。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复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最近,“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一个苹果砸醒了牛顿,一个苹果主宰了手机,一个苹果霸占了平安夜……”的段子在微信中广泛流传。与“夏娃”、“平安夜”等词有关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婆罗门教
【分析】本题考查基督教.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与“夏娃”、“平安夜”等有关的是基督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并列为当今三大世界性宗教,提倡的是上帝的爱,救赎人类的罪和灵魂体。
故选:B。
【点评】重点识记基督教的教义与影响.
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的权力好比太阳,国王的权力好比月亮,它的光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B.教皇的统治深入人心
C.教皇的权力凌驾于王权之上
D.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分析】本题考查西欧的封建制度。
【解答】由题目中的信息“教皇…好比太阳,国王…好比月亮,它的光辉是向太阳借来的”可知,教皇的权力凌驾于王权之上,即可选出C项;题目中未涉及封建等级制度、也未涉及人民对教皇的态度及神权的统治区域,故排除A、B、D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掌握西欧封建制度相关知识。
3.“我们也希望你们知道,我们要把权力赐给我们的忠臣们,而且我们决不愿对他们做任何违反理性的事。我们也告诫你们以及我们的其他忠臣把权力授给你们的附庸,对他们决不做违反理性的事。”该则材料中所说的给予“权力”的基础是给予(  )
A.农奴
B.武器
C.土地
D.爵位
【分析】本题以题干材料为依托,考查查理?马特改革。
【解答】“我们也希望你们知道,我们要把权力赐给我们的忠臣们,而且我们决不愿对他们做任何违反理性的事。我们也告诫你们以及我们的其他忠臣把权力授给你们的附庸,对他们决不做违反理性的事。”该则材料中所说的给予“权力”的基础是给予土地。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担任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时,进行了采邑制改革,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办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使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查理?马特改革的相关知识。
4.中世纪时的西欧,如果一个农民遇到一位他不认识的公爵,命令农民向他免费提供食物,农民最合适的回答是(  )
A.“非常乐意为您效劳”
B.“你不是我的领主,无权命令我”
C.“你先给钱,才有食物”
D.“你勒索我,我不怕你”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解答】西欧封建社会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意思是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因此,在中世纪时的西欧,如果一个农民遇到一位他不认识的公爵,命令农民向他免费提供食物,农民最合适的回答是“你不是我的领主,无权命令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5.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了今天三个国家的雏形。这三个国家是
(  )
①英格兰
②德意志
③法兰西
④意大利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帝国是中世纪西欧早期的封建帝国。因建立者查理大帝(即查理曼)而得名。查理曼原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故又称加洛林帝国。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了今天德意志、法兰西、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故C.②③④符合题意;英格兰与题干无关,故含有①的AB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查理曼帝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相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夺取了王位,作为酬谢,丕平将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土地献给罗马教皇。该事件的主要影响是(  )
A.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开始形成
C.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D.推动了西欧自治城市的兴起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丕平献土。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加洛林王朝。
【解答】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加洛林王朝。丕平即位后,为了酬谢教会相助,两次出兵意大利。公元756年,丕平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丕平献土”,加强了国王和教会的联系,使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丕平献土,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7.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产生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商品经济发达
B.基本自给自足
C.严格禁止竞争
D.自耕农为主体
【分析】本题以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为依托,考查中世纪庄园经济。
【解答】据“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产生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可知,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基本自给自足。封建庄园经济是随着西欧封建制确立而形成的经济实体。其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用劳役地租剥削农奴,在经济上实行独立经营和核算,内部能自给自足。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相关知识。
8.《欧洲史》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据此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  )
A.公民陪审法庭
B.庄园法庭
C.元老院
D.公民大会
【分析】本题考查了庄园法庭。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
【解答】《欧洲史》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据此庄园主行使司法权的权力机构是庄园法庭。庄园还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这些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也不像现代法院那样随时开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庄园法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也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也会被罚款。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庄园法庭的相关史实。
9.结合如图“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图解”并据你所学判断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B.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直领地和份地
C.领主可以随意没收自由农民的土地
D.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封建庄园。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解答】西欧庄园9世纪开始形成,是欧洲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耕地包括领主直接经营的“自营地”和佃户的“份地”,庄园周围的林地、荒地被称为共用地。庄园法庭有司法权,惩罚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ABD说法正确,排除;领主并不能随意没收自由农民的土地,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中世纪封建庄园的相关知识。
10.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方式在中世纪的西欧乡村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当时最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方式。它是(  )
A.庄园
B.手工工场
C.租地农场
D.奴隶制种植园
【分析】本题以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为依托,考查欧洲封建庄园。
【解答】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封建庄园的相关知识。
11.中古西欧城市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①中古西欧城市交通便利
②市民阶级是资产阶级的前身
③城市通过斗争拥有了自治权
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封建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意大利、法国、英国、德意志等都有许多著名的城市。
【解答】中古西欧城市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这段话中未提及城市通过斗争拥有了自治权,据此可排除含③的ACD三个选项。
故选:B。
【点评】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12.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世纪西欧城市有关知识的认识。
【解答】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市民。城市市民为争取自治权展开与封建主的斗争。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例子。所以题文中的“政治权利”是指城市自治权。
故选:A。
【点评】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花朵”。
13.中世纪时期巴黎大学的师生可免受地方世俗法官的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的主教审理,或由巴黎大学法庭独立审理,这说明当时巴黎大学有(  )
A.司法特权
B.教育自主权
C.免赋税特权
D.人身自由权
【分析】本题以题干信息为依托,考查大学的自治权。
【解答】在西欧古老的大学中,以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最为著名。西欧古老大学拥有许多特权,欧洲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中世纪时期巴黎大学的师生可免受地方世俗法官的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的主教审理,或由巴黎大学法庭独立审理,这说明当时巴黎大学有司法特权。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城市的兴起、特点以及意义。
14.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的城市发展也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特别是如巴黎大学等著名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材料意在说明什么(  )
A.大学的形成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B.大学的形成为教会培养了人才
C.大学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封建主的需要
D.大学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人才
【分析】本题考查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城市的兴起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恩格斯把城市称为“中世纪的花朵”。
【解答】由材料“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可知,大学的形成“刺激了城市的贸易”“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即大学的形成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城市的兴起、特点以及意义。
15.欧洲中世纪晚期,一位呢绒工场的工头吩咐道:60个人中,12人选料、染色和洗羊毛;30人纺纱、刷毛和梳毛;12人织呢和剪呢,剩下6人帮助别人干活。这段材料表明(  )
A.手工工场有了较细的分工
B.手工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者
C.农村出现分散的手工工场
D.手工工场的工人能够享有工场主的分红
【分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解答此类材料试题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解答】“60个人中,12人选料、染色和洗羊毛;30人纺纱、刷毛和梳毛;12人织呢和剪呢,剩下6人帮助别人干活。”这一场景反映的是15世纪英国的分工协作的手工工场,手工工场生产工具统一配备,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相关知识。
16.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是(  )
A.战后社会改革
B.实行幕府统治
C.建立法西斯专政
D.大化改新
【分析】本题以日本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大化改新的相关知识。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大化改新的影响。
17.七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下列各项与日本社会当时的改革有关的有(  ) 
①大和统一日本本土
②实行中央集权
③改革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④土地属于国家 
⑤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日本社会的发展。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
【解答】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日本社会的发展。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②④⑤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18.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表明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东正教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伊斯兰教。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他号召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信徒称为穆斯林。意思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经典。632年,穆罕默德病逝,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了。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伊斯兰教的兴起、教义、传播等。
19.“他发现自己的祖国因存在着许多地方性的偶像崇拜习俗而分裂。他给祖国留下了一个宗教和一部天启的经典……”与这段描述相关的史实是(  )
A.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B.查理曼帝国的形成
C.罗马人的对外扩张
D.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分析】本题考查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关键信息是“他发现自己的祖国因存在着许多地方性的偶像崇拜习俗而分裂。他给祖国留下了一个宗教和一部天启的经典……”。
【解答】据材料“他发现自己的祖国因存在着许多地方性的偶像崇拜习俗而分裂。他给祖国留下了一个宗教和一部天启的经典……”可知,这描述相关的史实是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穆罕默德留下的“一个宗教”是伊斯兰教;“一部天启的经典”是《古兰经》。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内忧外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和伊斯兰教应运而生。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故选:A。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关史实。
20.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娇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  )
A.兼收并蓄
B.独创特点
C.全盘西化
D.沟通桥梁
【分析】本题考查了阿拉伯民族。《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
【解答】古代印度、希腊、波斯与罗马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娇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兼收并蓄。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阿拉伯民族在不同文明中的桥梁作用。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典型的西欧的庄园,和乡村一致,即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庄国。庄园的土地分成……两部分。领主的土地由依附于庄园的农民无偿耕种……
材料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很多年后,这条常规流行于西欧的某些国家和地区。
材料三:在西欧中世纪,人民相信世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赋予的。12﹣13世纪,罗马教皇权利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1)材料一中的“庄园的土地”分成哪两个部分?
(2)材料二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体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写出他们之间关系形成的纽带。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种宗教?欧洲哪位“君主”最早接受教皇加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庄园的土地”、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基督教、查理曼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典型的西欧的庄园及西欧的封建制度的相关史实。
【解答】(1)材料一中的“庄园的土地”分成直领地、份地两个部分。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体现了封君和封臣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关系是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建生产关系。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土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3)据材料三“在西欧中世纪,人民相信世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赋予的。12﹣13世纪,罗马教皇权利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基督教。欧洲的“君主”查理曼最早接受教皇加冕。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他们加紧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残酷压制与教会观点相悖的“异端”思想,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
故答案为:
(1)直领地、份地。
(2)封君和封臣;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建生产关系。
(3)基督教;查理曼。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庄园的土地”、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基督教、查理曼的相关史实。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难,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材料二:基督教宣扬上帝是宇宙最高主宰,“救世主”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三: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1)材料一中的观点属于哪种宗教?它诞生时主要反对哪一制度?
(2)材料二中的基督教产生于哪一地区?西欧教会的核心是什么?
(3)材料三所反映的宗教是什么?它的创立者是谁?除了创立宗教,此人还有哪些贡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印度的佛教、种姓制度、基督教、西欧教会、伊斯兰教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相关史实。
【解答】(1)据材料一内容可知,材料一中的观点属于佛教。它诞生时主要反对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进入极乐世界。
(2)据材料二内容可知,材料二中的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西欧教会的核心是罗马教皇。1世纪时产生于巴基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他叫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
(3)据材料三内容可知,材料三所反映的宗教是伊斯兰教;它的创立者是穆罕默德。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除了创立宗教,穆罕默德还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政权,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由此形成的阿拉伯文明对以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在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故答案为:
(1)佛教;种姓制度。
(2)巴勒斯坦;罗马教皇。
(3)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政权;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由此形成的阿拉伯文明对以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印度的佛教、种姓制度、基督教、西欧教会、伊斯兰教的相关史实。
23.教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1938年2月,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穿越崇山峻岭,行程3500里,迁往昆明,学校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年间,西南联大培养了邓稼先、朱光亚、钱伟长、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科学家。
材料四:中国政府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在20世纪末已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取得长足进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建成了一批重点高校,师资雄厚,学科、专业丰富,培养了大批人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图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宝贵的教育思想?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19世纪70年代,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哪一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北大的前身是什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的原因是什么?西南联大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
(4)综合以上探究,请你为当前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一条建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北大的前身、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的原因、西南联大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古今教育的发展。
【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人物孔子给我们留下了有教无类的宝贵教育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要机会,他最早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是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
(2)19世纪70年代,面对工业文明的冲击,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大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据材料三“1938年2月,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穿越崇山峻岭,行程3500里,迁往昆明,学校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及所学知识可知,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的原因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沦陷。西南联大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教育成果;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努力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故答案为:
(1)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原因:西欧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
(2)举措:“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
(3)前身: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原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平津沦陷;贡献: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4)建议:继承和发扬古代优秀教育成果;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努力发展教育,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北大的前身、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的原因、西南联大为中国教育的发展作出的贡献的相关史实。
24.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多样的人类文明,“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史学研究者在评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时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古代丝绸之路)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
材料二: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国。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其中就包括日本。那时候,外国人除了和中国人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的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三: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为此,我愿提出4点主张。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材料一中这“主轴”展开于我国哪一朝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的历史人物,并说明丝绸之路在今天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参照隋唐制度进行了哪次重大改革?依据材料概括“唐朝在世界上的声望很高”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文化运动早期传播了西方的什么进步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兼收并蓄”,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分别开辟了什么道路?
(4)根据材料四指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多样的文明?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各种文明交流,说说你的建议。
【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汉朝的丝绸之路、日本的大化改新以及原因、新文化运动、中国的革命之路和建设之路、如何对待多样的文明等知识,明确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解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这“主轴”展开于我国汉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的历史人物是张骞。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参照隋唐制度进行的重大改革是大化改新。依据材料可知,“唐朝在世界上的声望很高”的原因是唐朝国力繁盛,文明发达,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根据材料三。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早期传播了西方的民主、科学进步思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兼收并蓄”,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分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根据材料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为此,我愿提出4点主张。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可知,我们应该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对待不同文明要互相尊重,平等对待。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
故答案为:
(1)汉代;张骞;意义: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大化改新;原因:唐朝国力繁盛,文明发达,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民主、科学;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武装夺取政权);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对待不同文明要互相尊重,平等对待。
(5)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同其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等。(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朝的丝绸之路、日本的大化改新以及原因、新文化运动、中国的革命之路和建设之路、如何对待多样的文明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