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学练三案一体实用系列》20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案部分
课题名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概况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突出与时俱进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二战后美国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及历届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难点——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新经济”运行机制。
教学方法:收集资料;合作学习;分时段归纳要点。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二战后美国、西欧、日本对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实际上是对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和策略的调整,开创了以不同形式和策略实现国家全面干预经济而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
专题六第3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关系新调整)
(1)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2)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上是稳定健康的。
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20世纪中后期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方针新变化)
1.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按“凯恩斯主义”理论干预经济(投资、就业、消费)
(1)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
(2)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解决就业,促进生产和消费,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3)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4)政府动用赤字财政、适度通货膨胀等反危机手段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继续运用凯恩斯主义应对“滞胀”困境
(1)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2)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政策,都无法摆脱“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
3.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理论
(1)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少印美元少支出,多签订单少收税)。(2)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但大幅增加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4.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1)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收放有度)。(2)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少支多收”解决赤字问题。(3)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使美国出现了二战结束以来最长时间的经济繁荣。
三.美国的“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经济运行机制变化)(知识经济)
1.“新经济”的表现
(1)1991—2000年,美国经济长达十年持续高速扩张和繁荣。
(2)美国经济经济持续繁荣、良性运行:①经济增长稳定。②通货膨胀问题被化解。③巨额财政赤字消失。④失业率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⑤美国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市场繁荣,出口猛增,股票上涨。
2.“新经济”的特点
(1)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繁荣,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2)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了成功。(3)美国基本上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
3.“新经济”的本质
(1)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2)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3)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循环的规律,2001年美国经济又进入新一轮经济衰退期。
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英国形成自由市场经济
(1)二战后,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政策。(2)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放弃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政策。(3)20世纪90年代,英国由二战后的国家过多干预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多市场、少政府”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2.法国形成计划指导型经济
(1)二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以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国逐渐形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3)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
3.联邦德国建立“社会市场经济”
(1)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2)这一模式的特征是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限制垄断,保护竞争;收入调节,相对公平)。(3)联邦德国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4.日本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1)二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实行“统制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高度统制(统制:统一控制)。(2)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其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5.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速发展。(2)新科技革命的发展。(3)新的经济发展和调控模式逐渐产生。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提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等)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福利国家得到发展,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20世纪)
阶段 50-70年代初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经济状况 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滞胀 走出衰退 新经济时代
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科技革命、拓展世界市场 石油危机、基本矛盾、欧日竞争 少开支少印钱少收税多军费 消灭赤字、偿还国债、扶持高新产业
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失灵 货币供给学派 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时任总统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尼克松、福特、卡特 里根 克林顿
学案部分
第20课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基础导学
一、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实质:仍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4.作用:战后迅速完成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1.战后美国的充分就业政策
(1)理论基础: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
(2)实施
①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的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3)成效: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
2.里根政府以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为指导的经济政策
(1)背景
①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
②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收效甚微,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
(2)措施: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
(3)成效:使美国经济开始回升,通货膨胀和失业得到缓解;但也造成了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
3.克林顿政府“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1)宗旨: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
(2)措施
①通过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增税、鼓励消费等措施解决赤字问题。
②通过加大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
③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3)成效
①使美国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基本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创下了美国经济扩张的奇迹。
②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未因此改变,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三、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1.英国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采用经济政策进行调控,形成一种混合市场经济。
(2)1979年,在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改行货币主义政策。
(3)20世纪90年代,英国由过多地国家干预经济向自由主义经济转变,“多市场,少政府”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2.法国
(1)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的形成
①特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
②形成:1946年,法国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③影响: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法国的政府干预模式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
(2)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法国开始了私有化浪潮。
3.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1)特征:介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2)建立: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
(3)内容:限制垄断行为,保护竞争秩序;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收入调节政策来实现相对的社会公平。
(4)影响: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4.日本
(1)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①二战后初期,为了恢复和重建经济,日本政府实行“统制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高度统制。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其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2)作用:使日本经济出现了高速发展,到1987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5.特点
(1)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2)新科技革命推动西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70年代以来,在解决“滞胀”问题过程中新的经济发展和调控模式逐渐产生。
问题研讨
1.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罗斯福新政特别是二战后,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何发达?
(1)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刺激。
(2)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3)通过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廉价资源获取高额利润。
(4)美国政府进行了相应的经济政策调整。
(5)美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局。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问题
美国经济的发展
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1)美国在①所处的阶段是美国发展的什么时期?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造成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美国在②所处的阶段是美国发展的什么时期?这时期美国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体现什么本质?
(3)③所处的阶段是美国发展的什么时期?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4)④所处的阶段是美国发展的什么时期?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5)⑤所处的阶段是美国发展的什么时期?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6)⑥所处的阶段是美国发展的什么时期?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7)据材料分析,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有了哪些新发展?
点拨
本题围绕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展开探究,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不同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并结合当时美国的经济政策、国际环境等进行分析。
答案
(1)大萧条时期。特点:经济大幅下降。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的本矛盾。
(2)罗斯福新政。特点: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本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经济大幅增长。原因: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美国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美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
(4)“滞胀”。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影响;西欧与日本经济的崛起,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美国推行扩张霸权政策,背上沉重的负担;石油输出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石油危机。
(5)复苏。原因:美国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整,降低税率,减少政府支出、减少对企业干预,刺激了经济发展;苏美争霸缓和,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
(6)繁荣 。原因: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美国经济实行改革,出现新的增长点,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7)生产关系新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方针新变化;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美国的“新经济”(知识经济)。
练案部分
选择题
1.右图是《1950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指标占同期世界总量的比率》。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货币学派经济思想的影响
B.战时经济转变为和平经济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达
D.“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确立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表现有 ( )
①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 ②慷慨补贴出口产品
③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 ④实行工业国有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二战后,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国家 ( )
A.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B.谋求建立区域经济集团
C.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D.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7.这是一道历史开心辞典题,题中显示材料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另一经济学家凯恩斯”,“看得见的手”,“大规模干预经济”。 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 )
A.二者看似互相对立但目的一致 B.货币供应学派学说广泛盛行
C.英国撒切尔夫人推行经济改革 D.克林顿实行第三条道路改革
8.下列示意图正确反映了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发展轨迹的是 ( )
非选择题
9.识读1948~2008年美国失业情况统计图: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失业率最低点出现在哪一经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美国盛行的经济理论是什么?
(2)图中所示失业率最高点出现在哪一时期?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图中哪一阶段反映了美国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联动关系被打破?这一联动关系是怎样被打破的?
(4)从上述各阶段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成效中,你认为政府应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