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一历史学案:1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一历史学案:1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10 19:3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学练三案一体实用系列》1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教案部分
课题名称: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互联网的普及,说明大众传媒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教学方法:资料整合;网页制作;过程简述;辩证评价。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本课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国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情况。近代报刊发展的历程与民众生活的不断变化密切相关,也与社会政治的变化紧密联系。每个历史阶段,影视作品都反映出不同的时代主题。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是中国奇迹的具体体现之一。
教学过程:
专题四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大众报业发展的原因和特征
(1)原因:①旧报落后(时代需要):进入19世纪,品种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适合普通民众阅读的大众报纸的产生。②物质条件(内部条件):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与发展。③西方影响(外部条件):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特征:以新闻和言论为主要内容,铅字印刷等编排形式为重要特征。
2.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状况
(1)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①序幕: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②作用:促进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2)中国人办报的先例: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3)政治论性报刊:①高潮阶段——维新变法运动时期。②兴盛阶段——辛亥革命时期及民国成立后。③作用——宣传政治纲领的喉舌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4)通俗性报刊的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评议,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根据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专门分工。
中国近代报刊的种类:新闻报刊;商情报刊;政论性报刊;通俗性报刊。
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形成与发展
1.形成:(1)1872年,《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2)1873年,《昭文新报》(艾小梅;国人自办最早)。
2.发展:(1)戊戌变法时期:近代办报出现高潮:《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2)辛亥革命时期:《民报》。(3)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新青年》。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近代广播的发展状况
(1)广播电台的开办:①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1923年,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②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③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④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中央广播电台。
(2)播放内容的变化:由新闻、商情、文艺等方面向教育、娱乐、社会乃至宗教等多方面扩展。
2.电影的发展状况
(1)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具有真、奇、活等特点)
(3)中国第一部影片: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片断。
(4)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与明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
(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近代中国电影的补充:(1)《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拍电影(1905年)。(2)《难夫难妻》——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3)《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4)《渔光曲》——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4年)。
3.电视的发展状况
(1)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2)彩色电视的出现:1973年。
(3)中央电视台成立: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4)电视信号卫星转发:2008年,“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台“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解决了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5)中国电视的现状(“两到五多”):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6)电视发展趋势:朝着数字化电视的方向发展。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互联网出现的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互联网在中国的高速发展
(1)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至今,互联网在中国走过了十多年高速发展的历程。
(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村增速超过城镇。
3.互联网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1)正面影响(积极影响):①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②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如网上炒股、网银结算、网上购物、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网上远程教育等)。
(2)负责影响(消极影响):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
探究学习小结:请谈谈四大媒介(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从本质功能看: 可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从娱乐功能看: 可给人们带来美妙的精神享受。(3)从联系功能看: 可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可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
想想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1)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2)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3)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4)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学案部分
第1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基础导学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
2.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昭文新报》的出版,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3.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并根据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专门分工。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中国境内第一批广播电台均由外人开办,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华外国人和归国华侨。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随后,地方广播电台与民办广播电台纷纷出现,无线电广播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2.电影
(1)电影放映:1896年,在上海进行了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电影由此开始在城市中流行。
(2)电影制作: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演员:郑正秋、张石川、周剑云、黎民伟、田汉等是当时闻名全国的电影导演;赵丹、朱飞等是著名的男演员,胡蝶、阮玲玉等是著名的女演员;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如《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渔光曲》等。
3.电视
(1)电视自从20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已极大地改变了民众的日常生活。
(2)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3)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使民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至2003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已居世界第二位。
(3)目前,互联网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2.重大影响: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问题研讨
1.大众报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内因:一方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动荡社会的信息,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
(2)外因:受到西方报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2.中国电视网络迅速普及的原因有哪些?
(1)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2)电视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卫星传送技术的应用,使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甚至全球。
(3)政府实行“村村通”工程,推进电视网络的普及。
3.如何认识互联网和其他大众传媒的关系?
(1)四大媒介都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并且四大媒介共同向上发展。
(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且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许多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3)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互相不能完全取代。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问题
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读图并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
(1)请按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
(2)请为图中四种传媒就其发展历程各写一段解说词,每段要求不超过180字。
(3)有人把互联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认为“每个人只需敲击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请你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4)请你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点拨
本题通过预设情景的方式全面考查主流传媒在中国发生、发展的历史,并突出对互联网的认识,解答本题需要全面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并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实际做出分析与概括。
答案
(1)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
(2)(根据教材知识概括即可)
(3)①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价格低廉;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已的意见;③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4)例: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变迁图片展;图说中国大众传媒史等。(言之有理,能概括展览主题即可)
练案部分
选择题
1.1897年,中国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
A.民族危机的困境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C.文学革命的影响 D.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3.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看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4.《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同一首歌》是哪一传媒的名牌栏目 (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5.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人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报刊等途径迅速了解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的国庆盛典。那么,国庆10周年时,人们不能通过哪种途径及时了解北京的国庆盛典(  )
A.看电视 B.上互联网 C.听广播 D.看报刊
6.2008年8月14日上午10点,待在家中的新加坡居民为及时掌握北京奥运会第一手资讯,并就某一项赛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好选择哪一媒介 (  )
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互联网
7.右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的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行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选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平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许小姐爱好很多,如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
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
类别年份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份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 799 647 762 2 332 164 2 931 682 3 381 44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 056 91 572 383 513 526 483 585 007
互联网用户(户) 7 213 3 014 518 9 021 717
材料二
改革开放之初,小屏幕的黑白电视机是许多普通家庭最高档的消费品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彩电统计(台/百户)
年份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2000年
录音机 41.6 69.75 72.83 57.63 47.93
影碟机 — — — 16.02 37.53
电冰箱 6.58 42.33 66.22 76.08 80.13
洗衣机 48.29 18.41 88.97 90.57 90.52
彩电 17.21 59.04 89.79 105.43 116.56
材料四 互联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表格中四种传媒的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并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传播媒介的地位?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不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的表格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肖恩·马洛尼把因特网称为“魔幻的第七大洲”的缘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