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学练三案一体实用系列》08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部分
课题名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本详案)
教学目标: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社建道路经验教训;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
重点难点: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大探索;“三面红旗”;“文革”经济危害。难点——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解“一化”与“三改”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活动法;自评互评法。
教学过程及板书要点:
新课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既有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也有严重错误和沉痛教训。
教学过程: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过渡时期)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4)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程
(1)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1953年1月—1957年12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质上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社会巨变:辛亥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
4.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及其关系?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探索时期)
1.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开端、探索的前段)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义道路的开端),主要阐述农、轻、重经济结构比例问题,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①形势背景: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会议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2.严重的失误(探索的中段)
(1)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全国农地大办人民公社。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初步纠正失误(探索的后段)
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是核心),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经济建设成就
武汉包头钢铁基地、设备制造基础行业、新修铁路八千公里、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大跃进运动——1958年下半年,在毛泽东和党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大办工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计划指标,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混乱和损失的一场经济活动。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工业——“以钢为纲”,大炼钢铁,赶英超美。农业——“以粮为纲”,盲目制订粮食生产指标、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大刮浮夸风(弄虚作假)。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浪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在没有经过试验的情况下,只用一个多月全国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同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一大”,是指规模大,一般都有4000多户;也指经营范围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二公”:指通过收回农民的自留地、家禽家畜等,同时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实行公共食堂,提高公有化程度。
人民公社社员出工不出力: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一些错误口号:
(1)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毛泽东。(2)在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3)一天等于20年。(4)踏翻地球顶破天。(5)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6)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7)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文革”时期)
1.严重的经济破坏
经济计划被废置;调度管理陷瘫痪;经济运行失控制;
交通运输多堵塞;工矿企业管理乱;市场供应很紧张。
2.昙花一现的经济整顿
(1)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整顿:恢复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经济有了起色。(2)四届人大一次会议:1975年1月,重申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定周、邓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
(3)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时的整顿:铁路整顿突破;经济恢复发展;“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再遭破坏。
3.失去发展机遇
(1)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持续发展的时期。(2)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拉大了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历史论坛: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⑴经济建设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⑵遵循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⑷保持社会安定团结;⑸抓住发展机遇。…
学案部分
第8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基础导学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1.背景
(1)社会主义改造条件的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①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②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过程
(1)工业化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新建一批重要的工业部门。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
(1)初期的正确探索
①《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②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制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探索建设道路上的失误
①产生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在探索建设的道路上,党产生了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
②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严重危害: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起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党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①举措: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②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2.十年建设的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新修铁路8 000多公里,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石油已经实现自给,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
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经济混乱局面的出现:在“全面夺权”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2)周恩来的调整: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3)邓小平的全面整顿:从铁路运输开始,经过整顿,国民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
(4)国民经济的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刚刚出现的趋于稳定的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
2.动乱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文革”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受“文革”的影响,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问题研讨
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1)受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2)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状况决定只有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改变。
(3)当时的国际环境也要求我国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2.总路线有何特点?其实质是什么?
(1)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互相促进。
(2)实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三大改造中的创举是什么?为何要实行这一“创举”?
(1)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2)原因: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对革命起过积极作用;采用和平赎买政策可以减少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4.何谓“八字方针”?为什么要提出这一方针?
(1)方针: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原因:中国自1959年开始,由于“左”倾错误,自然灾害,加之苏联政府撕毁合同,致使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5.为什么1975年邓小平刚刚主持中央工作就提出“整顿”?如何评价这次“整顿”?
(1)原因: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动乱扩大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瘫痪,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闹革命”,使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重大损失。
(2)评价:“整顿”的实质是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它使国民经济呈现出迅速回升状态,但很快被迫中止,经济形势重新陷入混乱。
互动探究
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图
图二 1958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图三 1958年,居民将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有何历史意义?
(2)图二与图三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幅是虚假的?哪一幅是真实的?当年中国出现什么重大失误?
(3)三幅图对我们当今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点拨
第(1)问通过图一所示成就可知是“一五”计划时期。第(2)问把图片中的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获取答案,其中图二中早稻不可能达到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第(3)问答案较为灵活,注意紧扣材料。
答案
(1)时期:“一五”计划时期。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判断:图二是虚假的,图三是真实的。重大失误: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
(3)启示: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地按比例进行,急于求成只能欲速而不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练案部分
选择题
1.下面的表格是中国与美国、印度的工业生产比较,为解决表格中的问题,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 )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人均)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实施了“一五”计划
C.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D.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3.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之所以说中共“八大”关于国内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主要因为这一论断 ( )
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B.反映了阶级剥削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结束的客观实际
C.强调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指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4.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对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5.下边是《1957年~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 )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6.下列四幅图中,最能反映“文革”期间工农业产值变化趋势的是 ( )
7.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挫折与失误,好心办了坏事。它给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留下的教训有 ( )
①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②经济建设要切合实际 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8.1962年,中共中央开始采取措施调整农村经济,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地方开始包产到户,农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现象说明 ( )
A.中央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 B.实行适合农村实际的经济政策
C.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当时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
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 534亿元 +17.3% 558.7亿元 +24.4%
1968年 2 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材料二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 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 2 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材料三 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 504亿元 3 219亿元 1 285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9% 15.1% 4.6%
材料四 “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 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总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出现材料二、三反映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四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