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一历史学案:0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高一历史学案:0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练案)(人民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0-10 19:3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教学练三案一体实用系列》0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教案部分
4.古代商人旅途危险
古代旅途盗劫为患十分普遍,商人们经常面临着人身财产安全威胁。
先秦大商人如范蠡、吕不韦。范蠡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而好行其德者也。”(《史记·货殖列传》)
晋商历史遗存——乔家大院史话
乔家大院坐落在山西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是清朝富商乔氏家族的宅院。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年轻时只身走西口,在包头苦心经营,终于发展起一家最大商号,店铺、居宅达到1000多间。到第二代乔致庸,开始了金融业的活动,把商行、银号从包头开到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现存的乔家大院,是乔氏家族经数次扩建而成的。
晋商的习商谚语:“有儿开商店,强过做知县。”“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十年寒窗考状元,十年学商倍加难。”“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散。”“快在柜前,忙在柜台”“人有站相,货有摆样”
晋商的票号举世闻名,这一信贷方式的特点之一是:存取、兑现等往来取决于个人之间的诚实和信任。(如电视连续剧《白银帝国》,宣传语:中国华尔街传奇首次曝光,金融风暴中的侠骨柔情)
徽商指的是以新安江流域为中心的安徽徽州府的商人,因其善于忍辱负重,故称“徽骆驼”。亦贾亦儒是徽商的最大特点。“亦儒”表现为:在教育方面投入大,科举考试成材率高。在商业经营中,徽商在经商方面表现于自觉地用儒家思想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商业行动,讲求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不义之财不取也。
徽商代表如胡雪岩。历经百年,胡庆余堂依然熠熠生辉,保持“真不二价”的诚信传统。
徽商发展时期的特点:①遍布全国。②经营品种广泛。③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④资本雄厚,如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朝的国库存银仅7000万两。⑤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⑥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如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大米6万石,200万两银子。
二.“市”的发展(中国古代市场管理)(城市:从规范之美到自由之风)
1.秦代:(1)秦代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从事官营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中,不得私吞金钱(公车投币机)。
2.汉代:(1)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2)“市”的中央设置亭楼,四面有门、墙,管理相当严格。(3)王莽执政时,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课本第20页第2段)。
3.南北朝:(1)开始形成民间集市——“草市”。(2)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草市尉”)。
4.唐代:(1)“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也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2)“夜市”的繁盛,反映了商业的发展。
5.宋代:(1)“市”分散于宅屋之间,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2)原先不允许设置“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3)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4)宋代“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总特点: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荣。
三.商业都会的崛起(中国古代商业市镇)
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1)都市因商业的集中,形成繁荣景象。(2)以繁荣的“市”作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如王莽执政时的长安和“五都”)。
3.唐代:(1)长安的市已经由定时而聚的古老形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2)洛阳市场的规模远远超过工安。(3)扬州也曾经“雄富冠天下”。(4)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1)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2)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如相国寺庙会每月开放五次。
5.清代:(1)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2)出现了“四大名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
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小结
(1)商业活动的目的:追逐利润。(2)商业活动的手段:货币 (骨贝、铜贝、交子)。(3)商业活动的场所(市、草市、夜市、晓市、庙会、都会)。(4)商业活动的范围:中国的大江南北、海外。(5)商业运输的途径:陆路和水路。(6)经商面临的危险:盗劫。(7)为商业服务的行业:客舍、邸店、车坊。(8)政府管理:总体上是限制(重农抑商),但对具体市场交易行为的管理逐渐变弱。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版本一:1.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繁荣。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唐代)和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交子”)很早就出现。4.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5.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统治者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
版本二:1.历史悠久,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商业精神日益丰富。2.是农业经济的补充。3.阶段明显,两宋空前繁荣。4.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
学案部分
二、古代“市”的发展和商业都会崛起
1.市的发展
(1)秦代:管理“市”的法律对商品价格和交易方式都有明确规定。
(2)汉代: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市”进行严格的管理。
(3)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此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①乡村集市“草市”的作用十分明显,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②“夜市”的繁盛,反映了商业的发展,表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5)宋代:①“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②“草市”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商业都会的崛起
(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汉代都市因商业的集中,出现繁荣景象;出现了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五都”,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都有规模宏大的常设商业区;在江南地区,扬州、杭州、湖州已成为发达的商业都会。
(4)宋代:都市商业繁盛。都城汴京除有夜市、晓市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5)清朝:乾隆时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清代名镇有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问题研讨
1.什么叫商帮?明清商帮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概念: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互助”为宗旨,以会馆、会所为其在异乡联络、计议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2)历史条件: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日益兴盛;内地与边疆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民间的私人海外贸易迅速兴起。
2.商帮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积极:商帮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最后阶段。它的活动,促进了工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和城镇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区域之间的商品流通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有的还将商业资本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消极:明清商帮毕竟是封建性的商帮,它依靠官府的支持进行经营,积累起来的巨额资本又多用于购置土地、货币窖藏与奢侈消费,最后也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而走向没落。
3.古代“市”的发展演变具有怎样的趋势?
(1)从市的空间范围来看,逐渐扩大,南北朝时期乡村出现“草市”,唐代“草市”作用已十分明显,并逐渐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城市商业活动打破坊市界限,形成繁荣的商业街。
(2)“市”内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上的限制,唐代后期“夜市”繁荣,宋代又出现晓市等。
(3)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4)明清时期出现大量专门的商业市镇;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荣,如清代北京前门商业区。
4.明清市镇的发展有何特点?这些市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特点:兴起于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地带;以经济功能为主,商业贸易活动极其繁荣;多位于江南地区和运河沿岸,人口密集。
(2)原因:这些地区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
知识网络
互动探究
问题
观察下列关于唐朝都城长安和北宋都城汴京的两幅图片。
图一 唐都长安      图二 北宋汴京
请回答:
(1)“市”是城市生活中的重要功能区。汉唐时期的政府对“市”作出了什么规定?
(2)比较唐朝都城长安和北宋都城汴京关于“市”的布局,你发现有什么显著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点拨
汉唐的长安和北宋的汴京都是古代城市发展的典型,汉唐长安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城市中有管理严格的“市”,而北宋商业发展的特点则是“市”打破了汉唐那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答案
(1)汉唐时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是“市”,四面设有围墙,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严格管理,并且交易时间上也有严格限制。
(2)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布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市”的设置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反映出北宋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练案部分
选择题
1.《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该材料反映出 (  )
A.中原市场繁荣 B.驰道、驿站通畅
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 D.工商业市镇兴起
2.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  )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 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 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
3.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下图(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实际上反映了 ( )
A.吸收国外建都的经验 B.统治阶级的重视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D.重农抑商的政策
4.《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5.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6.《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 (  )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②商业发展始终处在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 
③商品经济发展未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 ④市场交换比西欧发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宋高宗对大臣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这段谕旨说明南宋政府 (   )
A.注重对官吏的考查 B.重视海外贸易
C.注意减轻人民负担 D.注意开源节流
非选择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