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 )
A.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B.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C.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
D.私盐走私现象严重
2.根据下表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
A.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
B.注重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C.蕴含了近代经济管理方式
D.保障小农生产的稳定性
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下列史实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①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③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④诞生了最早的纸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5.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6.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7.明初,德庆侯廖永忠因僭用龙凤花纹被处死刑。但至晚期,“团龙”“立龙”等花纹已成为百姓服装上常见的纹饰。由此可见( )
A.寻常百姓不受礼制束缚
B.经济发展瓦解传统人伦
C.君主专制统治已然崩溃
D.商业生活冲击传统礼制
8.“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④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9.李贽在其《童心说》中说:“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断断乎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其主要用意在于( )
A.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
B.反对史官和臣子褒赞儒学
C.批判道家学说的欺骗性
D.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10.李贽的“离经叛道”主要体现在( )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工商皆本
C.反对迷信孔子
D.主张物质第一性
11.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D.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12.李贽在湖北麻城芝佛院讲学时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他和大同巡抚梅园的女儿梅澹然有书信往来,《焚书》中的《观音问》等就是例证。材料反映了( )
A.明末理学的统治地位动摇
B.明末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男女平等
C.明末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潮
D.李赞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封建教条
13.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剧作家,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以情为指归、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这种新文化反映了( )
A.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转变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4.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主要是由( )
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
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
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
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
15.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
A.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
C.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
D.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
16.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17.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 )
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
B.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
D.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
18.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入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等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 )
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
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
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
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清朝)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用白银为计算单位。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二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2)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承古而萌新”的特点。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的各项税收虽然不同的年份有所变化,但总体来看变化幅度不大,收入主要来源是地丁税,故A项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地丁税变化幅度很少,故B项错误;对外贸易额有增加,但并不明显,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私盐走私这一信息,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设巡检司加强治安管理”“设课税司掌收商税”“驻镇掌管治安、税收等”等信息可知,明清江南市镇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治安管理和收商税为主,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江南市镇的管理模式主要以治安和赋税征收为重点,没有体现地方的自主性问题,故B选项错误;上述市镇以治安管理和收商税为主的管理模式不是近代经济管理方式,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央对江南市镇的管理模式,没有涉及小农生产,并且与稳定小农生产无关,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
3.【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区域间长途和大额贸易获得了发展,①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②说法错误;明清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③正确;诞生了最早的纸币是宋朝,④错误;选B;A、C、D错误。
4.【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仍然实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主张发展工商业。
5.【答案】A
【解析】题干中提到海关货税十分繁重,有利于减少外国商品进入中国,从而体现出了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清朝中期人口增长远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均耕地日益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暴露,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A项错误;边疆国土开发缓解人地矛盾,高产作物传入提高粮食产量等,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C两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A、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百姓的纹饰的变化,冲击了传统礼制,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目中的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依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壮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正是这一现象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与题意不符,④排除。①②③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乃道学之口实”可知李贽主要用意在于批判封建道学的虚伪性,故A项正确。B项是李贽的观点但不是其主要用意,故错误;材料中“道学”不是指道家学说,而是指封建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D项是李贽在诗文写作方面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错误。
10.【答案】C
【解析】李贽反对迷信孔子,提出“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故选C;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王夫之主张物质第一性,排除ABD。
11.【答案】A
【解析】“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体现了思想自由的特点,故A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李贽招收女弟子,以其实际行动批驳了“男女有别”的封建教条,故选D项;李贽的言行并没有动摇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收女子做弟子,有时还用通信的方式和一些女子研讨学问”不足以体现出男女平等,排除B项;资产阶级在明朝末年还未产生,排除C项。
13.【答案】D
【解析】明代社会主流价值取向是儒学,未发生转变,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世俗化思想和理念传播的广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故C项错误;《牡丹亭》是明清传奇的代表作,体现了文化是符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的,是世俗的,故D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京剧的起源可追溯到四大徽班进京,是由多剧种综合发展而来,故D项正确。
15.【答案】A
【解析】根据“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可知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A项正确;商人在北京建立会馆属于北京具有的资源,但没有理念,与材料“各种理念和资源”不符,故B项错误;北京地区的贵族及官员是京剧的听众,但与材料“各种理念和资源”不符,故C项错误;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演出给京剧的产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但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不涉及陆王心学的传播,故排除A项;昆曲并没有吸取京剧的元素,相反,京剧是在吸取昆曲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社会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根据题干可知,昆曲在明清时期是被官方推崇的“雅乐”,在上层社会广为流传,说明其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
17.【答案】A
【解析】这批地图内容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世界认知不同,当它们印刷之后,会冲击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图冲击了中国的思想世界,但并未动摇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排除B项;由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这批地图未能带动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越来越严格,外交政策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西方传教士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主要原因还是他们“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宣扬‘耶儒合流论’”,即对中国文化习俗的尊重,故C项正确。
19.【答案】(1)高产粮食作物的引种,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地矛盾;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丰富了农产品的结构,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中外贸易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政府改变货币管理政策,白银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变化:清朝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开放四处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独口通商”。
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1)明朝时,引种了高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农耕经济得到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明朝中期以后,商业发达,白银大量流入,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学生需要从材料中准确提取这些方面的信息,并从“积极”的方面来分析中外交往给中国发展带来的影响。题目的难度不大,有较强的材料阅读能力是解答这一小题的基础。
(2)清朝,从海禁到四口通商再到广州一口通商,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解答这一小题,需要准确提取材料信息,归纳对外政策的变化。学生要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清朝闭关自守对外政策的影响。题目难度不大,理解教材的主干内容,把记忆的内容与题目情境和问题相关联,组织这道题目的答案不难。
20.【答案】(1)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2)承古:继承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萌新: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工商皆本,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
说明:黄宗羲注重实学,推动经世致用思潮。
【解析】第(1)问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王夫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第(2)问,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得出“承古”表现在继承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由材料二“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可知“萌新”表现在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工商皆本,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注重实学,推动经世致用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