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时不如地利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15 11: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时不如地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学习课文中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并且从其中受到教育。
说明:
此文以说理为主,有理有据,逻辑严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语言气势充沛、感情洋溢,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所以,教学时可在“读”上花工夫。通过“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能感受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对比句在突出论点上的作用。况且“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在熟读的基础上,词句翻译和层次理解上的难点经过注释、工具书和老师的适时帮助,就能迎刃而解了。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说明: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做好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2、体味孟子气势充沛的语句,体会围绕论点,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说明:
通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已能初步自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教师要做好关键词的分类和归纳,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此文是条理清晰的议论文,要让学生明白围绕论点,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层层推进的论证方式;而对于“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展开联想和阐述,以求思路的开阔。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预 习 布置课前预习。 查阅资料,了解孟子;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熟悉课文,提高课堂效率。
感知 导入课文了解内容 导入课文,板书课题。检查预习,了解内容。 1.导生朗读课题。2.分段落朗读全文。 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质疑释疑 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叙述课文梗概。 1. 以小组为单位,分段翻译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2. 叙述课文的主要意思。3. 分析课文论证结构 1.小组翻译,并提出自己的问题。2.小组讨论,并运用手头已经有的工具书解决问题。4. 小组以竞赛的形式,叙述课文大意。5师生讨论,对主要的问题进行定夺。6.学生朗读体会层层深入的排比句、结合字词理解作者的思路。 训练学生运用工具书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理解运用 实现安排班级家里开有水果点以及其他商店的同学,从“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谈经营策略。 课前安排的导生,以自家的经营为例,谈三者的关系在经营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提高听者的理解能力。
拓展 教师用身边事情,班级内部的事例,通过征求意见、策略等方式,发挥大家的智力,运用三者关系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值日问题、迟到早退问题等等。 适当运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作业 1. 背诵全文,默写需要积累的字词释义。2. 运用层层推进的排比句模式,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思路点拨:
本文还可先从学生熟悉的名句入手,让学生谈谈“天时、地利、人和”的具体内容和在战争中的不同作用,通过小组讨论尝试着如何围绕自己的观点来言之有理,随后回到文本,看看孟子的论证思路。找到孟子的观点后,看看哪些内容与之呼应,从而明确设例、层层推进的论证特点,最后,还可在讨论的基础上认识孟子的“人和”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性的,因为他注意到了民众的力量,但他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所以又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教法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内尝试,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就成了他们思维火花碰撞的地方。
练习举隅:
1、解释加点词:
(1)七里之郭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池非不深也 (4)委而去之
(5)域民 (6)山谿之险  (7)亲戚畔之 (8)亲戚
2、孟子散文的语言气势恢宏,说理严密,试从本文中找出一、二例句来证明。
3、课外阅读《孟子》,摘抄名句,并选择一、二句,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