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三单元
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5.小水珠从哪儿来
冷与热
新知导入
冬天,我们常常可以见到玻璃窗上有很多小水珠。
新知导入
小水滴从哪里来呢?
是不是水蒸气变回来了?
水蒸气是热的,遇到了凉的玻璃片.....
要及时把自己的假设,以及作出这些假设的依据记录下来。
计划组织
探究水的形成过程:
实验名称
:
探究水珠的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
杯子、冰块、玻璃块……
实验步骤:
1.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
2.将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计划组织
探究水的形成过程:
需要有冷的环境才行。
首先要准备一个玻璃片。
可以用冰块来制造冷的环境
。
新知讲解
得出结论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拓展活动
结冰实验
拓展应用
冷冻前
:13毫升
。
冷冻后
:14.5毫升。
结论
: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了。
实验记录:
拓展应用
不要把密封的玻璃容器盛满水放入冰箱冷冻室?
以防冻裂
拓展应用
水的三态变化: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9张PPT)
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练习题
5.小水珠从哪儿来
第三单元
冷与热
一、填空。
1.空气中的(
)遇到了(
)的玻璃杯内壁,(
)迅速(
),凝结为(
)。
2.在冰箱里刚拿出来的饮料,外面会出现小水珠,是因为外面的温度比冰箱里的温度
(
)。
水蒸气
冷
水蒸气
冷却
小水珠
高
二、我会选。
1.
把冷、热两块玻璃片,同时分别盖在盛有温水的烧杯上,玻璃片上有水滴生成的是(
)
A.热玻璃片
B.冷玻璃片
C.都有
2.有时候在早晨我们能看到很多雾,这些雾是(
)。A.水蒸气
B.小水珠
C.固态颗粒
B
B
3.夏天吃冰棍,冰棍周围会出现“白气”,这些“白气”是(
)。
A.冰棍发出的水蒸气
B.冰棍的寒气
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C
4.下列情况下,不会出现小水珠的是(
)。
A.夏天冰淇淋的包装袋上
B.冬天室内的电视机屏幕上
C.夏天冰镇的饮料瓶的外壁上
B
三、判断对错。
1.冬天,镜片上有时候会出现水雾,这是空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
2.水蒸气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
3.水结冰之后体积会变小。
(
)
√
×
√
4.把瓶矿泉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后,过一段时间,我们会看到冷冻后的矿泉水体积变大了。(
)
5.
玻璃瓶外面的小水珠不是由瓶内的冰融化成的水渗透出来的,所以与里面的冰没有关系。(
)
×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小水滴从哪儿来》教学设计
课题
3.5小水滴从哪儿来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教学分析
在前4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有针对性地提出假设的能力,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温度计的使用;能够有意识地搜集证据,分析整理实验现象,懂得借助折线图进行数据处理并归纳、概括得出实验结论。本课一方面将继续运用之前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总结提升整单元学习的作用。本课对学生猜想假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有猜想和假设,还要有猜想和假设的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记录自己猜想假设的习惯,这对于后续开展高质量的研讨十分重要。第二部分为模拟实验。既然是模拟,最重要是需要理清用什么模拟什么。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以更好地完成模拟实验。第三部分教材通过四个卡通人物提示:①关注实验现象,搜集证据;②引导学生思考水蒸气和水是否是同一种物质;③思考水珠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第四部分为拓展活动,旨在让学生体验液态水变成固态冰的过程,发现其体积的变化。
学习目标
1.能够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蒸气凝结、水结冰。2.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3.知道冰、水、水蒸气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的区别,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4.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比较实验现象,并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得出实验结论,体会得出结论的过程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5.在探究中,能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
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冰块、烧杯、玻璃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猜想假设
师:洗澡的时候总会发现镜子上雾蒙蒙的,还有许多的小水珠。你们遇见过吗?(PPT给出图片)生:遇见过。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水珠呢?生1:可能是洗澡的时候水不小心洒上去了。生2: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师:我们知道水蒸气是肉眼看不见的,为什么在窗户上又看得见了呢?生:……师:不妨我们做个模拟实验观察一下?
生:好!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假设。
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
2.模拟实验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玻璃、杯子和冰块,想一想,该怎样模拟?生1: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再将玻璃片盖在玻璃杯上观察.生2:冰块不能放太满,不能碰到顶上的玻璃片,这样方便观察。师:太棒了,你们考虑的都很到位。接下来,我们一起实验,注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实验操作)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记性组织,然后自己进行操作。
学生根据设计,操作实验。
3.研讨
师: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生1:我发现玻璃片上慢慢地出现了小水珠,同时杯子里面的冰块在融化。生2:小水珠出现在杯子外面,可能是里面融化的冰水渗透出来的。生3:我觉得不可能,玻璃这么厚,应该就是我们猜想的那样,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冰冷的玻璃就变成了小水珠。生4:我的杯子周围起雾了,我用纸巾沾了一下,发现变湿了。师:在大家分享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有许多自己的推测,可能会与别人的推测不一样。没关系,我们可以把真实存在的实验现象都记录下来,再一个个判断大家的推测是否符合所有的实验现象。师:真实存在的实验现象有——①玻璃片外面出现小水珠;②杯子里面的冰块在融化;③玻璃存在厚度;④杯子周围起雾,用纸巾沾了一下,会变湿了。(此处教师可用板画替代)师:大家的推测有——①杯子外面出现的水珠是从杯子里渗出来的;②杯子外面出现的水珠是外面空气中的水蒸气碰到冰冷的玻璃形成的。你觉得推测一更能说明所有的实验现象,还是推测二呢?生:推测二。师:可是我们可以否定推测一吗?生:等久一点,如果杯子里面的水不断地变少,就说明真的可能是里面的水渗出来了。师:太了不起了。那我们发现杯子里的水变少了吗?生1:杯子里冰在慢慢地减少,水在不断地增多,它们的总量没看出有明显的变化。生2:但杯子外面的小水珠却明显地增多了,说明水不是从杯子里面渗透出来的。师:大家观察得都非常细致,分析得也非常有道理。那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了。谁来试着说一下我们的结论?生:气态的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液态的小水珠。师:这能够证实我们最初的猜想吗?生:能。
通过实验,讨论总结自己的发现。
交流表达自己的发现。
4.拓展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单元我们所学的内容,液态的水怎样才能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呢?生1:加热。生2:不加热也行,通过蒸发。师:没错,那水蒸气变成水呢?生1:遇到冷的玻璃。生2:只要是冷的东西应该都可以。师:那就是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液态的水。如果将液态的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里一段时间呢?又会怎样?生:变成冰块,并且体积会变大。师:没错,将液态的水放进冰箱的冷冻室里一段时间会变成冰块,所以冰就是固态的水。可是你怎么知道它的体积会变大的呢?生:我有一次把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到冰箱的冷冻室里,第二天发现被冻裂了,爸爸说这是因为水结冰体积会增大,把玻璃瓶撑破了。师:真是个有心的孩子,看来真的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往往都和我们的科学学习分不开,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处处留心,大家回家之后都可以做做水结冰的实验,但是一定不要放到密封容器里,那样会把容器冻裂的,说不定还会有危险。好,那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冰融化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生:夏天的时候冰淇淋会融化,说明加热可以使冰融化。师:看来你也是一个留心生活的孩子。看来冰、水、水蒸气都是水,只是它们的状态不一样,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下面让我们来回顾总结一下,它们分别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其他状态。(板书得出水的三态转化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液态的水怎样才能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呢?
通过问题,会议总结知识点
教学反思
本课我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他们提出猜想假设并开展探究活动。由于本节课的实验为模拟实验,所以要弄清楚需要模拟什么,这需要学生充分猜想形成小水珠的条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并进行思维碰撞。只有真正想清楚为什么这样设计,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才有助于最后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的得出。最后通过总结水的三态变化结束本单元的教学。本课没有将水的结冰实验安排进来,而是将其安排为家庭实验,这样可以节约课堂宝贵的时间,让课堂探究开展更充分、更深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