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43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7 16:42: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文化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文化(culture)言简意赅的说,“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群人的集体意识。
1、旧石器时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渔猎
采集
用火
群居
旧石器时代砸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打磨石器
2、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遗存分布图
在新时期时代早期,也就是距今7000-5000年左右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分别是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流域代表: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的陶文符号
仰韶文化姜寨遗址复原图
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饲养家畜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以“蛋壳陶”为名的龙山文化所替代。同时期的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也都出现了精美玉器和大规模祭坛,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原始社会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早期 晚期 早期 晚期
工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代表性
遗存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生产活动 渔猎、采集 原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
生活方式 群居 定居
社会
发展阶段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社会
发展概况 生产力低下,尚未产生贫富分化,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出现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新石器时代——文明曙光
时间:历史悠久,传承不断
空间: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关联:独立发展,相互交融
2010年,考古工作者确定了良渚都城的殿、内城和外城的三重结构,这符合了古代“以中为尊,以高为尊”的规划和布局理念。
良渚文化遗址分布规划复原图
良渚文化有门类完备、分工精细、工艺精湛的手工业体系,以玉器的制作最为突出,玉器种类涵盖以琮、钺为代表的礼仪重器以及一般装饰品。良渚的玉器是尊贵身份的载体,具有明确的等次划分,一些人可以用刻有“神徽纹”玉器,另一些人只能使用其他类型的玉器。所以,良渚玉器具有社会属性,能够反映良渚文化的信仰和制度设计,这就是国家社会的文明形态。
良渚文化代表器物
良渚文化遗址分析:
1、出土了精美玉器: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2、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3、部分墓葬分布在祭祀遗址附近,墓中心有石椁、有玉器等精美贵重随葬品:
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权贵阶层
中华文明即将产生!
概念解读——文明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界定为:……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宫殿和官署)、经济(手工业以外,又有商业)、文化(包括宗教)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重要。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思考:构成文明的标志有哪些?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
1、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 《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 《春秋运斗枢》
伏羲、祝融、神农 《风俗通义》
伏羲、神农、黄帝 《三字经》
五帝: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资治通鉴外纪》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大戴礼记》
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吕氏春秋》
关键词:部落 部落联盟 华夏始祖 禅让制
万邦时代 陶寺遗址
2.夏朝(BC2070——BC1600)
①建立和灭亡
②王位世袭制
③国家管理体制:中央、地方
概念解读——国家
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和阶层的存在,二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威,稳定的公职人员——官僚机构),强制性机构和统治的存在等。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2013》
思考:构成国家的标志有哪些?夏朝具备国家的特征吗?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夏侯氏百官。”
“夏帝芬三十六年作圜土(监狱)。”
二里头宫殿基址
二里头宫殿基址复原
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记》)
材料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启遂即天子之位,称为“后”……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史记·夏本纪》)
阅读材料,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1.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2.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
3.“家天下”代替“公天下”。宗族关系成为最基本政治关系。
根据材料寻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①有象征权力地位的宫殿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确立王位世袭制。
这些都是国家才具有的特征,因此夏朝为国家而非部落。
后(司)母戊鼎
殷墟王陵
甲骨
1.商朝(BC1600——BC1046)
①商朝的建立
②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③甲骨文:
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表达天命的方式。事无大小,都要通过占卜,以测吉凶,决定行止。
④青铜铸造
兽面纹爵
祖辛卣
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
兽面纹斝
象尊盛酒器
⑤商朝的国家机构:中央、地方(内外服制度)
疆域
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
南跨江汉
北至燕山
⑥商朝的灭亡:炮烙之刑、牧野之战
2.西周(BC1046——BC771)
①建立
分封的对象有哪些?主体是什么?
② 分封制
分封内涵----汉字寻踪
封:本义为古人在帝王所赐的土地四周种植草木以标志所属的地界。
国:表示有武力护卫的城邑、疆域。
受封诸侯的权利:土地、人口、武装。
分封内涵
分封故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分封规定: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削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思考:两则材料说明诸侯对周王承担怎样的义务?
随从作战、朝觐纳贡、效忠臣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特点:分封广泛,王族主体,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相对独立
等级在西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体现
天子之冕十二旒,
诸侯九,
上大夫七,
下大夫五。
③宗法制:
西周时有位诸侯娶了一位妻子,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又娶了一个妾,生了一个儿子,是为大儿子; 此后妻子又生了一个儿子,是为小儿子。数年后这位诸侯死去,那么他的爵位和家业应由谁继承?他的财产又由谁支配和分配?
3、西周的灭亡:
国人暴动
周召共和
烽火戏诸侯
犬戎灭周
平王东迁
夏商周早期国家的特征
1.政治:最高统治集团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维持着世卿世禄制度,国家官制仍由氏族贵族世代承袭。王朝军队由各部族军队组成。尚未出现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2.经济: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仍是木石工具。井田制下集体劳动。已经出现奴隶制。贵族和平民是社会两大对立阶级。
3.思想:呈现较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先民的出现
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中华文明的奠基
新石器时代的变革
中华文明的起源
新石器晚期的突破
中华文明的产生
从三皇五帝到夏朝
中华文明的发展
商朝与西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