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说 课
第四节 海陆变迁
湖南省临武县金江镇中学 彭国英
一说
教材
三说
教法
四说教
学过程
二说教
学目标
说课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海陆变迁”一课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对地球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明白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
(二)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内容。教材首先运用实例揭示地形的沧桑变化,指出地球表面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接着利用大陆漂移的过程、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形象生动地演绎地球的变化。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3)知道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4)简要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运用实例对学生进行防震知识教育
(四)、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生刚刚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和“世界地形”,知道了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概况和世界主要的山脉分布,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我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我选择的教法是
合作探究法
读图分析法
自主学习法
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情景导入
新知探究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利用歌曲《东方之珠》导入,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学生讲解“沧海桑田”的故事。引出今天的课题——海陆变迁。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后,
提问:从这组图片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地表形态的变化?
台湾海峡发现古森林和古河道
荷兰围海造陆
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
地壳变动
2、短时间改变地表形态
火山和地震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二.大陆漂移假说
南美洲
非 洲
大西洋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大西洋
南美洲
非 洲
大陆漂移假说的有关证据
三.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自学课本第35页的内容,读六大板块
示意图完成下面的活动题:
(1)地球表面分成了哪几大板块?
(2)分小组讨论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非洲版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1.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思考:图中“ “ 表示 ;
” “ 表示 ;
碰撞挤压
张裂拉伸
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四、火山和地震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读图找出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分组讨论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图
第四节 海 陆 变 迁
一、海陆变迁
地壳的运动
二、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魏格纳
三、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
海平面升降
人类的活动
四、火山和地震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1、 和 活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 内改变地表形态。
2、 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假说
3、全球共有 大板块。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的创 新之处在于:充分利用
多媒体手段,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
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
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出现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的积极没
有充分的调动,有些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
谢谢大家!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