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义和团运动反对列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结局及历史意义。
难点: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与《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危害;义和团运动的救亡意义与局限性。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教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戊戌维新运动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维新运动的背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
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2)维新思想的兴起: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公车上书的时间、背景、概况及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
“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
(3)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
(4)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百日维新”的时间、标志、及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
“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
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教师活动】PPT展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有大概了解,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失败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讨论交流。
历史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失败原因
(1)守旧势力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全面认识戊戌变法运动的意义
(1)爱国性: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
(2)进步性: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启蒙性: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义和团运动
【教师活动】PPT展示义和团运动的照片,让学生思考讨论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和概况,建立时空观念。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归纳回答。
兴起原因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过程:
(1)兴起:
山东民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
①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②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③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扩展: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当地官员的态度: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八国联军的镇压
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抵抗失败。
【教师活动】通过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等从积极和局限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评价义和团运动。
【学生活动】认识到义和团的积极和局限性。
评价
(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2)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三、八国联军侵华
【教师活动】PPT展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归纳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和结果。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
(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4)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教师活动】PPT展示“东南互保”的,名词解释,简单讲解“东南互保”的背景、内容、影响等。
【学生活动】根据PPT了解“东南互保”的历史概念。
罪行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略地,扩大征伐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2)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结果
(1)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2)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教师活动】PPT展示《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根据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对应条约的影响。
签订: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内容及影响
条约内容
主要影响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得“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列强成为中国的大本营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断绝亲义和团的乡绅提升的道路,为列强控制清政府铺路
性质:《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影响
(1)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3)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教师活动】探究: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学生活动】回顾知识,总结归纳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力图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农民阶级也掀起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斗争都失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板书设计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
三、八国联军侵华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