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回忆我的母亲》精选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回忆我的母亲》精选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8 16:3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精选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佃 农(diàn) 仪 陇 (lǒng) 溺 死(nì) 私 塾 (shú)
B.勉 强 (qiáng) 调 料(tiáo) 和 蔼 (ǎi) 差 役(chāi)
C.和 睦 (mù) 衙 门(yá) 横 蛮(hèng) 瞒 着(mán)
D.不 辍 (chuò) 追 悼 (dào) 周 济 (jì) 功 勋 (xū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祖藉 劳碌 红薯饭 无可耐何
B.害病 慰勉 庚子年 东挪西借
C.高梁 妯娌 吃大户 勤劳俭朴
D.聊叙 隔绝 标本式 结衣缩食
3 .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 1 )母亲这样整日地( )着。( A .劳累 B .劳碌)
( 2 )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 )一家人生活。( A .支持 B .支撑)
( 3 )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A .管束 B .管教)
( 4 )母亲( )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 )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A .沉重 时代 B .沉痛 时期)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 任 劳 任 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 无 可 奈 何 的事情啊!
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 肺 腑 之 言 ,情真意切。
D.母亲不仅吃苦耐劳,还是一个 安 居 乐 业 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5 .下列句子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母亲把饭煮了 , 还要种田 , 种菜 , 喂猪 , 养蚕 , 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 , 还能挑水挑粪。
B .母亲亲手纺出线 , 请人织成布 , 染了颜色 , 我们叫 它“家织布” , 有铜钱那样厚。
C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 , 客籍人 , 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D .有的季节里 , 我上午读书 , 下午种地 ; 一到农忙 , 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6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比喻)
B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重复)
C .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排比)
D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
7.仿照下面的画线句,再写一个句子,使整个语段构成排比句。
倘若我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亲必是那重重夜幕里一盏温柔的灯光,远远地为我亮着,轻唤我迟疑的脚步;倘若我是自怨自艾的蹩脚演员,母亲必是那冷清舞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久久地为我响着,激活我自卑的灵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扬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二、课内阅读
(一)
①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 A )
②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 塾 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 B ) 。
③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 C ) 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 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④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 A 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 B ,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 都很 C 。母亲同情贫苦的人 —— 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D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 D )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9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 任劳任怨:
② 周济:
10 .第 ③ 段文字中 叙述的“母亲的聪明能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按 要求概括回答。
A .用的:
B .吃的:
C .穿的:
11 .第 ④ 段中 画 线的 A BCD 四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管束 和蔼 和睦 管理
B .管理 和蔼 和睦 管束
C .管理 和睦 和蔼 管束
D .管理 管束 和蔼 和睦
12 .按要求写出对下面词句的理解。
① 母亲管着我们,不允许我们 染 上 一 点 。
句中加点的词 语“染上一点”表 现了母亲 的特点。
②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这句话在对比中既表现出了母亲的 、善持家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于持家的 之情。
13 .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这个 句子是从文中抽出来的,还原进去,应放在标有序号的哪一处 ?
(二)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 4 .简要概括 母亲对“我”的教育 和影响。
15 .选文第一、二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6 .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能不能并作一句“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为什 么?
17 .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

三、课外阅读
【 2019 天津市中考语文卷】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案绣工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 ① ,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只记得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点缀着我们的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工,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这是母亲的一个爱好,母亲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她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千变万化的刺绣表达出来,一针一线里,母亲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回忆我的母亲》精选习题(解析版)
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佃 农(diàn) 仪 陇 (lǒng) 溺 死(nì) 私 塾 (shú)
B.勉 强 (qiáng) 调 料(tiáo) 和 蔼 (ǎi) 差 役(chāi)
C.和 睦 (mù) 衙 门(yá) 横 蛮(hèng) 瞒 着(mán)
D.不 辍 (chuò) 追 悼 (dào) 周 济 (jì) 功 勋 (xūn)
【 答案 】B
【解析】qiǎ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祖藉 劳碌 红薯饭 无可耐何
B.害病 慰勉 庚子年 东挪西借
C.高梁 妯娌 吃大户 勤劳俭朴
D.聊叙 隔绝 标本式 结衣缩食
【 答案 】B
【 解析】A.籍 奈 C.粱 D.节
3 .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
( 1 )母亲这样整日地( )着。( A .劳累 B .劳碌)
( 2 )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 )一家人生活。( A .支持 B .支撑)
( 3 )母亲(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A .管束 B .管教)
( 4 )母亲( )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 )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A .沉重 时代 B .沉痛 时期)
【答案】(1)B (2)A ( 3)A (4)B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有丰富的积累。考生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近义词 语,准确辨析其区别,掌握各自的适用范围。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母亲在家庭里极能 任 劳 任 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B.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 无 可 奈 何 的事情啊!
C.这篇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句句都是 肺 腑 之 言 ,情真意切。
D.母亲不仅吃苦耐劳,还是一个 安 居 乐 业 的妇女,她鼓励孩子去开创新的生活。
【 答案 】D
【 解析】安居乐业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5 .下列句子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母亲把饭煮了 , 还要种田 , 种菜 , 喂猪 , 养蚕 , 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 , 还能挑水挑粪。
B .母亲亲手纺出线 , 请人织成布 , 染了颜色 , 我们叫 它“家织布” , 有铜钱那样厚。
C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 , 客籍人 , 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D .有的季节里 , 我上午读书 , 下午种地 ; 一到农忙 , 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答案】 C
【解析】 本题 考查标点的使用。 C “湖广填四川”有特定的含 义,所以要用引号。
6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 .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比喻)
B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重复)
C .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排比)
D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 B 项判定有误,这里用到的修辞方法是反复。
7 .仿照下面的画线句,再写一个句子,使整个语段构成排比句。
倘若我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亲必是那重重夜幕里一盏温柔的灯光,远远地为我亮着,轻唤我迟疑的脚步;倘若我是自怨自艾的蹩脚演员,母亲必是那冷清舞台下一阵热烈的掌声,久久地为我响着,激活我自卑的灵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倘若我是久旱枯萎的小树苗,母亲必是那干裂土地上一场润物无声的甘霖,默默地为我下着,润湿我干涸的心田。
8 .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扬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 答案 】C
【 解析】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以时间为经线。
二、课内阅读
(一)
①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 A )
②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 塾 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 ( B ) 。
③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 ( C ) 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 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④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 A 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 B ,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 都很 C 。母 亲同情贫苦的人 —— 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D 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 D ) 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
9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 任劳任怨:
② 周济:
10 .第 ③ 段文字中 叙述的“母亲的聪明能干”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按 要求概括回答。
A .用的:
B .吃的:
C .穿的:
11 .第 ④ 段中 画 线的 A BCD 四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管束 和蔼 和睦 管理
B .管理 和蔼 和睦 管束
C .管理 和睦 和蔼 管束
D .管理 管束 和蔼 和睦
12 .按要求写出对下面词句的理解。
① 母亲管着我们,不允许我们 染 上 一 点 。
句中加点的词 语“染上一点”表 现了母亲 的特点。
②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这句话在对比中既表现出了母亲的 、善持家务,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于持家的 之情。
13 . “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这个 句子是从文中抽出来的,还原进去,应放在标有序号的哪一处 ?
9 . 【答案】 ①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
②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
10 . 【答案】 A.用桐子榨油来点灯。
B.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C.自己纺线做衣服。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按要求找出用的、吃的、穿的,作答此题不难,不过要细心去找句子。
11 . 【答案】 B
【解析】这是同义词辨析考点。学生对同义词的辨析应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
12 . 【答案】 ①严厉 ②聪明能干 敬佩
【解析】①不允许“染上一点”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严格要求。
②“吃起来有滋味”是因为母亲把平常的饭食或者是很不好的食物,做得很好吃,表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言语之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敬佩。
13 . 【答案】 B
【解析】“许多生产知识”是在劳动中获得的,B处写“我”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因此放在B处合适。
(二)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1 4 .简要概括 母亲对“我”的教育 和影响。
【答案】( 1 )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 )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3 )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根据第一段中的“她教给我与困难 作斗争的经验”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第二段中的“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可作答本题。
15 .选文第一、二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我”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我”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根据选文内容可知,前两段文字是对母亲的评价,所以这是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对母亲的歌颂的真挚感情。
16 .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能不能并作一句“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为什 么?
【答案】不能。这两句话用“能”“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如果并成一句,“一定”不够突出,不足以表达自己的信心和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答此类问题时,需要细读指定句子,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再与修改后的表达效果作比较,即可作答。如果两句并成一句,不能表明自己的决心和信心,“能”和“一定能”用类似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坚定。
17 .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
【答案】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升华了,主题深化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根据文章结尾点明中心的句子来确定主旨。细读这句话可知,本句把对母亲的赞扬扩大为对全体劳动人民的赞扬与崇敬,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以母亲为代表的全体劳动人民的感恩之情。

三 、 课外 阅读
【 2019 天津市中考语文卷】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案绣工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 ① ,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只记得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点缀着我们的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工,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这是母亲的一个爱好,母亲从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她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千变万化的刺绣表达出来,一针一线里,母亲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白天,看人,体味世事变迁;晚上,看书,浸润油墨书香。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在勤劳里沉淀成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的精神的相融,勤劳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这足以磨炼我的意志,即便是身处困境中,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红。
18 .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阶段 小时候 稍微大一点 结了婚 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 “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1) (2) (3)




19 .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20 .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2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E.本文作何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
18 . 【 答案 】 (1)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 (2)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 (3)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 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文章以时间为 序,分别叙写了小时候,“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 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1~2 段);我稍微 大一点,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我”(3~4 了婚,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让“我”感到不解(5段);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 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6~7 段);最后,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美好品质 的赞美之情。据此概括填写作答。
19 . 【答案】“捏着”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这两个词表现了 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解析】考查对词语 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 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 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语句“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 总看到母亲在捏着 确传神地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执着”这一形容词的使用,突出地表现了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形象地刻画出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的特点,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 “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0 . 【答案】“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 “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解析】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 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要结合语段的具体内 容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中的“刺绣时光”,既指母亲把内心深处 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到刺绣中;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美好的生活。还指母 亲的勤劳坚韧的美好品质“刺绣时光”让“我”人生风雨中,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 据此理解作答。
21 . 【答案】 AC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项,第二段中,引用罗隐的诗句,彰显文章底 蕴,增添了文章文学色彩的同时,也描绘出了古代女子刺绣的场景,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 动高超。所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的理解不正确。C 项,第八段中, 依据“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 致,活色生香起来”可知,C 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的理解是错 误的。据此,答案为AC。
四 、 综合性学习
【2020年淮坊市中考语文题】 下面文字是同学摘抄在读书笔记上的美文片段,请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坦 荡 如 坻 的原野上,千万棵萱草 擎 着 黄花 兴 高 彩 烈 地绽放, 汇 聚 成 浩 浩 汤 汤 的花海。它们开得泼泼洒洒,(也/却)香得 羞 涩 而 含 蓄 。微风 吹 拂 ,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 婆 娑 起舞 ① 清淡的暗香 酝 酿 着,浮动着, 弥 散 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近年来,樱花以东洋式雅致的(风骚/风韵),出尽了风头,可是开不了几日,就 落 英 缤 纷 ,残红遍地,最终(无人问津/置之不理)。萱草却另有樱花所达不到的境界 ② 萱草在盛开的同时,也在竭力为人们奉献 ③ 成为佳肴 ④ 成为良药。萱草作为母亲形象的独特代表,在世界母爱精神的百花因里散发出恒久的芬芳。
22 .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擎 着( qíng ) 汇聚 坦荡如坻 B. 羞 涩 ( sè ) 含蓄 兴高彩烈
C. 吹拂 婆娑 浩浩 汤 汤( shāng ) D. 酝酿 弥散( sǎn ) 落英缤纷
2 3 .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却 风韵 无人问津 B. 也 风骚 无人问津
C. 却 风骚 置之不理 D. 也 风韵 置之不理
24 . 在语段中对应序号横线处填入标点符号,最适合的一项是 ( )
① ② ③ ④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25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萱草、椿树常被用来比喻母亲、父亲。为祝贺文宇兄弟二人的父母结婚二十周年,你准备奉上一副贺联,并拟出上联“椿萱并茂”,最佳下联应是( )
A. 举案齐眉 B. 父爱母慈 C. 棠棣同馨
【答案】 22 . C 23 . A 24 . D 25 . C
【 22 题详解】考查汉字字形和字音的识记。
A. 坦荡如坻 -- 坦荡如砥;
B. 兴高彩烈—兴高采烈;
D. 弥散( s ǎ n ) -- 弥散( s à n )
故选 C 。
【 2 3 题详解】考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却”表转折关系,“也”表并列关系。“开得泼泼洒洒”与“香得羞涩而含蓄”表并列关系,故“也”符合语境;“凤韵”指风格韵味,可用来形容书画、风景等:“凤骚”,一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二指举止轻佻。结合“东洋式雅致”分析,“风韵”符合语境;“无人问津”,比喻事物已遭冷落,无人探问;“置之不理”,指放在一边而不予理睬。结合“可是开不了几日,就落英缤纷,残红遍地”分析,“无人问津”符合语境。故选 A 。
【 24 题详解】考查标点符合的正确使用。“微风吹拂,碧绿的叶伴着金黄的花婆娑起舞 ① 清淡的暗香 酝酿着,浮动着,弥散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并列分句,①分句中已有逗号的,并列分句之间用分号;②“萱草却另有樱花所达不到的境界”,表示提示下文,用冒号;③“为人们奉献”指“成为佳肴”,“成为良药”,故“为人们奉献”应用破折号,表解释说明;④“成为佳肴”与“成为良药”表示并列关系的短语,中间用逗号。故选 D 。
【 25 题 详解】 A. 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相尊敬。与上联意思重复;
B. 父爱母慈:与上联意思重复,并且结构不一致;
C. “棠棣”出自《诗经·小雅·常棣》篇,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常棣”也作“棠棣”。后常用以指兄弟。“椿萱”对“棠棣”,分别指父母和兄弟:“并茂”对“同馨”,意义分别为健康、美好;
D. 孝悌:孝敬父母、尊重爱护兄弟姐妹。上联的“椿萱”比较文雅,而“兄弟”太直白,并且“并茂”和“孝悌”结构不同;故选 C 。
14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