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8 16:3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1 . 阅读下面 的 语段 , 完成 (1) - (3) 题。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yuàn。她性格和 蔼 , 没有打骂过我们 , 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 , 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 , 长幼、伯叔、 妯 娌相处都很和m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 , 无论 自己不富裕 , 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 , 喝点酒 ; 母亲管束着我们 , 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 勤劳俭朴 的习惯 , 母亲那种 宽厚仁慈 的态度 , 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 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任劳任yuàn ( ) 和 蔼 ( ) 妯 娌 ( ) 和 mù ( )
(2) 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3) 语段中有一处语病 , 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2 . 下列 两组 词语 中 , 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 , 请找出并改正。
(1) 佃农祖籍劳禄无可奈何成群结队
(2) 菜籽高粱私塾为富不人豪绅地主
(1) 改为 (2) 改为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春节回到家乡 , 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 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 1000 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 我们欣赏古代诗词 , 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 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 , 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4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 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 , 有远见的人 。
C.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 , 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表现出母亲的聪慧能干、善持家务 , 表达了对母亲巧 女 持家的敬佩之情 。
D. 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 , 以时间为纬线 , 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 , 首尾呼应 , 结构严谨。
5 . 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 , 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 在主题班会上 , 同学们纷纷发言 , 表示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甲说 : “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 , 温暖我的心灵。”乙说 : “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 , 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 : “ , 。”请仿照甲、乙两人发言的形式 , 续写一句话完成你的发言。
(2) 主题班会结束前 , 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 : 调查显示 , 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 100 %、 62 %、 40 %、 8 %。请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 并谈谈你的感想。


阅读“ 我应该感谢母亲 , 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 这是我能做到的 , 一定能做到的 ” , 完成后面的题目。
6 . 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7 . 选文第一 、二两 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 有什么作用 ?

8 . “这是我能做到的 , 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能不能并作一句“这是我一定能做到
的” ? 为什么 ?

9 .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 , 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 但是 , 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


阅读下文 , 回答问题。
十毫升母爱
邓琴
①这半年 , 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 , 疲惫不堪 , 吃不好睡不好 , 身体慢慢变差。虽已立春 , 但春寒料峭 , 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瘦弱的我受了风寒 , 终于熬不住 , 病倒了。
②丈夫建议 : “要不把孩子的姥姥接过来吧 ? 帮忙带带孩子 ! ”我却犹豫了。
③我从小就怕母亲。记忆中 , 母亲脾气暴躁 , 一直以凶神恶煞的面目出现。我有丝毫让她不满意的地方 , 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 , 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浓浓的阴影。
④母亲几乎没有夸奖过我 , 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 , 她甚至不懂得在我难过之际给予一点安慰。高考结束 , 我的成绩不太理想 , 母亲却没有安慰我 , 只是忙着做自己的事。拿到录取通知书时 , 我递给母亲看 , 她没有接 , 低着头冷冷地说 : “叫你不要报这么差的大学。”我默默收回了通知书 , 流着泪转身离去。
⑤这些年 , 我们母女的关系一直淡淡的 , 交流很少 , 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淡漠。
⑥丈夫瞒着我给母亲打了电话。没想到 , 她竟然很快从千里之外坐车赶来了。打开门 , 看见母亲扶着墙壁站在我面前时 , 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母亲晕车厉害 , 一上车便开始吐。等到下车 , 虚弱得像丢了半条命。
⑦我赶紧把母亲迎进门 , 母亲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 , 一个劲盯着我看 , 说 : “就你逞能 , 都累成这样了 ! ”语气一如既往的不中听。我已经习惯了 , 无声地笑了笑。
⑧母亲来了 , 我的担子被她分去一部分 , 顿感轻松多了。我的病却很奇怪 , 药吃了一周 , 不见好。尽管穿着厚厚的棉服 , 还是咬着牙关瑟瑟发抖。晚上我早早地躲进被窝 , 母亲则在客厅打电话。连续几个晚上 , 她都在电话里和她的老姐妹拉家常。
⑨一天早上 , 母亲从外面回来 , 放下包便进了厨房。 许久 , 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 , 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 , 递给我 , 催促我快点喝完。 看着她期待的眼神 , 我忍着怪味把那碗汤水一饮而尽。和小时候一样 , 看到我乖乖的表现 , 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⑩连续几天 , 母亲都会做一碗这样的汤水让我喝。我实在忍不住 , 问这是什么东西。母亲说是一位老姐妹提供的秘方 , 专治体虚怕冷的毛病。听了这话 , 我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那些天 , 她和老姐妹们煲电话粥 , 是在帮我找药方。
?病假结束了 , 我得赶早上班。早上七点 , 母亲已不在家 , 她每天早早去买菜 , 按她的说法 , 早晨的菜新鲜。我从小都在服从她 , 自然无法说服她多睡一会儿。
?我骑车赶往单位。风直往衣服里钻 , 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路上 , 有个声音夹杂着风声钻进了我的耳朵 : “阿姨 , 今天又这么早来接露水啊 ! ”我好奇地循声望去 , 一片树丛中 , 蹲着一个人 , 竟是母亲 !
?我远远地站着 , 听着那人和母亲的对话。
?“阿姨 , 你在这接了一周了吧 ? 每次一个多小时吧 ? 这露水真的能入药吗 ? ”
?“我老姐妹说 , 不同叶子上的露水有不同功效 , 不管它有没有用 , 总要试试。药方所需露水不多 , 每次只要这么一小瓶。”
?母亲扬了扬手中的瓶子。那是一个口服液的瓶子 , 容量为十毫升。母亲腰椎间盘突出 , 不能久坐 , 为了十毫升露水 , 却在呼啸的冷风中不知疲倦地蹲着。
?母亲捶打着腰 , 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我站在风中 , 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 , 不禁潸然泪下。有些爱很微小 , 微小到只能用毫升衡量。即便十毫升的瓶子 , 里面装的也是满满的母爱——是我从未靠近却真实存在的亲情。
10 . 阅读全文 ,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叙写了哪几件事。

1 1 . 联系上下文 , 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 许久 , 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 , 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 , 递给我 , 催促我快点喝完。

(2) 风直往衣服里钻 , 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

1 2 . 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 ?

1 3 . “十毫升母爱”这个标题好不好 ? 为什么 ?

1 4 . 本文作者选取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形象 , 突出了母亲的可贵品质。请运用这种写法写一段话 , 写出真情实感。 (200 字左右 )
【 课文片段在线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
灶上煮饭。虽到老年 , 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 : “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 , 今年不比往年健康 , 但仍不辍劳作 , 尤喜纺棉。”
【 写法分析 】选段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母亲勤劳的品质 , 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写人叙事的文章 , 在刻画人物时 , 可借助于具体可感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 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解析版)

1 . 阅读下面 的 语段 , 完成 (1) - (3) 题。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yuàn。她性格和 蔼 , 没有打骂过我们 , 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 , 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 , 长幼、伯叔、 妯 娌相处都很和mù。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 , 无论 自己不富裕 , 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 , 喝点酒 ; 母亲管束着我们 , 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 勤劳俭朴 的习惯 , 母亲那种 宽厚仁慈 的态度 , 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 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任劳任yuàn ( 怨 ) 和 蔼 ( ǎi ) 妯 娌 ( zhóu ) 和 mù ( 睦 )
(2) 语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解释说明 。
(3) 语段中有一处语病 , 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虽然 自己不富裕 , 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2 . 下列 两组 词语 中 , 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 , 请找出并改正。
(1) 佃农祖籍劳禄无可奈何成群结队
(2) 菜籽高粱私塾为富不人豪绅地主
(1) 禄 改为 碌 (2) 人 改为 仁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C )
A. 春节回到家乡 , 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和久违的乡音。
B. 每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超过 1000 万名左右的青少年参加。
C. 我们欣赏古代诗词 , 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D. 央视“诗词大会”栏目将国学娱乐化 , 有利于更多人研究和了解国学。
( 解析 : A项搭配不当 , “看到”与“乡音” 不能搭配 , 应改为“ 我又看到了母亲那亲切的笑容 , 听到了那 久违的乡音 ” ; B项前后矛盾 , “超过”“左右”删掉其一 ; D项语序不当 , 将“研究”与“了解”调换位置。 )
4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D )
A. “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 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 , 有远见的人 。
C.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 , 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表现出母亲的聪慧能干、善持家务 , 表达了对母亲巧 女 持家的敬佩之情 。
D. 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经线 , 以时间为纬线 , 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 , 首尾呼应 , 结构严谨。
( 解析 : D项本文以时间为经线 , 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 )
5 . 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 , 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 在主题班会上 , 同学们纷纷发言 , 表示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母亲。甲说 : “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 , 温暖我的心灵。”乙说 : “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 , 包容我的错误。”你接着说 : “母爱是一丝轻柔的春风 , 吹走我的忧愁 。”请仿照甲、乙两人发言的形式 , 续写一句话完成你的发言。
(2) 主题班会结束前 , 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 : 调查显示 , 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 100 %、 62 %、 40 %、 8 %。请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 并谈谈你的感想。
信息 : 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感想 : 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 , 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阅读“ 我应该感谢母亲 , 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 这是我能做到的 , 一定能做到的 ” , 完成后面的题目。
6 . 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1) 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 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 , 一个勤劳的习惯。 (3) 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7 . 选文第一 、二两 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 有什么作用 ?
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 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我”的教育与影响 , 而且抒发了“我”
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8 . “这是我能做到的 , 一定能做到的”这两句话能不能并作一句“这是我一定能做到
的” ? 为什么 ?
不能。这两句话用“能”“一定能”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 , 收束有力。如果并成一句 , “一定”不够突出 , 不足以表达自己的信心和决心。
9 .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 , 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 但是 , 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
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 表达了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 ,
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 , 感情升华了 , 主题深化了。

( 原创 )
十毫升母爱
邓琴
①这半年 , 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 , 疲惫不堪 , 吃不好睡不好 , 身体慢慢变差。虽已立春 , 但春寒料峭 , 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瘦弱的我受了风寒 , 终于熬不住 , 病倒了。
②丈夫建议 : “要不把孩子的姥姥接过来吧 ? 帮忙带带孩子 ! ”我却犹豫了。
③我从小就怕母亲。记忆中 , 母亲脾气暴躁 , 一直以凶神恶煞的面目出现。我有丝毫让她不满意的地方 , 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 , 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浓浓的阴影。
④母亲几乎没有夸奖过我 , 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 , 她甚至不懂得在我难过之际给予一点安慰。高考结束 , 我的成绩不太理想 , 母亲却没有安慰我 , 只是忙着做自己的事。拿到录取通知书时 , 我递给母亲看 , 她没有接 , 低着头冷冷地说 : “叫你不要报这么差的大学。”我默默收回了通知书 , 流着泪转身离去。
⑤这些年 , 我们母女的关系一直淡淡的 , 交流很少 , 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淡漠。
⑥丈夫瞒着我给母亲打了电话。没想到 , 她竟然很快从千里之外坐车赶来了。打开门 , 看见母亲扶着墙壁站在我面前时 , 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母亲晕车厉害 , 一上车便开始吐。等到下车 , 虚弱得像丢了半条命。
⑦我赶紧把母亲迎进门 , 母亲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 , 一个劲盯着我看 , 说 : “就你逞能 , 都累成这样了 ! ”语气一如既往的不中听。我已经习惯了 , 无声地笑了笑。
⑧母亲来了 , 我的担子被她分去一部分 , 顿感轻松多了。我的病却很奇怪 , 药吃了一周 , 不见好。尽管穿着厚厚的棉服 , 还是咬着牙关瑟瑟发抖。晚上我早早地躲进被窝 , 母亲则在客厅打电话。连续几个晚上 , 她都在电话里和她的老姐妹拉家常。
⑨一天早上 , 母亲从外面回来 , 放下包便进了厨房。 许久 , 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 , 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 , 递给我 , 催促我快点喝完。 看着她期待的眼神 , 我忍着怪味把那碗汤 水一饮而尽。和小时候一样 , 看到我乖乖的表现 , 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⑩连续几天 , 母亲都会做一碗这样的汤水让我喝。我实在忍不住 , 问这是什么东西。母亲说是一位老姐妹提供的秘方 , 专治体虚怕冷的毛病。听了这话 , 我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那些天 , 她和老姐妹们煲电话粥 , 是在帮我找药方。
?病假结束了 , 我得赶早上班。早上七点 , 母亲已不在家 , 她每天早早去买菜 , 按她的说法 , 早晨的菜新鲜。我从小都在服从她 , 自然无法说服她多睡一会儿。
?我骑车赶往单位。风直往衣服里钻 , 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路上 , 有个声音夹杂着风声钻进了我的耳朵 : “阿姨 , 今天又这么早来接露水啊 ! ”我好奇地循声望去 , 一片树丛中 , 蹲着一个人 , 竟是母亲 !
?我远远地站着 , 听着那人和母亲的对话。
?“阿姨 , 你在这接了一周了吧 ? 每次一个多小时吧 ? 这露水真的能入药吗 ? ”
?“我老姐妹说 , 不同叶子上的露水有不同功效 , 不管它有没有用 , 总要试试。药方所需露水不多 , 每次只要这么一小瓶。”
?母亲扬了扬手中的瓶子。那是一个口服液的瓶子 , 容量为十毫升。母亲腰椎间盘突出 , 不能久坐 , 为了十毫升露水 , 却在呼啸的冷风中不知疲倦地蹲着。
?母亲捶打着腰 , 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我站在风中 , 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 , 不禁潸然泪下。有些爱很微小 , 微小到只能用毫升衡量。即便十毫升的瓶子 , 里面装的也是满满的母爱——是我从未靠近却真实存在的亲情。
10 . 阅读全文 ,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主要叙写了哪几件事。【 概括故事情节 】
(1) 记忆中 , “我”有丝毫让母亲不满意的地方 , 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 (2) 母亲强忍着身体不适 , 不远千里赶来帮“我”照顾孩子。 (3) 母亲清晨起床接露水为“我”熬汤药。
1 1 . 联系上下文 , 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重点句子】
(1) 许久 , 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 , 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 , 递给我 , 催促我快点喝完。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 如“猫”“端”“递”“催促”等一系列动词突出母
亲重视手里的汤水 , 把母亲对“我”的悉心呵护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反映出母亲对“我”的关爱。
(2) 风直往衣服里钻 , 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
这句话既点出了天气寒冷 , 为母亲出场准备了典型环境 , 又以“我”的表现为母 亲
冒寒接露水做了铺垫 , 渲染了母爱的伟大。
1 2 . 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 ? 【分析文段作用】
本段回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 , 与后文母亲大清早为“我”接露水治病形成对比 ,
更突出母爱的深沉。其次 , 文章先抑后扬 , 增加了文章的波澜 , 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母的心路历程。
1 3 . “十毫升母爱”这个标题好不好 ? 为什么 ? 【分析标题作用】
好。①标题中的“母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 ②新颖 , “ 10 毫升”将母爱这抽象不可
见的东西具体化 ; ③以小见大 , 用“十毫升”这极少的体积来表现深沉无边的母爱 , 给“我留下 的 强烈印象。 ( 答出一两点即可 )

1 4 . 本文作者选取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形象 , 突出了母亲的可贵品质。请运用这种写法写一段话 , 写出真情实感。 (200 字左右 )
【 课文片段在线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
灶上煮饭。虽到老年 , 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 : “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 , 今年不比往年健康 , 但仍不辍劳作 , 尤喜纺棉。”
【 写法分析 】选段运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母亲勤劳的品质 , 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写人叙事的文章 , 在刻画人物时 , 可借助于具体可感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 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能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 例文 】表弟不仅饭量大 , 对家乡的一些特色食品 , 更是百吃不厌。每年春节前 , 姥
姥都要做一大盆糯米子糕。子糕蒸熟后 , 姥姥总要先切一大盘 , 让表弟饱餐一顿。切好的子糕一上桌 , 表弟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很快 , 一大盘子糕就被他风卷残云般一扫而光。要知道 , 这子糕 , 大人一次也不过吃四五块。吃饱了 , 表弟打着嗝 , 摸着圆滚滚的肚子 , 慢条斯理地说 : “嗯 , 太香了 , 太好吃了 ! ”每年姥姥做的子糕 , 起码有一大半都进了他的肚子。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