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前预习、构建体系〗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________、________以西,也就是现在______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经过: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________夹击匈奴。________年,张骞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________年,张骞再次率领使团走访了_______等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一)陆上丝绸之路
(1)开辟时间:________时。
(2)路线:从________穿过__________,经________运往________、________,再转运到更远的________。
(3)商品:汉朝的丝绸、_________等物品,以及开渠、_________、铁等技术传到西域,又把西域的_________、香料、玻璃、_________等传入中国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______________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1)
一一黄海一一朝鲜、日本。
(2)东南沿海港口一一中南半岛一一马来半岛----
一一孟加拉湾沿岸
一一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1)时间:公元前
年。
(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
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圃包括今
及
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
出使西域,他经营西域
多年,71岁时才回到中原。班超在西域期间,派
出使大秦。到达后
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此行开辟了通往
的路线。
〖共同探究、导思导学〗
材料一
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恺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恺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材料二
上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材料三“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1.恺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二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这条通道的名称是什么?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条通道的起点在哪里,最远到达什么地方。
2,这条通道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对这条通道开通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张骞能够通西域的原因有哪些?
4.结合材料谈谈该通道的开通产生了什么作用。
答:1.
2.
3.
4.
〖课堂练习、学以致用〗
( )1.《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 )2.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就开始管辖今新疆地区。西汉政府管理新疆的地方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B.西域都护??C.北庭都护府?
D.伊犁将军
( )3.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亚
②河西走廊
③欧洲
④今新疆境内
A.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 )4.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由于它
A.使中国与欧洲直接交流
B.使天山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
C.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D.使世界连成一体
( )5.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里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共49张PPT)
雄才大略
长城一带
陇西
东
海
南海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四秦朝疆域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战国
秦朝
战国
西
汉
匈
奴
苜蓿mùxu
佛教
良种马
葡萄
石榴
核桃
胡琴
舞蹈
古往今来
沟
通
中
外
文
明
的
“丝
绸
之
路”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第
14
课
“推恩令”的实施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北击匈奴
盐铁专卖
汉武帝大一统
知识模块一
张骞通西域
有形的丝路
丝路开辟
张骞通西域
丝路交流
丝绸之路
丝路卫护
对西域的管理
小组内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
合作交流
知识模块一
张骞通西域
有形的丝路
01
丝路开辟
张骞通西域
时
空
观
念
战
匈奴兴起,南下黄河流域掠夺
和
汉向匈奴和亲,开放关市,以求安宁。
战
蒙恬北伐匈奴,收复河套,设县,修筑万里长城
战国时期
秦朝
背景: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小贴士:
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沙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国家。
张骞出使西域
战国时期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时期
匈奴
汉
和
亲
进
攻
和亲瓦当
进
攻
进
攻
进
攻
控
制
痛
恨
阳
关
玉门关
西汉初年的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大月氏被匈奴驱赶,匈奴单于还把大月氏国王的头盖骨制成“饮器”。
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
阅读教材,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
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_____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______,夹击匈奴(目的没有达到)
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成果
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自主学习
当时没有人去过西域,传说西行之路上有寸草不生的漫漫黄沙,还有烈火熊熊的火焰山,日落后昆仑山上还有长着豹尾的食人怪兽。
——译自《山海经》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
汉武帝
张骞
思考:描绘了什么情景?汉武帝亲自相送,说明了什么?
根据地图与材料,回答:一路上张骞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
第一,最初出现的通西域的道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繁荣和畅通,比如这条通道常常因一些民族或国家的纠纷和战争而中断,尤其常被匈奴人阻塞;
第二,即使它有时相通,也因山川阻隔、道路遥远,加之巨大的草原和茫茫的沙漠,缺乏食宿饮水和没有安全保障而通行艰难;
第三,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当代这条道路的行经地点和具体路线,都是语焉不详、地理概念也相当模糊。只有到了张骞通西域后,才使中国人的地理知识得以提高。
探究思考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佛国记》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当时没有人去过西域,传说西行之路上有寸草不生的漫漫黄沙,还有烈火熊熊的火焰山,日落后昆仑山上还有长着豹尾的食人怪兽。—译自《山海经》
观看视频张骞通西域
思考:在张骞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样的宝贵的精神品质?
一.
张骞出使西域
家
国
情
怀
故事
精神
应征,踏上征程
被俘,依然手持汉节
历经13年回到长安
惦记外交大业
两次出使西域,行程
数万里
您还可以补充。。。。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皇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起来。汉武帝每年派往西域的使者,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每次多达百余人甚至数百人。
———《大国崛起:把握中国四大王朝的历史脉象》
材料二:没有张骞出使西域,也就不会有丝绸之路的开辟。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就不会有了汉朝和西域以及和欧洲文化的交流,所以,通西域的意义十分重大。
——张岂之(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促进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往来,密切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探究思考
知识模块一
张骞通西域
有形的丝路
02
丝路交流
丝绸之路
活动三
丝绸之路
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归纳概括
1.陆上丝绸之路路线、运送的商品、地位及
意义。
2.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
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以及丝绸等极富中国特色的产品对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汉武帝时,大破匈奴,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探究:丝绸之路开通的前提条件
长安
欧洲
丝绸之路的路线
西亚
中亚
西域
河西走廊
海上丝绸之路
东南沿海—
中南半岛—
马来半岛——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从__山东沿海__出发,穿过
黄海___,可到达__朝鲜_、_日本__
从中国运到西方的所有商品中,丝绸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丝绸之路上出土的丝织品
这条商路为什么称为“丝绸之路”?
“因暴兵威以动乌孙、大宛之属。......于是汉列亭障至玉门关矣。”.....“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置使者校领护,以给外国者。
——《汉书》
原文大意:出动军队、显示兵威,攻打、震慑乌孙、大宛等国……于是,汉朝把长城延伸至玉门。……自敦煌往西至罗布泊,沿线构筑军事防御设施,设置官员镇守,以保护去外国的使者,并供应给养。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
重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
知识模块一
张骞通西域
有形的丝路
03
丝路卫护
对西域的管理
在新疆沙雅县出土,铜质方形。李崇是王莽末年最后一任西域都护。
“李崇之印信”
奎玉克协海尔古城(轮台古城)遗址
奎玉克协海尔位于新疆省轮台县,就是传说中的乌垒城,汉代西域都护府的治所,相当于办事机构或者官邸所在地。
轮台古城(西域都护府)遗址介绍
西域都护府
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
西域都护
是汉西域地方最高长官,"秩比二千石",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
设置时间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
“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守境安土,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
主要职责
历任西域都护
郑吉
(西汉)李崇(新朝)
(东汉)
班超
意义
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
战国
秦朝
战国
西汉
西汉
新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西来
东去
苜蓿mùxu
丝绸
铁器
凿井技术
造纸术
佛教
良种马
葡萄
石榴
核桃
胡琴
舞蹈
漆器
铁器
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有哪些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胡蒜
胡葱
胡萝卜
黄瓜(
胡瓜)
蚕豆
(胡豆)
胡椒
豌豆
香菜
(胡荽)
核桃
(胡桃)
小贴士:
带“胡”字的食物是从___________后带回来的。
张骞通西域
互学互鉴
意义: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欧洲文明
中国
古印度
古巴比伦
古埃及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动脉。
空间的沟通
区域文明的中枢
罗马四处征战劫掠金银,从各国商人手中购买丝绸。丝绸,将中国和罗马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
波斯、阿拉伯、印度人成了东西中间商,中亚和西亚成为各种文明交汇处,促进了绿洲城市繁荣。
丝路商贸使游牧民族得以出售草原特产,向过往商队征税,以购买谷物、武器、铁器、织品和其他各种奢侈品。
…………
“丝绸之路”只是一条丝路?一条古路吗?
“一
带
一
路”恰恰意味着丝路文明的回归
我国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共同体。
古老文明的现代意义
时间的穿越古今历史的纽带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对外关系
战
匈奴兴起,南下黄河流域掠夺
和
汉向匈奴和亲,开放关市,以求安宁。
战
蒙恬北伐匈奴,收复河套,设县,修筑万里长城
战国时期
秦朝
民族关系----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战国时期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时期
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大一统:
民族关系:和平友好(张骞通西域后,与西域各族友好往来,互通有无)
对外关系:开放交流(丝绸之路)
____之争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
秦朝
公元前
2070年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221年
汉朝
公元前
207年
__灭六国
____灭夏
____伐纣
_____王
烽火戏诸侯
战国____
________起义
商汤
武王
七雄
周幽
秦
陈胜吴广
楚汉
公元前
202年
张骞第一次通西域丝绸之路
公元前
138年
小结全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2)通过对各种历史材料的解读、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组织表达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提供丰富的历史材料,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和心灵感悟。(2)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想象、思考、归纳、交流中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扩宽学生的历史视野。(3)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2)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开拓进取的意识。(3)强调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懂得学以致用。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射手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的重要地位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问题法、讲述法、史料收集法、地图学习法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组图片)回顾旧知识,从对图片的赏析中,引出本课课题,让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整体上的了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触到秦到汉疆域的辽阔,西部地区的神秘,当今中国关于西部发展的大思路。
丝路开辟------张骞通西域
一、学生小组内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回顾继续探究汉武帝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本节课从对外关系的角度继续探究。二、根据地图,学生自己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根据老师的资料补充,让学生了解西域这个地理概念。三、探究:张骞通西域的背景:1.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识,在汉武帝之前我们汉朝跟匈奴之间的关系如何?教师采用知识点归纳的方式,把汉武帝统治之前的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进行总结。2.汉朝、匈奴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关系。分析汉武帝时期,伴随西汉国力不断的强盛起来了,汉武帝一直筹划着要反击匈奴,但是通往西域的道路不通,而且自然条件恶劣。于是就有了招贤令的出台。四、探究:张骞通西域时间、目的、成果。1.该“招贤令”所招募的使者是谁?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张骞;联合大月支,夹击匈奴。)2.阅读教材,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五:探究:张骞个人优秀品质和张骞通西域意义1.出示《山海经》里关于西域内容的介绍。突出张骞的个人优秀品质。2.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片。提出问题:描绘了什么情景?汉武帝亲自相送,说明了什么?3.结合“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教师收集的文字资料,设想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的艰险?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4.播放张骞通西域的视频。使学生对张骞通西域有全方位认识加深对张骞通西域这一个历史事件的认识。从张骞的行为中概括张骞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畏艰险、勇于奉献、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忠于祖国……5.结合上面内容的学习和教师出示文字资料和,探究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从而过渡到下一个问题丝路交流。
6.完成学案中的学习任务,加深学生对本目问题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历史时序性的感知,学生读图、解读地图、文字资料、探究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优秀品质。
丝路交流------丝绸之路
一、归纳概括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1.陆上丝绸之路路线、运送的商品、地位。2.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二、探究:丝绸之路开通的前提条件结合前面对张骞通西域的学习和课本上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学生小组内交流,归纳丝绸之路开通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讲述丝绸之路开通的前提条件。教师出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路线图的记忆。出示问题:这条商路为什么称为“丝绸之路”?此问题以出土文物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次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上运输物品的掌握,明了丝绸在众多运输物品中的地位。探究:“丝绸之路”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教师出示一段《汉书》中的文字,帮助学生阅读古文,提炼关键性信息,从而导入下一个问题,即丝路的卫护。
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解读古文,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丝路卫护------对西域的管理
探究:汉朝对西域的管理。1.教师出示问题:汉朝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机构名称。2.多媒体展示历史文物与古城遗址,加深学生对西域都护机构设置的了解。3.教师出示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补充东汉时期对西域的管理及东汉的对外交流简况。4.教师结合轮台古城遗址介绍的文字资料,再次提问学生西域都护设置的主要职责、时间、意义。5..结合地图强调自秦朝到汉朝时期,中国疆域逐步拓展,并且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探究: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1.出示一组图片,了解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2.结合对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的认识,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3.结合地图,从的角度看待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发挥的作用,从而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也对沟通区域文明做出了贡献。4.教师出示文字资料,从多角度分析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解今天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激励学生好好学习,积极进取,报效祖国。
通过对文物以及古城遗址,历史小故事等,加深学生对汉朝在西域的管理的认识,今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主题。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通过对图片,文字资料与地图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能力,从多角度看丝绸之路的开通。让学生有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爱国的热情。
小结
结合本课学习,探究汉武帝大一统采取的措施,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角度归纳历史知识。结合历史时间轴,补充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