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伞下的城市》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重点:
体会说明性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总结上一课时的内容(扫除字词障碍,基本熟悉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结构),引出这一课时的主题:《巨伞下的城市》是一篇科技报道,它以短小的篇幅、明快的节奏介绍了科学上的新事物——庇护小城的巨伞,在说明中非常讲究语言的准确清楚。
二、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以第三段为例)
(一)学生朗读第三段。
(二)教师提示:这一段讲的是巨伞的结构和制作。
教师出示实物伞,说明伞分“伞柄”、“伞骨”、“伞面”。(板书)
提出问题,过渡至下一环节:
庇护小城的巨伞也有伞柄、伞骨、伞面,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又是怎样构成一顶巨伞的呢?
提出要求:
仔细阅读第三段,画一个巨伞的示意图,使第三段成为示意图的解说词。
学生阅读、画示意图,教师巡视,适当指导。选择一(两)位学生上黑板画示意图。
(四) 上黑板的学生对自己的示意图进行说明(用第三段相关语句)。同时教师板书提到的“塔楼”、“尼龙绳”等名词。
(五)其他学生提出意见并讲清理由,要求以第三段具体词句为依据进行分析。
(六)教师指导:注意说明性文章中的修饰限制性词语。
1.与学生一起利用第三段完成板书(修饰限制性词语醒目标注):
在楼顶上
伞柄:全市最高67米(11层)塔楼 中心钢轴
架
从中轴 在环绕……的地面 绳索之间
伞骨:60根高强度尼龙绳 合金钢桩柱 许多支索
纵拉 深埋 串
在绳索上面
伞面:透光 有机玻璃
覆盖
2.指导:在说明性文章中,有一些词语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如“纵”字交代了“拉”的方向,“从中轴”说明了尼龙绳是从哪儿拉出来的,在方位上作了限制。
提出问题:若缺少这些词语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请举一例说明。
3.教师总结:文中使用了适当的修饰限制词语,意思表达就更准确、更严密、更科学了。如果我们在阅读时注意了这些词,那么对庇护小城的巨伞也就有了一个具体清晰的了解,示意图也就能画得准确了。而如果忽略了它们,就不可能了解清楚。
4.请学生看自己画的示意图,找一找自己是因为什么句子、词语未读清或未读懂而发生错误。
四、延伸与拓展:
(一)课外阅读指导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要读一些说明性的文章,如产品的说明书。报刊杂志上也常有一些介绍科技新事物的文章,《文汇报》每周六都有“科技文摘”。写作者必须运用恰当的语言准确地说明,而读者则要仔细阅读,特别是不要忽略那些限制、修饰的词语,才能对文中所介绍的内容有一个准确清晰的了解。
(二)创造性思维训练
1.设想巨伞是如何收起来的,人们是怎样进出小城的。
学生发言,教师鼓励。
2.教师总结:科学技术非常重要,人的创造力也是很重要的,希望同学们多多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世界建设得更美好!
五、布置作业
训练题四第1题。
《巨伞下的城市》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
2、思考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利弊问题。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理解科学对人类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教学准备:
导入: 新授: 拓展 作业 安排学生利用信息课收集课文相关信息,布置预习。 展示收集到的资料并介绍。 一、根据各段与课文的关系,给课文划分段落,(提示:共五段,段意分别是开门见山介绍、撑伞原因、巨伞特点、巨伞作用、巨伞利弊) 二、巨伞构造如何?你能画出简单的图表吗? 三、文中用了多少成语?品味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生活在巨伞下有什么好处?作者在文中提到了怎样的担忧? 课文围绕“巨伞”来写,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能谈谈它们的作用吗? 写作:巨伞下的一天 预习课文,收集资料。 .学生交流、展示得到的资料。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段落。 学生可以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讨论。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小组讨论。 通过朗读体会说明文简洁、准确的语言。 学生通过对语段的朗读,体会科学的利弊。 学生寻找相关语句,体会其作用。 熟悉文本、提高上课效率。 培养学生利用现有条件收集有用信息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训练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训练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