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羊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附点”以及“四分音符”的音乐知识。
2.指导学生用明亮富有弹性的声音和自豪的情绪学唱《剪羊毛》,结合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3.引导学生通过创编节奏,培养其音乐创编能力,并以欢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恰当的表现剪羊毛工人的愉快劳动心情和火热的劳动场面。
教学难点:培养其音乐的表现能力,并用身体的肢体语言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用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
教学理念: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以其自身的艺术美丽,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作为音乐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更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在指教歌曲《剪羊毛》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歌曲的音响特点,指导学生于聆听中学习。于创编中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看中唱,唱中辩,顺利解决教学难点。歌曲为二段体结构,其旋律优美欢快,尤其是附点节奏的运用,更加赋予歌曲活泼跳跃之感。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感受附点节奏的特点,并能掌握运用,音乐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只有从人们生活中最熟悉却又最不经意的事情着手,才最有说服力,我通过两条不同的旋律,一条是带附点,一条是没有附点,让学生去想象从走路或者跑跳的节奏中感受,附点音符的特点,体验欢快的情绪,并从中解决难点。
听中创、创中编,于创编中丰富情感体验。《大纲》(修订稿)在教学目的中提出“注意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和谐发展”,在教学中提出“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要求,量词提到“情感体验”,显示了音乐教学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密切关系,本课教学就是以创编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感受歌曲情绪,理解歌曲内容、风格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创编,进一步丰富其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如:运用身体的肢体语言、旁边的柱子、桌子、凳子等进行伴奏增加了歌曲欢快活跃的气氛。
教材分析: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颇广的民歌,澳大利亚一盛产羊毛而著称于世,歌曲反映了澳大利亚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剪羊毛这一特定的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绵”夸张地形容工人的劳动和遍地的羊毛,把羊儿身上的绒毛比作皮袄,富于想象,很有童趣。
教学内容:学唱《剪羊毛》? 练声曲、念念拍拍。
一、检查坐姿,组织教学。
二、学唱《剪羊毛》
? 谈话:同学们,在欢快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音乐课又开始了。今天的音乐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参观一个美丽的大牧场,看一看牧场上有什么?
(播放多媒体画面,出现一个大牧场:点击画面,走出几只小羊。点击小羊出现练声曲)
A 2·1? 7·6 |5·4? 3? 2 |1? 1·1 |10 |
?
(一)听辩旋律的异同——体会附点节奏的特点。
B 21? 76 |54? 32 |1? 11 |10 |
?
准备工作: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准备,谁能把这两条不同的旋律唱出来
(一分钟准备)
?教师提问:教师弹琴问,请同学们仔细听,哪一条旋律表现的是人走路的节奏,哪一条表现的是人跑跳的节奏。
?学生回答:第一条是跑跳的节奏
?第二条是走路的节奏。
?进一步讨论:第一条旋律采用了附点节奏,给人以欢快跳跃的感受。
设计思路:让学生感受附点音符的特点并且通过练唱A、B两条曲谱让学生感受附点音符,间接的解决歌曲中出现的难点,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节奏训练——拍掌并掌握附点节奏。
? 1、出示节奏x? x·x |xx? x·x|x? x·x|xo||启发学生找出节奏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 2、学生讨论并拍击练习。
? 3、指导学生随音乐旋律(歌曲《剪羊毛》第一乐段)分别一拍击节奏、模唱旋律、捻指等形式进行节奏练习。
设计思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附点节奏,教学中将节奏练习与音乐(歌曲旋律)有机结合,既避免了枯燥的技能练习,又充分发挥了音乐是听觉艺术的特点,促使学生在听中做,在做中听,为学唱歌曲做了有利的铺垫。
?(三)新授歌曲《剪羊毛》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整体音乐形象。并说给同学或老师听(播放画面)
2、听辩欢快的主题乐句3? 3·2|11? 35|1? 1·7|6 0|
讲出出现的次数及每次是否都一样。
3、播放画面,、简介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以及歌曲创作的_è?????_。
《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流传颇广的民歌。澳大利亚以盛产羊毛而著称于世,歌曲反映了澳大利亚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生活和乐观的精神面貌。歌词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表现了 “剪羊毛”这一特定的劳动情景,以“白云”“冬雪”“丝绵”夸张地形容工人的劳动和遍地的羊毛,把羊儿比做皮袄,富于想象,很有童趣。
设计思路:通过简介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进一步了解《剪羊毛》的内涵和意义。便于学习歌曲时对于情感的理解和教育。
? (四)完整学唱歌词
1、? 指导学生用LU模唱旋律
2、? 用歌词演唱,教师提示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
3、教师提示:老师没有给大家带来打击乐器,大家想一想能不能用其他的方式为这首歌曲伴奏(跺脚、捻指、拍桌子····)让学生设计演唱形式和动作,表现参加劳动的愉快心情以及欢快的劳动景象。(时间4分钟)后表演给同学们欣赏,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
8、教师启发:同学们,歌曲的名字叫《剪羊毛》,为什么歌曲中出现了“白色、白云、雪堆、冬天、丝绵”这样一些词语?
学生:······
教师提问:歌曲表达了剪羊毛工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
?设计思路:由于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对歌曲学唱已经做了铺垫,因此采用模唱法、听唱法以及学唱法等不同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演唱、创编全面参与、积极讨论,促使其在想唱——学唱——会唱——有感情的2演唱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劳动创造幸福的真谛。
(五)小结:同学们将的真好。这首歌不仅表现了剪羊毛工人愉快的劳动心情,更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面。同学们,幸福的生活要靠什么来创造?(劳动)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思想感情用欢快的声音把歌曲再来演唱一遍好不好?
教后反思:
?在活动中我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始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运用原有的音乐知识,在湖中去感受、分析、理解和巩固,并自由组合、运用这些音乐知识为自己的创作实践和表现活动服务。在自由活动中,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全面音乐素质的提高。同时我把难点中的节奏和生活中的节奏相结合,让学生直接从心里体验感受歌曲的情绪,避免了教师过多的话语,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所有这些创编活动均离不开歌声的启迪、音乐的陶冶,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如何面向新世纪的挑战,于音乐教学中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新人,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