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元素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
教学级别 八年级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素这节课内容是八年级化学课本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它处于全书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初学化学者第一次接触到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用语的基础。本课题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复习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2.复习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相关信息。
4.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在掌握原子的基础上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对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通过趣味、有效的记忆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从不同角度看待物质的思维方式。
2.在学生的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3.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增强团队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原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等知识,但是这些内容的内在规律性还没有被进一步认识,也没有对“表格”这一整合、呈现信息的结构、方式有足够透彻的分析和把握。因此,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引导学生既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提供的信息,树立化学思想,又借此体会建表的思路、意义和用表的方法,会使学生的收获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对具体表格对象的学习,进一步建立查阅资料的思想。同时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注重情感渗透。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这节课记忆性的内容比较多,为了提高效率和增加趣味性,我选择了以下教法:一、小组合作;二、游戏法;三、积分比拼。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周期、族等含义。 难点: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记忆。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内容,并布置完成:学案【课前准备】知识回顾内容。 回答提问并完成相关练习。 复习上节课内容,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展示练习答案并解答学生疑问。 订正练习答案并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查缺补漏。 对学生知识查缺补漏,教师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疑问。
出示问题,播放微课,学习本节课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观课微课,并思考。 画面清晰,语言流程的微课程让学生学习新知识充满享受。
看完微课,回答问题,并根据回答情况给小组加分。 思考并回答问题。 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再学习,并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提前准备好元素周期表的卡片,给出规则,进行“扑克牌”游戏,快速完成游戏的前三名并记入小组加分。 各小组合作准备并完成游戏。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乐趣,完成部分元素记忆。
布置完成学案中的智慧大比拼——答题比赛活动。 完成学案中的智慧大比拼——答题比赛活动。 通过练习,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完成教学任务。
提问学生学案中的智慧大比拼——答题比赛活动的答案,并给答对的同学加积分。 学生抢答。 激活学生潜力,提升快速应对能力,提高答题的正确性。
根据记分员算出的积分,进行颁奖。 优胜小组受奖。同学们给予祝贺。 通过颁奖,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都新的学习中。奖品是漂亮的漂流瓶糖果,糖果吃掉后可以把自己的小心愿写到纸条上,送给想送的人。
让学生们从知识获得和学习方法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们谈自己的收获 通过谈自己的收获,学生们对课堂所得进行整理、汇总和反思,并表达出来。不仅小结了课堂教学,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综合能力。
布置作业 学生记录作业 对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
七、教学反思
通过对门捷列夫的介绍,加强情感渗透。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查阅资料的思想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