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
第二部分通过做木炭、硫粉、铁丝、蜡烛四种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对比实验现象,分析和讨论,并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学情分析:
第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让学生预习后亲自操作部分实验;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并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3.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4.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3.通过二氧化硫的了解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探究。
2、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对各个实验现象的描述、分析以及归纳出结论
课前准备:5瓶氧气、硫、木炭、细铁丝、砂布、小木条、燃烧匙、药匙、坩埚钳等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潜水员潜水必带的东西是什么吗?(氧气)
那么,你们知道氧气有什么作用吗?(供给呼吸)
由此可知,氧气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氧气,生物就无法生存。那么,这次课我们就来了解氧气。物质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我们就先来了解氧气的性质。(展示教学目标)认识物质通常是由表及里,先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再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展示一瓶已经制好的氧气并让学生阅读87页活动天地4-4内容,根据提示描述出氧气的物理性质,之后,幻灯片展示)。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比空气密度略大
3.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4._??????è?????_:101kPa下
【讲述】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示:通过四个实验来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实验将同学们选派1-2名组员进行演示,各小组组员负责该实验的现象观察及总结并展示成果。
任务一:木炭在空气与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演示实验:
现象观察提示:比较在两种气体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发光发热,火焰呈什么颜色;产物是什么状态?有无气味?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有无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现象:各小组根据观察提示通过观察讨论后写在本组的展示纸上(描述完整的,老师给予展示出来,并评价和鼓励)。
根据现象推测出产物后,由学生到黑板上完成文字表达式(老师给予点评)。
任务二:硫在空气与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演示实验:
现象观察提示:比较在两种气体中燃烧的剧烈程度、颜色;是否发光发热;产物是什么状态?有无气味?
文字表达式:
现象:各小组根据观察提示通过观察讨论后写在本组的展示纸上(描述完整的,老师给予展示出来,并评价和鼓励)。
引导:气味 学生还在哪些地方闻到过?(燃放鞭炮) 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
为了保护空气我们能做什么?
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水有什么作用?(讨论后举手回答)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由同学到黑板上完成,并给予点评)
任务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教师演示实验:
现象观察提示:比较在两种气体中点燃后有何不同?在氧气中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颜色?
文字表达式:
现象:由学生观察后现场举手描述,不完整的由其他同学补充,并给予点评。
文字表达式由学生到黑板上完成(老师给予点评)。
提示学生提出该实验操作中的疑惑(操作注意事项)(教师分析解除疑惑并展示)
①火柴的作用:引燃铁丝;
②为什么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铁丝受热面积,防止热散失;
③为什么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集气瓶中过多的氧气而使铁丝无法燃烧;
④为什么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薄层细沙:防止高温的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从上述实验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氧气的哪些化学性质?
【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常做氧化剂。(让学生阅读)
任务四:蜡烛在空气与氧气中的燃烧
学生演示实验:
现象观察提示:比较在两种气体中燃烧的剧烈程度;是否发光发热,火焰呈什么颜色;产物是什么状态?有无气味?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有无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
现象:各小组根据观察提示通过观察讨论后写在本组的展示纸上(描述完整的,老师给予展示出来,并评价和鼓励)。
根据现象推测出产物后,由学生到黑板上完成文字表达式(老师给予点评)。
三: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物质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氧气和硫反应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和碳反应生成白色的固体
C、红热的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镁带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氧化镁
2、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酒精+氧气 ======水+二氧化碳
B、锌 + 盐酸 ======氯化锌+氢气
C、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D、碱式碳酸铜 ======水+氧化铜+二氧化碳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氧气的性质
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1)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和固态时变为淡蓝色)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检验方法:药品,现象
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助燃性,氧化性。
课后反思:
1.本节课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实验课有很多的生成性问题,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
2.学生积极性很好,学习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