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分的空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3.初步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着重讲解、分析试验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自主得出试验结果,以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空气的组成、作用。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的概念。
(二)难点:
1.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及原理。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以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为探究的主体,教师以穿针引线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使学生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四、仪器、药品
集气瓶、烧杯、燃烧匙、胶塞、乳胶管、直角导管、弹簧夹、红线、火柴、酒精灯、红磷、水。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用谜语引入新课主题: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请这种物质是什么?
想一想 2.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2.讲授新课: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重要物质——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
阅读:课本第26页。
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过渡:现在,我们对空气的组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仿照拉瓦锡的实验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现在我们先观看实验视频,然后大家读课本,了解实验步骤。
请大家说出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2、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好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
4、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现在大家和老师一起做这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推测实验结论。
【 友情提示】
(1)红磷足量
(2)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气瓶
(3)装置密封
(4)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进行读数
[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这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1)红磷逐渐熄灭,瓶内出现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2)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内,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这个实验的文字表达式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思考讨论:
1.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瓶内剩余气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溶于水
2. 红磷燃烧后生成的“大量白烟”可以说“大量白雾”吗?
不能,烟是固体微粒;雾是小液滴。
3.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1)装置漏气。
(2)红磷的用量不足或集气瓶中的氧气没有消耗完。
(3)装置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4)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未进入集气瓶
(5)燃烧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小,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6)点燃红磷后燃烧匙未立即伸入集气瓶中
目前,人们已经精确的测定了空气的成分。
【板书结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过渡:我们已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那么空气、氧气、氮气有什么不同呢?
教师举例说明: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并由学生判断。
教师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是否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是否有固定的符号。并指出混合物中各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都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板书: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1.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课后作业:课后习题1、2、3。
六、板书设计:
多组分的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1.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流程是根据课本上对空气认识的顺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在整个课堂中主要讲的是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以及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而对纯净物和混合物主要是从概念上理解再结合身边的例子加以说明,之后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可是在后边的习题反馈中发现,学生对以物质的分类这一知识理解的还不够透彻,说到食盐水等溶液学生就有些分不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讲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以外,还要多方面引导学生分清纯净物和混合物。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出漏补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