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般教学的常态目标:
通过教师解读和学生自主解读,配合朗读的教学方法,体味中国唐诗的文学魅力。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1、能够正确清晰地朗读古诗。
2、能够初步了解作者的基本生平。
3、大致了解每首诗在表情达意,写作手法的基本特点。
课时设置:二课时
布置预习:
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自己试着翻译三首古诗。学生自己准备李白背景资料。
第一课时
导言:如果说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的话,那么能够代表唐代诗歌的非“李杜”,李白和杜甫不可。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李白的诗歌。
《月下独酌》
学生介绍《月下独酌》的写作背景:李白诗名远播,震动天子,唐玄宗诏李白入长安。李白本以为这是大展抱负的大好时机,但由于遭到朝中权贵的嫉妒和排挤,使他建功立业的梦想无法实现,这首诗大致反映了此时李白孤独,郁闷的心情。
师:看题,诗题《月下独酌》,给了你哪些信息?
(诗中所要表现的时间是一个月夜,作者此时正在独自饮酒,酌:饮酒。)能否猜测下作者当时的心情?(独酌,表明作者是一个人喝酒,可能是借酒消愁)
1、 学生自读古诗
(独准字音,五言诗中的停顿指导)
2、 学生同桌之间读古诗,互相检查。
3、 指定学生读古诗
师:1、作者为何要邀请明月与自己的影子同饮?(“无相亲”,解释“无相亲”)
2、作者是如何与明月及影子交游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暂伴月将影,行了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2、月亮和影子能否成为作者的伴侣?(不能。“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3、既然月亮和影子都无法真正成为作者的伴侣,那为什么最后还要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结合李白当时的生活背景进行小组讨论。
(因为作者最后的话只是期望,这无法实现;而现实中的作者虽有雄心大志,却苦无知音,不仅苦无知音,还要处处受小人的排挤,所以发出这样的无奈之句。在这样貌似热闹的场景中其实反映的是作者一颗孤独苦闷的心。这种大胆的想象,邀请明月和影子同饮,正是诗人本身深厚的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
播放《月下独酌》的朗诵录音,有感情地朗读,指定学生读,全班齐读。
《行路难》
师:书接前文,上一首诗我们讲到李白到了长安,受到玄宗的赏识,但是却遭到小人的妒忌与排挤,使诗人的大志无法舒展,又缺少知音的相伴,自然困苦难耐,因此写下《月下独酌》这首诗。然而诗人的命运似乎无法改变,在长安勉强待了一段时间,玄宗皇帝终于厚赏了李白,让诗人离开帝都长安,诗人的满腔抱负似乎就此终结,其痛苦无奈之情也油然而生。写于此时的《行路难》就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师:诗题《行路难》是沿用古乐府古曲杂名,所以本诗是一首仿照古乐府的格式来写作的诗歌,从这种意义上讲,是一首古体诗。
1、师学生自读古诗,知道朗读
(七言诗句的停顿方法,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语调)
2、学生同桌之间读古诗
3、指定学生读古诗
师:根据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回答问题。
1、诗歌一开始,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极尽华美的宴会场面,诗人对于这场盛宴的态度如何?(“停杯投箸不能食”)
2、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因为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施展,内心痛苦茫然。“停”、“投”、“拔”、“顾”写出了作者当时痛苦无奈的心情。)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了姜尚和伊尹的典故,在这里的目的是什么?(以古代先贤的故事自励,姜尚和伊尹都是历经磨难而后功成名就的,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如姜尚伊尹般眼前虽然仕途暗淡,报国无门,但终究能够一展抱负,以此来缓解自己的失落之情。)
4、“行路难!行路难!”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语势,表明作者内心对于报国无门的痛苦与无奈。)
朗读本诗,师:作者的感情是否一成不变?
(不是)
师:感情既然有变,那么我们朗读是当然也要注意朗读的语调变化,哪几句应该用高声调,哪几句应该读降调呢?
(升调:1、2句 7、8句 9、10句 13、14句;降调:3、4句 5、6句 11、12句)
师范读,后学生读。
《送友人》
师:李白虽然仕途坎坷,报国无门,但终于让他觅得了一生的知音。李白离开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东兖州,又与杜甫再次相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可以说,与杜甫这样的挚友的交谊是李白一生中最为舒心的时光。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良宵虽好,难敌晨鸡之啼鸣,朋友终究无法长久的在一起,而李白又是如此一个珍视朋友的人,所以他的诗中不乏与友人话别的诗作。今天,就请大家自己学习《送友人》这首诗。
播放录音
小组讨论:一人朗诵,一人翻译整首诗,一人提问(可以是字词上的,也可以是理解上的),一人回答。
教师点拨:“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孤蓬万里征”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集体朗诵
作业:1、课后积累 2、背诵古诗 3、p81“看谁找得多”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