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之一
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 孔瑜
【教材分析】
北风席卷大地,冻僵的白草被风折断,胡地的天空八月就飞舞茫茫大雪。好像一夜里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棵树上的积雪如梨花盛开。本来让人心生寒意的严冬,在诗人的笔下,却显得如此富有生机!那梢头的片片积雪哪里是雪,分明是簇簇相拥的梨花啊!诗人送别朋友归京,本是让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但作者知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日一别,明年开春定会重逢,既是这样,为什么不能好好地为即将到来的春天高歌呢!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如”“官”等8个生字。注意“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诗人的情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会背哪些古诗 (指名随意背诵古诗20首)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岑参(加拼音)。学生随教师多读几遍。(简介作者)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善于描写冬天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后人对他文章中的两句诗偏爱不舍。想知道是哪两句吗?现在就让我们与岑参一路同行,去体会他诗中的意境吧。(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课题。[用“送”组词:送别、送行]
这首诗就是一首送别诗,现在就听老师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把它圈起来。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检查自读情况,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折、梨”的 (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梨”是形声字;他它能组什么词?
(2)“折”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shé;与“拆”区别;生书空。[板书: 折: zhé(打折) shé(折本)]
3.说一说:诗中写什么时间的景色 又写了哪些景物 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1)冬天的风是什么样的 (幻灯出示:北风声)
(2)播放风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 你又想到了什么
(3) 白雪皑皑,北风呼啸,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雪景图)
(4) 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5)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官、送、归、折、胡、如、树、梨
2.认读、组词,用“送行”说话。
3.观察“送、官、折、树”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树、如、归”。
“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
“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把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归”字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一笔竖一笔撇,右边是倒山,最后一笔不出头。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各自喜爱和赞美的季节。古代诗人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外,还写了很多赞美冬天的诗句,下面我们一起去回顾一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七、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赞美冬天的诗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设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五、总结本课内容
六、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
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