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雄伟的宝塔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2课,教学对象是小学2年级学生。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雄伟的宝塔一课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想想、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它是教材关于折纸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折纸教学。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教师介绍让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怎样折宝塔,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美化宝塔。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通过折纸塔让学生认识关注自己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看图折纸,完成多层宝塔的制作,并进行个性化装饰。
二.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2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制作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课件)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
欣赏云南的塔。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大理崇圣寺三塔和昆明西寺塔”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二)引导启发
我设计了“引导启发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一环节。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视觉效果来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
(三)引导学习
折制宝塔,我设计了“引导学习——折制宝塔”一环节,因为二年级的学生还很小,还有一部分学生部能自己看图完成折纸,所以我会带着学生一起折,再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教学生折,再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去思考怎样折出书上没有的步骤。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制作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并大胆地展示出一个设计与众不同的表面。
(四)集体创作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团结合作。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展示欣赏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宝塔”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回家后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宝塔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四.板书设计:(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