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初一下册美术第3课-点与线的魅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岭南版初一下册美术第3课-点与线的魅力-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岭南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10-28 14:2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点与线的魅力
讲课老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点、线构成的知识;
2、运用点与线的构成设计表达情感。
二、教学要点:
1、重点:点、线构成的形式法则;
2、难点: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表达一定的情感;
解决难点的方法:开阔视野,激发灵感。
3、兴趣点:观察、发现身边的点、线构成元素。
三、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用点、线的构成知识进行构成设计

2、较高要求:用点、线构成设计表达一首乐曲的情感。
3、个性探究:用点、线构成设计表达自己某种审美感受,并用抒发的语言描述出来。
四、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图片。多媒体教具的准备。
学习用品:课本、铅笔、图画纸等。收集的点、线的图片资料。
培养课前预习、阅读、自觉学习的习惯。利用现代化学习交流手段优化学习交流的方式。
导入新课
1游戏:听音乐描绘对点、线的感受。2展示生活中点、线构成的图片。3揭示课题:点线的魅力。4出示学习目标。
游戏。欣赏、观察图片,比较自己的收集资料。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发掘课程资源,体现“美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发展课堂发展
活动一:欣赏与探索(点与线的概念、特征)出示点、线的构成图片。让学生讨论、归纳点线的概念和平面构成的要素,加深对点与线的理解。
欣赏点、线的构成图片。2、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教材内容并展开讨论、尝试归纳概念和平面构成中点与线的特征。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念的能力。
活动二:欣赏与探索(点与线的构成规律)设问:你能从身边的事物中感悟到点与线所构成的美吗?理解平面构成的定义。展示图例作品,让学生尝试找出构成规律。归纳、分析出几种基本的构成形式:重复、特异、渐变、发射。
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平面构成的定义,回答提问。观察图例并思考,动手画一画不同的构成形式。与教师同步,尝试分析、比较、判断几种基本的构成形式的特点和情感体现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生活中美感体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强化学习重点,加深知识理解。
活动三:表现与创造提出创作要求:运用所学的构成知识进行点、线构成的练习。通过图片展示结合音乐播放,引导学生对范例作品进行欣赏,提示创作要求。聆听不同乐器伴奏的名曲,尝试用点与线构成的画面表达音乐的情感、节奏与旋律。分组进行创作,教师辅导。
学生构思设计。欣赏作品,了解艺术家是怎样用点与线结合自己的情感运用到创作中去的。学生手绘草图创作,并写出设计意图。
检验学生对平面构成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欣赏、分析、归纳,让学生认识、理解构成作品的美感。体验设计的乐趣,培养学生以设计构成表达一定的人文情感。
活动四:评价反思请学生对作品自评与互评。教师点评部分有特点的作品。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具体的美术知识,有什么感受?
讲讲自己作品的设计意图,运用了哪些构成形式。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及作出恰当的评价。
课后延伸
要求学生完善设计作品并思考:探索平面构成中的色彩应用。
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修改、完善作品,集合色彩应用搜集更多的平面构成作品。
为下个课时做好铺垫。
预计效果
课堂上基本能完成设计草稿,少数学生需课后补充完成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点与线的魅力点的概念:点表示位置,没有厚度和宽度,是一条线的开始或终点。点的特点:有大小、轻重、膨胀、爆炸、柔软感等。线的概念:线是点的移动轨迹。线的特点:有粗细、斜正、流畅、放射、节奏感等。点、线构成的基本形式:有秩序的构成:重复、渐变、发射、自由无秩序的构成:运用大小、疏密、轻重虚实的对比构成不同的美感。
课后反思:
点、线构成是平面构成的基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紧扣点、线的特征及构成形式的学习内容,运用点和线这两种基本的构成要素以清楚的解析,引导学生自主展开观察发现、归纳概念等学习探索活动,让学生惩罚理解点和线的概念,学会在自然事物中去总结点、线的特征及构成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