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县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县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0-27 21: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沙县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命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 50 分)
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在下图道路中要求匀速骑行(方向为从①向⑤,道路为水泥路面),比赛该日图中地区无风,图中甲、乙、丙、丁为四个拟选看台。据此完成1一3题。
1.图中道路的高差最可能是(  )
A. 13米 B. 22米 C.27米 D.33米
2.该选手在下列路段中骑行最费力的是(  )
A.①②之间、③④之间 B.①②之间、②③之间
C.②③之间、④⑤之间 D.①②之间、④⑤之间
3.图中四个拟选看台中最适宜侧视观看④⑤之间骑行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下面两幅图示意海口市某高中室外篮球场,图甲为某同学经常练习投篮的球场及投篮点示意图,图乙为该球场篮板侧视图,M、N分别为某日及半月后地方时12:00篮板上沿在球场的投影,据此完成4~5题。
4.仅从面向太阳光投篮会降低投篮命中率角度考虑,该同学在早上6:00投篮命中率最低的地点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篮板上沿投影从N到M移动的节气最可能为(  )
A.立夏—芒种 B.芒种—夏至
C.夏至—小暑 D.小暑—大暑
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12个时段,分别以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23-次日1时,丑时为1-3时等等,分别称为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如图为一游客在9月23日参观某地(60°E ,35°N)拍摄的当地景观。据此完成6-7题。
6.此时图中汽车前进的方向为(  )
A.东 B.南 C.西 D.北
7.拍摄该照片时,北京最接近于(  )
A.午时 B.辰时 C.申时 D.戌时
下图示意华北某区域裸地和秸秆覆盖情况下土壤的冻结过程状况。据此完成8~9题。
8.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 )
A.增强了大气逆辐射B.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加
C.使地面反射率变小D.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
9.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 )
A.冻结时间较迟 B.获得光照较少
C.水分蒸发较弱 D.上空气温较低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冬、夏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
B.陡崖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
C.冬、夏季山谷气温日变化最小 D.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11.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
B.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
C.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
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
东非高原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角马、斑马、瞪羚等食草野生动物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与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之间迁徙。读东非野生动物迁徙路线图,完成12~13题。
12.旅游者要观看野生动物向北横渡马拉河的壮观景象,选择的时间应在( )
A.5~6月 B.7~9月
C.10~11月 D.12月~次年5月
13.当大量野生动物正在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南部享受充足的水源和青草时,当地受(  )
A.西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下图,完成14~16题。
14.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15.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
A.ab B.bc C.cd D.ad
16.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区,图中a、b、c线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d、e线为等温线,g、f、h线为等高线。读图完成17~18题。
17.根据图中信息可以推断( )
A.等温线d<e B.从②处引水灌溉比①处有利
C.等压线a<c D.图中湖泊位于河流的源头
18.下列关于PQ锋面性质及雨区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冷锋,雨区位于PQ西北侧 B.为冷锋,雨区位于PQ东南侧
C.为暖锋,雨区位于PQ东北侧 D.为暖锋,雨区位于PQ东南侧
“炸弹气旋”是在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气旋,其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超过24百帕。该类气旋爆发强、发展快,威力如同炸弹,故被称作“炸弹气旋”。右图为某年1月3日美国东部受“炸弹气旋”格雷森袭击后的降雪量分布图。据此完成19~21题。
19.图中( )
A.降雪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B.降雪量安大略湖西岸大于东岸
C.四城市中纽约附近出现降雪量最大值
D.四城市中亚特兰大附近出现降雪量最小值
20.“炸弹气旋”格雷森( )
A.降雪持续时间长
B.东南侧盛行偏南风
C.生成于热带洋面
D.中心盛行下沉气流
21.美国东部海面冬季容易形成“炸弹气旋”的主要条件有( )
①内陆的低压吸引海洋暖湿气流  ②气温较高导致空气的对流强盛 
③盛行由内陆到沿海的寒冷气流 ④沿海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较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表是亚欧大陆40°N~50°N四地气温距平值和降水距平值(距平值是该地气温、降水与同纬度气温、降水平均值之差)。读下表回答22~23题。
地点 气温(℃) 降水(mm)
1月 7月 1月 7月
① 10.1 -2.2 24 17.3
② -12.4 4.7 -30.7 117.7
③ 2.3 0.8 44.3 -28.3
④ -4.3 6.7 -24.7 -41.3
22.关于四地气候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因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
B.②地受地形影响,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夏季降水多
C.③地位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温年较差大
D.④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
23.导致②地所属气候类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地形、洋流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改为种植橡胶林后( )
A.蒸发量增多 B.下渗量增加
C.径流总量增多 D.气候更加湿润
25.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 B.土壤肥力上升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自然灾害减少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题,共 50分)
26.(2019·全国统考调研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衡水湖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地处河北省衡水市境内,由古黄河、古漳河、滹沱河、滏阳河等多条古河流在太行山东麓倾斜平原前缘的洼地积水而成。衡水湖面积268.342平方千米,海拔18~25 m,水域深度的空间差异明显。曾经的衡水湖湖水主要来自滏阳河补给。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衡水湖水位急剧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滏阳河污染严重,为了减少对衡水湖的污染,关闭了与滏阳河相通的闸门。目前,黄河下游已没有断流现象,衡水湖水源补给主要靠每年定期从黄河买水来维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完成后,长江水成为其主要的补给水源。下图为衡水湖水系分布图。
说明衡水湖周边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及判断依据。(4分)
据图推测衡水湖水域深度的空间差异,并说明理由。(3分)
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衡水湖水位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4分)
请从水循环角度,说明目前衡水湖湖水与其他地表水之间补给的季节关系。(3分)
27.(2019·乌鲁木齐一诊)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2018年11月30日21时~12月1日12时,乌鲁木齐地区天气骤变,出现大范围降雪,白色的雪层上覆盖着土黄色尘土,被网友戏称“提拉米苏雪”。下图为乌鲁木齐30日21时~1日12时的气温变化图(甲)和风向变化图(乙)。
(1)指出影响此次降水的天气系统及到达的时间,并说明产生大风的原因。(3分)
(2)分析此次天气过程中,乌鲁木齐降雪量大的原因。(3分)
分析乌鲁木齐降下“提拉米苏雪”的原因。(6分)
28.(2019·大庆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2018年12月到2019年2月,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持续阴雨天气,并伴随阶段性低温。持续降水导致土壤过湿,很多降水集中区出现明显的农田湿渍害(指因地下水位过高,土壤过湿导致作物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材料三 南方地区持续阴雨天气原理示意图:
材料二 南方地区某时段降水日数分布图:
结合材料二,推测2018年12月到2019年2月我国南方地区日照时数的分布特点。(2分)
依据材料三,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入冬以来出现持续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4分)
简析持续阴雨天气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3分)
请你针对南方的这种天气状况给当地市民三点温馨提示。(3分)
29.(2020·山东济宁期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喀斯特岩溶天窗是指地下河通往地面的窗口。广西的地苏地下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大的地下河,天窗、溶洞、峰丛等各类岩溶地貌集中分布,形成了“一河、百窗、千山”的地貌形态。图一示意地苏地下河流域天窗的分布,图二为地苏地下河地区喀斯特地貌。
说明地苏地下河流域内天窗的分布特征。(3分)
“岩石裂隙→溶洞→天窗”是天窗的形成机制之一,阐释其形成的具体过程。(3分)
分析当地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分)
为该地开发利用地下河提出合理化建议。(3分)
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题3分,共 45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D A D C B A D B D B B D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B C A C D B D A D A C
1.【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看出,图示等高距为5米,图中①附近为图示中的最低处,海拔 (395米,400米);图中道路最高点位于⑤地北方道路通过鞍部处,海拔 (410米,415米)。故图中道路的高差 (10米,20米)。
2.【答案】D
【解析】该比赛中在图中道路要求匀速骑行,骑行方向为从①向⑤,上坡费劲、下坡或平路省劲。故①②之间、④⑤之间均为上坡,故骑行最费劲;②③之间与③④之间均处于地势平坦的山谷,故②③之间、③④之间骑行较为省力。
3.【答案】A
【解析】看台应选择海拔较高、距离较近,无山脊、山峰等障碍物阻挡视线的位置。乙、丁两处均会受山地阻挡、丙处距离太远,甲处距离近且中间无障碍物,故图中四个拟选看台中最适宜侧视观看④⑤之间骑行的是甲处。
【答案】4.D 5.C
【解析】第4题,读图甲,仅从面向太阳光投篮会降低投篮命中率角度考虑,该同学在早上6:00投篮,太阳位于东部天空,篮筐西侧是面向太阳光位置,投篮命中率最低的地点可能是④,D对;①是背向太阳光位置,A错;②③位置与光线接近垂直,太阳光对投篮影响小,B、C错。第5题,该地位于海口市,篮板上沿投影在N处时,影子朝南,太阳位于北部天空。从N到M影子移动的方向是向北,正午太阳高度在增大,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节气最可能为夏至—小暑,C对。
6.【答案】B
【解析】图示照片所在地位于北温带,太阳能电板应朝向正南方,故此时图中汽车前进的方向为南方。
7.【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太阳能电板应朝向及影子朝向可以判断出,该照片中的物体影子应朝向西偏北15°左右(太阳在东偏南15°左右),该日为9月23日,故此时当地的地方时大致在7时,比此地多4个小时的北京时间应处于11时左右,最接近于午时(11时至13时)。而辰时处于7时至9时,申时处于15时至17时,戌时(19时至21时),均距离11时左右较远。
【答案】8.D 9.B。
【解析】第8题,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冻结厚度较薄的原因主要是秸秆使土壤与大气的热交换减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少。秸秆不能改变大气逆辐射。秸秆遮挡阳光,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地面反射率变小,但不是土壤温度较高的原因。
第9题,与裸地相比,该地秸秆覆盖地土壤融化时间较迟的原因主要是土壤因秸秆遮挡阳光,获得光照较少。与冻结时间较迟无关。水分蒸发较弱是土壤温度低的结果。空气流通,同一地区上空气温差异不明显,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10.D 11.B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陡崖;陡崖冬季日温差是8 ℃左右,夏季日温差是10 ℃左右,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冬、夏季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日温差。
第11题,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
【答案】12.B 13.D
【解析】第12题,动物的迁徙直接受食物的影响,间接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东非高原的野生动物为了生存会逐水草而迁徙,水草的多少与大气环流有关,7~9月,北部降水多,水草丰美,野生动物大批向北迁移;而12月~次年5月,南部降水多,水草丰美,野生动物向南迁移。
第13题,东非高原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其形成原因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受信风带控制时,降水少,草原枯黄;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降水多,草原茂盛。
【答案】14.D 15.B 16.C
【解析】第14题,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D对。气压带与风带在大陆上被切断,A错。高原面与海洋表面高差大,距离远,B错。高原表面植被少,季节变化影响小,C错。
第15题,夏季高原面升温比周围大气升温快,气压较低,风由周围吹向高原面。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B对。ad表示冬季风,A、C、D错。
第16题,结合上题分析,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C对。
【答案】17.A 18.C
【解析】第17题,材料信息表明,该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属于北半球,一般情况下,越向北气温越低,图中d位于e以北,因此等温线d<e。图中显示,穿过河流的三条等高线共同弯曲处应为山谷,山谷地区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所以g>f>h,由此判断,①处引水线路是从高处向低处自流引水,而②处引水线路是从低处向高处提水引水,故从①处引水灌溉更便利。根据图中A处的风向可判断,等压线a>b>c。根据穿过河流的三条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知,河流流向湖泊,因此图中湖泊并非河流的源头。
第18题,根据图中A处的风向可判断,等压线a>b>c,PQ之间为低压槽,一般形成锋面,该地位于北半球,气旋旋转方向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PQ之间的锋面向北移动,即南边的暖气团推动北边的冷气团移动,属于暖锋。暖锋雨区一般出现在锋前,即冷气团一侧,雨区应该位于PQ东北侧。
【答案】19.D 20.B 21.D
【解析】第19题,读图分析可知,亚特兰大的等降雪量值小于1,为最小值,D对。降雪量大体上由沿海向内陆先降后升,A错;最大值出现在波士顿附近,C错;安大略湖西岸降雪量小于湖泊的东岸,B错。故选D。
第20题,北半球气旋东南侧盛行偏南风。根据材料可知,“炸弹气旋”格雷森爆发强、发展快、威力大,其降雪时间短、强度大,A错;“炸弹气旋”是在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气旋,由其所在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天气系统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度洋面上,C错;由于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抬升,形成低压,因此属于温带气旋,D错。故选B。
第2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炸弹气旋”的形成需要冷暖空气相遇,该地处于温带地区,冬季冷空气南下,风由内陆吹向沿海;沿海地区有暖流流经,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海洋空气为暖湿空气,因此当寒冷的气流与海洋的暖湿气流相遇,容易形成锋面,导致暖湿空气强烈上升,从而形成“炸弹气旋”,③④正确。选D。
【答案】22.A 23.D 
【解析】第22题,从表中数据看出,①地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夏季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冬暖夏凉;降水丰富,季节分配较均匀,为亚欧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是受西风带影响,故A正确。②地冬季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比同纬度地区更热,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冬季比同纬度少,夏季又大大超过了同纬度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雨热同期,为温带季风气候,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③地气温年较差很小,降水变化幅度大;④地位于40°N~50°N,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第2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②为温带季风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故D正确。
【答案】24.A 25.C 
【解析】第24题,读图可知,橡胶林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下渗量则会减少;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该地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径流总量应减少,气候变得干旱。故选A项。
第25题,破坏原始植被,会加重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故选C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题,共 55 分)
26.【答案】(1)特点: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或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判断依据:衡水湖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太行山东麓倾斜平原前缘);湖区周边河流多由西南流向东北方向。
(2)差异:东北部水域较深,西南部水域较浅。原因:西南部有多条河流注入,泥沙沉积量大;东北部河流注入较少,泥沙沉积量少。
(3)滏阳河水污染严重,关闭了与滏阳河相通的闸门,水源补给量减少;周边地区人口增多,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用水量增大;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4)夏秋季节为雨季,大气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水位高于衡水湖,河流水补给湖水。冬春季节为旱季,大气降水少,湖水量减少,引黄河水补给湖水。
【解析】第(1)题,衡水湖周边地区的地形、地势特点可根据文字材料和河流流向判斯。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第(2)题,衡水湖水域深度的空间差异可从河流分布、流向、含沙量等角度判断。
第(3)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衡水湖水位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从衡水湖水源补给量、生产生活用水量、气候变暖等角度分析。
第(4)题,衡水湖湖水与其他地表水之间补给的季节关系主要从湖水输入与季节变化的角度来说明。衡水湖地处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大气降水多,河流水位高、水量大,河流水补给湖泊;冬春季节降水少,湖水减少,需要人工引水补给湖水。由于衡水湖距离黄河较近,21世纪初引黄工程竣工,故冬春季节需抽黄河水补给湖泊。
27.【答案】(1)冷锋;1日2~4时;气温骤降,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出现大风。
(2)东南风带来明显的升温过程;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含水量充足;冷暖气流交汇更加明显,暖气流强烈抬升,降水量增大。
(3)西北风(冷空气)势力较强,风速快;准噶尔盆地许多地区由于气温大于0 ℃,地表裸露,没有积雪;大风将沙漠、戈壁的尘土卷到高空形成浮尘;西北风裹夹着浮尘东移南下,到达乌鲁木齐上空,随着风速减慢,浮尘飘落而下,因此乌鲁木齐原本白色的积雪上覆盖了一层土黄色的沙尘。
【解析】第(1)题,此时为冬季,结合图文信息可知,此时出现了大风降温现象,故影响此次降雪的天气系统为冷锋;降温幅度最大的时间为冷锋经过的时间;大风的产生主要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有关。第(2)题,降雪量大的原因从风向、水汽供应、降温幅度、锋面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提拉米苏雪”是白色的雪层上覆盖着土黄色尘土。故本题主要分析黄土的来源。结合地理位置可知,黄土来源于准噶尔盆地;据图可知,锋面到达前,该地气温高于0 ℃,地表黄土覆盖范围广;受大风搬运作用的影响,黄土被搬运至乌鲁木齐上空,受天山地形的阻挡,风速减小,黄土堆积,从而形成“提拉米苏雪”。
28.【答案】(1)日照时数中部低四周高(大体上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地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增);最低值出现在贵阳、长沙 、南昌、杭州沿线地区;最高值出现在川西、滇北一带。
(2)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较正常年份势力偏强。来自太平洋的湿润东南风和来自南支槽的西南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地区的冷空气频繁在南方地区交汇。导致南方地区入冬以来持续阴雨。
(3)持续阴雨使土壤中水分过多,导致土温过低,不利于作物生长;光照不足、气温偏低,光合作用弱,不利于作物成熟,影响产量;容易滋生病菌,影响作物产量,出现湿渍害,导致作物减产;不利于开展农事活动。
(4)①道路湿滑,注意出行安全,做好防滑措施;②天气潮湿易滋生细菌,注意疾病预防;③关注气温变化,注意保暖;④山区持续降雨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注意防范;⑤雨天出行,请携带好雨具。
【解析】第(1)题,读图依据等值线即可得知答案。阴雨天气日照时数少,由材料二南方地区在2018年12月到2019年2月降水日数分布图得出降水日数最多的在中部地区,故中部地区日照时数少,川西、滇北一带降水日数少,故日照时数多,具体是日照时数中部低四周高(大体上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地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增);最低值出现在贵阳、长沙、南昌、杭州沿线地区;最高值出现在川西、滇北一带。
第(2)题,根据材料三图示信息我国南方地区的降水是锋面雨,具体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较正常年份势力偏强。来
自太平洋的湿润东南风和来自南支槽的西南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地区的冷空气频繁在南方地区交汇,导致南方地区入冬以来持续阴雨。
第(3)题,持续阴雨天气通过影响土壤、光照等农业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同时持续阴雨产生渍涝危害农业生产,具体影响有:使土壤中水分过多,导致土温过低,不利于作物生长;光照不足、气温偏低,光合作用弱,不利于作物成熟,影响产量;容易滋生病菌,影响作物产量,出现湿渍害,导致作物减产;不利于开展农事活动。
第(4)题,冬季阴雨天气要注意保暖,出行带好雨具并采取防滑措施;同时连续的阴雨天气会引发山区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提醒市民注意防范;最后提醒市民注意疾病预防。
29.【答案】(1)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多;均沿地下河分布。
(2)地下水沿着裂隙溶蚀岩石,形成溶洞(地下河);继续溶蚀,溶洞不断扩大,顶部塌陷,形成天窗。
(3)地表崎岖(起伏不平),土壤易侵蚀,可耕地少;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多季节性地表河),灌溉水源缺乏。
(4)利用天窗抽引水灌溉;利用地下河落差发电;利用天窗、地下河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天窗的分布不均,地下河(干支流)上游少,中下游密集;均沿地下河分布。第(2)题,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顶部塌陷,形成天窗。
第(3)题,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影响主要从对水源的储存和土壤的影响进行分析。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土壤易被侵蚀,土层薄,土壤贫瘠,耕地面积少;由于地下裂隙多,地表水渗漏严重,灌溉水源侵蚀。
第(4)题,地下河中合理利用可从“引”“扩”“提”“拦蓄”“开发”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利用地下河及岩溶泉出露位置高,供水点位置较低的特点,修渠引水;“提”,在一些天窗、岩溶潭、落水洞或开凿竖井用动力提取地下水;“扩”,在地势平坦,出露于地表的泉水与深部管道有联系或泉水补给资源很充沛时,可在露头对泉水出口扩大或加深,以增大出水量;“拦蓄”在地下河或岩溶泉的出口处,选择适当位置利用有利地形条件拦蓄地下水,采用拦蓄地下水方法,同时也积蓄了地表水,在河谷中拦坝,通过引水渠,引至具有一定坡度的地方利用水动力发电;“开发”,地下河中有众多的溶洞、上面还有天窗,可发展旅游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