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图版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学练通》
第6章 认识区域
第一节 东南亚
沙场秋点兵
【课堂反馈】
【名师点津】
歌谣学习地理。十字路口东南亚,坐收渔利马六甲;优越位置图发展,华人华侨贡献大;热带风光真旖旎,季风雨林把雨下;山河相间列半岛,群岛火山地震胁;人多地少光热足,传统作物是稻米;气候湿热条件好,热带作物主产地;马棕泰橡律麻子,印尼椰子泰国米。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东南亚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本地区全年气温高,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B.中南半岛上的主要山脉.大河多由西往东延伸
C.马来群岛沿海平原面积较大,是农业发达地区
D.马来群岛位于板快交界附近,多火山.地震
2.关于东南亚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南亚人口稠密,大部分是华人和华侨
B.居民都是黄种人,东南亚是的主要分布区
C.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该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岛上
D.佛教是东南亚的主要宗教,其次还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3.东南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的自然原因是 ﹙ ﹚
A.种植历史悠久,生产技术高 B. 多山地,土壤肥沃
C.热量.水分充足 D.对热带经济作物需求量大
4.东南亚丰富的矿产组合是 ﹙ ﹚
A.煤和铁 B.黄金和金刚石
C.锡和石油 D.铜和硝石
5.有关东南亚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是菲律宾 B.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
C.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红河平原 D.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是马来西亚
6.在世界上,东南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因为它位于 ﹙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亚洲各国到美洲的必经之地
C.两大洋两个洲的十字路口 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要道
7.下列关于东南亚地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东南亚是世界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B.新加坡是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
C.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是世界重要的航运要道
D.东南亚地区的矿产以锡和石油最为著名
8.关于东南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位于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是东西方交通要道
B.由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
C.气候类型主要为温带季风和热带雨林气候
D.居民主要是黄种人,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9.东南亚出口天然橡胶、油棕和锡最多的国家是 ﹙﹚
A.印度尼西亚 B.泰国
C.菲律宾 D.马来西亚
天高任鸟飞
【能力展示】
1.下列关于东南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矿产资源丰富 B.旅游资源丰富
C.水稻是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 D.经济增长缓慢
2.关于马六甲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之间 B.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
C.连接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D.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3. 中化新网2010年11月1日讯:受益于消费市场需求增长以及棕榈油、棕榈仁油和椰子油等原料供应充足的影响,市场人士预计东南亚油脂化工行业在2010~2012年将继续强劲增长。由于能生产更多高附加值产品,马来西亚已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亚洲油脂化工行业的领头羊。东南亚大量出口的农产品有 ( )
A.天然橡胶、油棕 B.稻米、小麦
C.长绒棉、橄榄油 D.咖啡、椰枣
4.下列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A.红河——越南——仰光 B.湄公河——柬埔寨——河内
C.湄南河——泰国——曼谷 D.伊洛瓦底江——缅甸——万象
5.下列地区,处在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十字路口”的是 ( )
A.西亚 B.东南亚
C.南亚 D.东亚
6.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 )
A.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B.高原与盆地相间分布
C.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D.地形以平原为主
7.读材料及东南亚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0年10月26日讯:中新网10月26日电 据英国媒体报道,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25日发生7级以上强烈地震,官员26日称,地震引发海啸,已造成至少3人死亡,至少160人失踪。
(1)本次海啸由地震引发,下列关于东南亚多发地震的原因是 ;
(2)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派出的救援船队,如果走最短路程将经过 海峡到达苏门答腊岛遭受海啸灾难最严重的亚齐地区(请用字母A在图中适当位置注出该海峡);
(3)东南亚粮食作物主要以 为主,结合图,分析本区生产该粮食作物的气候条件 ;
(4)下列关于东南亚经济作物产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新加坡.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B.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
C.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
D.菲律宾是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5)图中河流B名称是 ,它源于我国境内的 省(区),成为东南亚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
【发散思维】
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A海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位于苏门答腊岛与马来半岛之间 B.是连接印度洋与大西洋的重要通道
C.被欧美国家视为“海上生命线” D.是亚洲与大洋洲分界线
9.A海峡对下列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的推动促进作用最大( )
A.越南 B.菲律宾
C.新加坡 D.缅甸
10.读下面的气候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是一幅______气候区的天气示意图。
(2)每天上午气温很快______,接近地面的湿热空气迅速______,气流上升气温______。
(3)上午______时以后水汽在空中逐渐凝结,到下午______时,浓云密布,雷电交加,急降骤雨。
(4)这种降水属______雨。
(5)参考“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量在______毫米以上,由于______和______充足,生长着茂密的热带雨林。
曲径能通幽
【深入探究】
1.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东南亚处于亚洲.大洋洲,印度洋.太平洋“十字路口”的位置,这里自古就是东西方
各国人民相互交往的要道。5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曾率领大规模的船队,多
次到达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地,进行友好访问和贸易,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各国人民的文
化.经济交流,近代,东南亚进一步发展成世界海运和航空运输的枢纽之一,尤其是马来
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它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
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马
六甲海峡狭长,包括新加坡海峡在内,全长约900千米,最狭处仅37千米,载重
25万吨的大型轮船可以通过。
2.论述世界上一些大城市沿河或沿海分布有什么利弊?
利:1沿河或沿海的地区地形一般比较平坦,为城市发展提供建设用地。2沿河或沿海的地区水分一般比较充足,为人们生产和生活提供水源条件3河流和海港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很便利的交通条件4沿海的地区一般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气候状况要比内陆地区较为温和湿润一些。
弊:1沿河或者沿海的城市比内陆更易受到某些海洋灾害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如海啸.台风和洪涝灾害等2大城市都沿海分布虽然发展条件比较好,但对于国家发展潜力和国家安全不是很有利。
【中考点击】
例1:【2010福建省福州市】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扼守这一“十字路口”的“咽喉”要道是:( )
A.马六甲海峡 B.土耳其海峡
C.台湾海峡 D.巴拿马运河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涵盖东南亚的位置;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而马六甲海峡正处于扼守这一“十字路口”的“咽喉”要道。做此类题目需要把东南亚位置图记准就可以。
〖答案〗A
例2:【2010山东省潍坊市】湄公河是亚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被称为“亚洲多瑙河”,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湄公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B.亚洲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C.亚洲航运最发达的河流 D.亚洲流量最大的河流
2.湄公河流经的东南亚地区典型的地表形态是( )
A.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B.地势低平,平原广布
C.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D.地势高峻,雪峰相连
〖解析〗本题通过对中南半岛河流和城市分布图综合考察了湄公河的特征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培养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目需要把中南半岛地形图记准并且加以理解就可以。
〖答案〗1.A 2.C
【学海拾贝】
两场地震大相径庭科学家破解海啸密码
这是有关两次地震的故事。第一次——也是有记录以来排名第二的地震——于2004年12月撕裂了印尼苏门达腊岛以西的海底,并掀起了一场大海啸,整个印度洋盆地遭受了灭顶之灾;第二次大小相仿的地震于3个月后再次袭击了该地区,但只形成了一场局部的海啸以及较少的沿岸损失。在最近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发现了这两场灾难的关键差异:覆盖在地震区域上的水成岩的密度。测量倾向于发生大地震的其他类似区域的这一变量将帮助地震学家和应急预案制订者们更好地预测哪里将是地震中最糟糕的地方。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苏门达腊大地震引发了一场移动迅猛的海啸,将近25万人溺水而亡,并且在远至东非海岸的地区留下了数以百万计的无家可归者。但这只是噩梦的一部分。这场震级达9.2级的大地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引发了数千次余震,包括在2005年3月发生的一场8.7级地震。
第二次地震在安达曼群岛以及比邻的苏门达腊沿海地区造成了许多损失,但却只引发了一场较小规模的海啸。科学家马上意识到,为什么都发生在苏门达腊断层,且仅间隔数月的两次大地震会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比较这两次地震震源区的地震特性。2008年夏季,研究人员驾驶研究船“桑尼号”沿苏门达腊断层航行,并利用压缩空气爆炸从海底反弹的声波,创建了下层岩石的密度剖面。当一个巨大的地球板块突然滑入或潜没到另一个板块下时便会发生地震。板块下降形成的潜没区在全球随处可见,例如南、北美洲的整个西海岸沿线便都是这种状况。在苏门达腊地震中,印度洋板块下降到印度尼西亚板块之下。研究人员分析了被称为脱顶褶皱的这两个潜没区的特征差别。
科学家发现,2004年地震的脱顶褶皱中包含了一大段海底水成岩,这些岩石的密度都相当低,相对周围的岩层来说更脆弱。在地震时,这种脆弱可能导致更大面积的海底区域突然变形,随之带动更多的海水移动,最终形成更大的海啸。相比之下,2005年地震的脱顶褶皱则是由密度更大的岩石组成,在地震时岩石下降幅度较小,海水的移动也不远。
主持这项研究的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地球物理学家Simon Dean说,这一差别对于其他倾向发生与潜没有关的地震的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他说,无论包含一个明显低密度岩层的地震断层在哪儿,它都会“导致一种极不寻常的断裂,而这种断裂又极可能引发一次巨大的海啸”。
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Arthur Frankel说,这篇论文“在沉积层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从而揭示了为什么2004年苏门达腊地震会引发如此致命的海啸,而随后到2005年地震却没有”。他说,这些线索能够真正帮助人们去预测“其他潜没区的大地震是否也会引发巨大海啸”。
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Jian Lin对此表示赞同。他说,这篇论文给出了“有力的证据”,表明沉积层“对于地震引发的海啸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答案
【随堂练习】
1.D 2.C3.C4.C5.B6.C7.D8.D9.D
【能力展示】
1.D 2.B 3.A 4.C 5. B 6.A
7.(1)东南亚地处三大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马六甲海峡 略 (3)水稻 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水.热条件充足,利于水稻生长 (4)D (5)湄公河 青海省
【发散思维】
8.A 9.C
10.(1)热带雨林(2)上升 受热 降低 (3)10 2 (4)对流(5)2000 水分 热量
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
东临南海,西临印度洋,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重要的地理位置
东临南海,西临印度洋,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道。
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西亚和南亚通往东南亚的最便捷的通道,是世界海上运输的咽喉。
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线和10°S之间,地处热带。
东 南 亚
中南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热带雨林气候,中南半岛大部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
湿热气候
人口多分布于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上。
人口稠密
以黄色人种为主,是世界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自然条件: 暖湿的气候、多样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壤。
农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主要热带经济作物:椰子、天然橡胶、油棕、马尼拉麻等。
泰国的天然橡胶,马来西亚的棕油产量居世界首位。
锡(马来西亚)和石油(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重要产区
矿产
丰富的锡和石油,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东南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发展较快),缅甸、柬埔寨、老挝(本区最不发达的国家)
经济
B
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