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8 08:3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
01.
选官制度的创新
02.
中央官制的创新
03.
赋税制度的创新
目录
一、选官制度
世官制
(血缘)
西周
军功授爵制
(军功)
战国至秦
察举制
(德行)
汉代
九品中正制( ?)
魏晋南北朝
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一、选官制度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察举制
选拔标准:
材料一: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一种由中正官定人才的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1.九品中正制
选拔标准:
存在什么弊端?
创立:
魏文帝曹丕时期推行
家世、德才→家世
材料二: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拥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弊端:逐渐成为士族特权的工具
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
庶姓寒人,无存进之路。
科举制应运而生!
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因何事“得意”?
?这关系到唐朝的何种制度?
孟郊早年生活清贫,却不愿做官,独爱写诗。不惑之年后,他受母亲督促,赴京赶考,经过两次落榜,在他46岁这一年最终考进进士(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登科)。
2.科举制
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隋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措施
意义
废九品,分科考试
始建进士科
增加科目,进士明经为主
扩大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高官主持,提高科举地位
九品中正制废除
科举制正式形成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知识链接
进士科:科举考试最高等级。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创作诗、赋。
明经科: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
3.科举制的意义
材料一:
士人可以不经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大权的情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②给中下层读书人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①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③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党朋之私。 ……前此科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 ……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中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⑤限制徇私舞弊行为,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明)顾炎武:《日知录》
4、废除:1905年
一、选官制度
{7DF18680-E054-41AD-8BC1-D1AEF772440D}时期
制度
标准
方式
汉朝
察举制
品行
地方向中央举荐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才能 家世
(曹魏) (西晋)
中正官评级授官
唐朝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结合材料与教材,比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说明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更为制度化、
公平、公正
更注重学识才能,
而不是门第家世。



选拔形式:
选拔方式:
严格执行考试选拔,
而不是中正品评。
选拔标准:
秦朝至汉初: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设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
东汉:增强尚书台作用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后汉书》
魏晋南北朝: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尚书台改称尚书省
以三省之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新唐书·百官志》
隋唐:三省六部制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
温故知新:梳理秦汉以来中枢之制的变迁过程。
(中外朝制)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政事堂(议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皇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 部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 部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影响
特点
特点:
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职权分明,提高行政效率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1、魏晋:租调制
基础
北魏孝文帝:均田制
租:粮食(粟)
调:帛或布
按户征收
定额租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
庸:纳绢或布代役
有田则有租,
有家则有调,
有身则有庸。
——(唐)陆贽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庸:代役税
租:土地税
调:财产税
影响: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
3、唐德宗:两税法
土地兼并,均田制崩溃
户口不实
贫富差距大
官吏盘剥严重
(1)背景:
财政收入紧张
3、唐德宗:两税法(780年接受杨炎建议)
(2)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
——《资治通鉴》卷226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22838BEF-8BB2-4498-84A7-C5851F593DF1}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减轻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人丁
人丁、财产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一次
夏、秋两季
3、唐德宗:两税法
(3)影响:

积极:①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国家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吏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重赋》
官吏盘剥
国家
“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增加税目
消极: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税收种类简化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南北对峙阻断交流
2.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课堂练习
B
C
3.《资治通鉴》记载:“(西晋)永嘉之乱,中州人士避地河西(今河西走廊),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该现象体现了(  ) A.中原文化的拓展   B.中西部经济融为一体 C.社会分化的加深   D.河西文化圈正式形成
4.《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孝文帝此项改革(  )
A.强迫官员放弃本民族习俗
B.实现了北魏的富国强兵
C.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D.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
A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