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类型作文的审题方法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大类型作文的审题方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3-14 20: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三大类型作文题
1.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
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2)材料式命题作文
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
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半命题作文是与命题作文相对而言的。命题作文是给出完整的题目让考生作文,而半命题作文则是给出一半题目,让考生补足题目后再去作文。半命题作文兼顾了出题者的指引方向和考生的自由选择,突破了命题作文的严格限制,在立意、选材、构思等方面给考生留下了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创造空间,有利于考生发散与拓展思维,抒写人生的体验和生活的思考,从而充分地张扬个性,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因此,可以说它兼具限制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话题作文
A.话题作文命题的常见形式:
(1)一般式 (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家拜访,当他准备从小门进入时,因为门框过于低矮,他的头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来迎接的前辈微笑着对富兰克林说:“很疼是吧?可是,这应该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你要记住学会低头。”从此,富兰克林把“学会低头”作为毕生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材料) 
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低一低头,卸去那份多余的沉重。面对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也要学会“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提示语)
请以“立世要学会低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要求)
(2) 导语式 (导语+话题+要求)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需要我们客观审视,也需要我们理智对待。实际上,“差异”的存在,反映了生命、生活形态的丰富多样,也带给人们更多深入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机会。 (导语)
既然如此,“差异”又会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呢?请以“差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话题和要求)
(3)命题式 (话题+要求)
请以“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B.话题作文与其它形式作文的区别:
(1)与命题作文区别:话题作文只提示写作的内容指向,而命题作文大多会提供一个中心意思;话题作文所写内容与之相关即可,而命题作文一般要求紧扣标题展开;话题作文的范围一般来说远远大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允许自拟标题。
(2)与材料作文的区别:
审题上:话题作文强调的是“有关”,材料作文强调主旨与材料吻合。
立意上: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例子,“话题”规定了作文题材的范围;材料作文的立意通常从“材料
中获取。
结构上: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给你一个范围;材料作文中的“材”是必须使用的。
构思上:话题作文则是“发散思维”,材料作文多为“线性思维"。
文体上:话题作文不限文体,一般不允许写诗歌,而材料作文常常是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C.“话题”类型与解题示例
(1)判断类 例1:话题 “立世要学会低头”
(2)词语类 例2:话题“差异”(单义词语) 例3:话题“品” (多义词语)
“品”的字面意义主要有:
①物品:商品、产品、战利品; ②等级:上品、精品、品位; ③官级:九品;
④种类:品种; ⑤品质:人品、酒品; ⑥辨别优劣:品评、品味;等等。
其中,立意角度大体上有:
品味(食物、音乐、书籍、生活、人生等) 品位(物有物品;人有人品)
(3)关系类 例3:话题“彩排与直播”
①把握比喻意义,延伸生活哲理 ②辨析内在联系,确定立意角度
对立统一关系:如“纪律与自由” 。
是非取舍关系:如“偏见与关爱” 。
并列关系:如“和而不同” 。
条件关系: 如“人文素养与发展” 。
误区一: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4)自定类
例4 :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紧压在我的心上/因此花儿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一个它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请你以上述诗句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3.材料作文
所谓“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一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就其本质来说,题意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一种类型。比较而言,题意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隐性材料也曾加了同学们的审题难度。
所给的材料主要有以下若干种:
1、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2、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3、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4、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
5、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
6、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
7、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
二、三大类型作文审题方法
(一)命题作文
1.多角度提问,理解内涵
例题:
底线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限;二是指最低的条件,最低的限度。也写作“底限”。
请以“底线”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1)什么是底线
底线是最低的限度,不可逾越一步的界限。世间万物都有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6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一定越过了很多物种生存的底线,其后果是大量生物灭绝。稍多一点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较好地保证大气层,可是越过了底线就会产生温室效应。人的心中也有无形的底线,时时制约着人们的行为,就道德(伦理、人格、做人)而言,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是处世的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人们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
(2)为什么要讲底线
在网球或羽毛球比赛中,对进攻者来说,通过控制底线,可以调动对手,或利用对方失误得分,或利用前场小球得分,从而增加获胜的机会。对防守者来说,底线球控制得好,可以挫伤对手的进攻积极性,在防守中寻找进攻机会,进而赢得主动权。但是,不管对于进攻者还是防守者,出了底线,那都意味着自己失分。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实生活中,做人或做事不可逾越一定的规则或最低限度,超越或突破了,就会付出代价。
(3)怎样确定底线
从立身处世来说,做人要有原则,要讲求职业道德,恪守法律法规,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这其中,守法是一个公民的立身和处事之本,是公民都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是道德的最后底线。一个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个不道德的人。当然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这个底线,而是要时时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处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慎独,慎微,慎行,不断升华自己的道德境界,这样做才是一个有道德情趣的人,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一个奋发向上的人,一个走向成熟的社会人。
2.添加语素,化虚为实
命题作文的题目一般来说,大都是“虚”的。例如“底线”这一作文命题就是“虚”的。作为考生而言应该运用化虚为实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扩大题目的内涵。就“底线”这一命题,我们就应该转化为实,扩大它的内涵。
(1)添加语素,构成语境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例如《尝试》:
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
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
再如《北京的符号》:
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例如《肩膀》: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
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思考:“底线”这个题目可以添加哪些语素?怎样化虚为实?
添加定语或添加动词
如心灵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文化的底线,控制底线、坚守底线、打破底线等。
底线不只存在于比赛中,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处处有底线。工作的底线是完成任务;学习的底线是完成学业;生活的底线是解决温饱;家庭的底线是婚姻尚存。。。。。。
底线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那是我们一切问题的最低点。只要不出底线,一切都是那么波澜不惊,相安无事;一旦出了底线,就象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问题烦恼趋之而来。完不成工作任务,就有被辞退的危险;完不成学业,可能被留级或肄业;解决不了温饱,人们会另找出路,社会就会不安定;家庭中婚姻没有了,就会破裂拆散。底线就象建筑物之地基,很难想象没有了地基的建筑物会巍然屹立。总而言之,守好底线是我们一切活动的根基,是我们做事成功失败的关键,是我们快乐烦恼的源泉。
(二)话题作文
1.认真分析引导语及话题中限制性、启发性文字。
例如: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可不少。灯红酒绿、金钱美色、名誉权位……甚至赌与毒,都能让你的心灵经受考验。面对诱惑,人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充实的、高尚的、有意义的人生呢?请以“战胜诱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话题,也可以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分析:
这里的话题是“战胜诱惑”。如果忽略了“战胜”二字,大写特写“诱惑”的种类、危害以及深受其害的各种案例,文章也许可以写得很精彩,但对于话题来说,却肯定是偏出去了。因为根据这个话题,作文的重点,应该放在“战胜”二字上。
2.通过筛选背景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概括主旨,确定自己文章的中心。
如话题作文: “墙,推倒了就是桥。”人与人心灵上的距离,就如一堵厚厚的墙,我们只有用真诚去推倒它,才能建造一座沟通彼此的桥。请你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见闻、 看法、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
分析:
题目中说,“人与人心灵上的距离,犹如一堵厚厚的墙”,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人与人的心灵”这五个字,这里限制了范围,说明我们在选材时应着眼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不是人与自然或人与动物;“用真诚去推倒它,才能建立一座沟通的桥”,说明我们的立意应是用真诚等美德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危机,使人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3、化大为小,缩小范围
话题的范围大而泛,如不加以限制,便会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使文章显得浮浅。因而必须学会缩小话题的外延。如"网"这话题,便应限制其范围,缩小成渔网、罗网、河网、蜘蛛网、心网、人情网、关系网、法网、因特网、知识网、教育网、生态网、通讯网等。然后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写作对象,这样会使文章的角度小,可向纵深开掘。
以小见大,深化主题。紧扣话题,联系作者自己和身边的生活,或写人,或叙事;或写实,或虚构;或回忆,或前瞻。
如以“包装”为话题让学生写作,有同学写一个关于商品包装的故事,故事写得有波澜,颇能感人,但缺乏新意,流于一般。另有同学从身边生活写起,构思学生干部竞选的故事,着力于刻画自我形象的设计包装,并善于设置矛盾冲突,让情节跌宕起伏,经历一波三折之后,使只注重外表包装的某竞选者落败,而脱颖而出者是既注重外在形象包装,又十分注重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是积极踏实能干之人,表达了人既要注重包装外在形象,又要注重包装的内涵,立意高人一等。
(三)材料作文
1.抓关键句法——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例1、有人问巴西球王贝利:你最满意的进球是哪一个贝利答道:下一个。这“下一个”三字掷地有声,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审题到这样的程度,立意与命题还能成为问题吗?
例2、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他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
... 它的歌唱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歌唱,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
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立意进行写作:上面材料的主旨是赞美荆棘鸟以顽强的精神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从鸟的传说方面可这样立意:
①超脱出自身的痛苦,生命之花才美丽;②有顽强的意志.才敢挑战生恬中的荆棘;③生命需要勇敢和顽强。
从材料中的议论部分可这样立意:
①最美好的东西需要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②以生命作为代价,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爱。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确定作文立意,即可构思作文
2、以果溯因法(因果分析法)
以果溯因法(因果分析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1、试看这则材料《盲子过涸溪》: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只要)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就可以得出“第放下即实地”、“学会‘放手’”等立意及命题了。如果从“过者”的角度,得出“帮人要帮到底”的立意,或者从“盲子”的角度,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听从劝告”等立意,就不大合适。前者虽然可以说通,但“过者”是次要人物,着眼于他就不得主旨,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后者从逻辑上讲属“推不出”,是没有“吃透材料”。
例2、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以果溯因法。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 井里捞鱼(原因) 两条大鲤鱼 三条鲫鱼,几只米虾,空白(结果)
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3、辨证关系法
辨证关系法——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和角度,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例1、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从蜗牛角度:贪图安逸享乐必酿成苦果;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越是不可掉以轻心。从萤火虫角度:某些短处,有时恰是成功的利器。
例2、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1)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耕耘,一定有收获;(2)没有收益、方向错误的苦劳,只是徒劳无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二:(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许多人竞相应征,学而专精的人才会得到。
  材料三:(1)美梦不要想,因为不可能成真;(2)美梦要去追寻,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以上三组材料,每一组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在生活中,许多人只会用单一的思考方法,要么热情高涨,轰轰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气势,遇事则盲目乐观;要么心灰意冷,消极颓废,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两种极端的思考方法都将给人生带来危害。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从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全面辩证地去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清醒的认识。写作中,可以剖析单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体现双向思考方法的优越性,可以观照生活,发表议论,可以记叙见闻、经历,可以讲述故事,畅谈体验、感受等。写成议论文,论述思考方法对生活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思考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常常习惯于惯性思维,其实换个角度思维,世界就变了,生活就不一样了,从而证明灵活的思维是大地的创造者。
4、联系实际法
联系实际法——现实生活的某些思想、观点、行为往往通过一些数据、比喻、寓言、漫画等形式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中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挖掘其中的含义。思路往往是由物及人(社会)。
例1、①(蚂蟥)多次吸你的血,它都用热烈的亲吻。②(香烟)时时刻刻的亲热,从你口中吻去多少健康。
由蚂蟥、香烟联想到人类社会,学生容易想起“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这一组合材料的主旨也就容易把握了。“表里不一”。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调查显示,约有60%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现实生活中,亲子之间存在隔阂的现象并不鲜见,怎样才能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效沟通的难题呢
请你以一位高中学生的身份给报社撰稿,参加讨论,发表你的看法。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这篇文章要求就“怎样才能解决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效沟通的难题”“参加讨论”和“发表看法”,所以写作的重点应该落实在“解决问题”上。联系自己或他人的实际,一定要“分析问题”,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此外,“以一位高中学生的身份”,是作文时需要注意的重要信息。
三、课后练习
(1)以“君子爱名,取之有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大学》明确提出要“格物致知”,意思就是要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据传,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有一天要按照《大学》的这条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疼而宣告失败。
事实上,当今中国学生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念功课往往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动手探究事物(包括实验)获取知识即格物致知的能力普遍不理想。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看法或经历呢?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