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7张PPT 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27张PPT 含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8 14:2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龙门二十品》拓片
《龙门十二品》是魏碑书法艺术的精品,作品刚劲有力,气势雄浑,直到今天,还深受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窑)。这些造像记中的功德主多是北魏的王公贵族、高级官吏和有道高僧。他们为孝文帝歌功颂德或为祈富欀灾而开龛造像。他们的名字多在史书上有所记载。这些造像记中往往涉及当年的史实,因此,龙门二十品不但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魏碑书法的代表作,也是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通过魏碑我们可以得出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创造了非凡的作品,丰富了中华文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那个民族交融的时代。
淝水之战
1.前秦兴起: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辽阔,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2)前秦统治者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淝水之战
2.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形势图:
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在这场大战中一溃千里,成为了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反三,到达前线的人只有30万人。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崛起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
2.统一北方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改革背景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4.改革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北方统一后,战争已经过去,实行文治势在必行。平城(今山西大同)作为都城已近百年,守旧势力太大,改革阻力太大,而洛阳位于南北之中,是东汉、魏、晋以来历代都城所在,又是中原的文化中心,迁都洛阳,一方面可以摆脱守旧势力的威胁,另一方面便于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均田制颁布后,黄河流域的农业恢复很快,北魏政府日益依赖黄河流域的租调,为保租调剥削,就要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平城偏于北方,而居住在魏北方的柔然势力还很强大,它时刻威胁着魏都城的安全,因而迁都洛阳势所必然。孝文帝迁都恐怕大臣反对,因而是通过假意的南伐来实现的。
孝文帝迁都之后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禁说鲜卑语。
北魏初定中原,在政治上他们以征服者自居,军中号令都使用鲜卑语,汉人官员也都学鲜卑语或设翻译。而经济文化特别是语言上却处于劣势,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索性下令禁用鲜卑语及其它语言,以汉语为北魏唯一通行的语言。
这一改革,通过消除鲜卑族和汉族语言方面的隔阂,进而达到了逐渐消除民族间隔阂的目的。
(2)禁胡服,穿汉服。
拓跋部起自塞外,其俗“编发左衽”。孝文帝在迁都之前就命李冲等议定衣冠,经过六年的研究,才制成官吏的冠服,妇女的服饰大抵模仿南朝。
永宁寺出土的穿汉服的塑像
(3)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人多用复姓,孝文帝命令,将鲜卑复姓改成汉字单姓。公元496年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的先祖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所以称为拓跋氏,土是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应改姓元氏。”此外,北魏皇族九氏以及北魏初期所统部落180氏,都改为单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4)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除此之外,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还有修学校、制礼乐等等。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一系列的改革,移风易俗,使迁到洛阳的鲜卑人进一步汉化,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加速了鲜卑人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
文成文明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名不详,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嫡祖母,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歌》是北朝民歌,具有明朗的豪爽风格。我们可以从民族交融角度得到那些信息?
1.交融方式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汉族人民
内迁各族
生产方式:内迁各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内迁各族学习畜牧经验
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仿汉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社会习俗:互相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渐少
2.交融特点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胡床
3.历史意义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小结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苻坚战败,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大战
民族融合
北魏建立政权,重新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1.
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
B.前秦军队战线太长
C.前秦军队不习水战
D.前秦军队不得人心
随堂作业
随堂作业
2.
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和周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从西晋建立到北魏建立,内迁各族中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有(

A.


B.


C.


D.


①匈奴
②鲜卑
③氐
④羯
随堂作业
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废分封,行郡县
B.废土地国有,兴私有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