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概括,就是在命制选项时对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行信息加工,提取其主干或关键信息加以压缩概括,然后让考生判断其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其特点是信息的多区块整合概括,特别是段内多区块信息整合概括。
这类题的命制常常采用偷换概念和混淆是非两种设误方式。偷换概念就是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以此迷惑考生,使其误判。混淆是非就是命题者有意将原文材料中肯定的事情在加工转述过程中予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情加以肯定。
[满分对策]
1.抓选项关键词,进行准确题源定位。
2.抽取相关语句主干,进行有效压缩概括,特别注意选项在对原文整合概括中改换的词语,看是否造成了似是而非,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问题。
特别提醒:
在比对过程中既要比对主干部分是否转述一致,也要比对修饰部分是否转述一致,以防偷换概念。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以防混淆是非。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Ⅱ,T1-A)(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间。请在横线处写出比对意见)
信息增删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命题手段。
信息添加,是指在选项中添加定语、状语、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对原文内容的曲解或无中生有等,添加的这部分信息,依据原文内容分析,不能成立。
信息删减,是指选项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时,故意遗漏一些关键信息,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或某一语句,修饰成分的删减意味着语意的改变,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从而造成以偏概全。
[满分对策]
根据论述类文本的特点和阅读中标注的关键词句,在模糊处反复推敲,读懂文本内涵,把握文本论述的本质。
特别提醒:
1.在具体比对过程中,关注选项中重要词语前后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的关键词。此外,命题者在命制以偏概全的选项时,还在文本内容范围方面命题。
2.命题者命制的无中生有的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凭空捏造出的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命制出来迷惑考生的。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Ⅲ,T1-D)(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间。请在横线处写出比对意见)
混淆关系,是指选项在加工转述原文内容信息时,故意把原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弄错位。比如,原文句间关系是顺承,选项说成目的;原文是并列,选项为因果;原文为主宾关系,选项却主宾颠倒;等等。
[满分对策]
既要细心分析原文相关信息语句之间的关系,也要分析选项语句之间的关系,再细心比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一致。
特别提醒:
选项中必要条件(只有……才……)与充分条件(只要……就……)容易发生混淆;因果关系混乱主要有强加因果和因果倒置两类情况;有时还可能出现条件结果不对应或条件结果颠倒的情形,当选项的表述出现条件关系时,要注意是否恰当。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Ⅰ,T1-A)(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间。请在横线处写出比对意见)
一、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
1.[选项] (2019·全国卷Ⅰ,T1-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
[原文信息]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比对分析]
[答案] × 选项表述中的“因为”表示前后形成因果关系,而原文中的“但”表明前后是转折关系,选项关系错位;同时,原文并没有肯定普通的劳动者是否是读者,选项变成了肯定的表述“最理想的读者”,混淆是非。
2.[选项] (2019·全国卷Ⅲ,T1-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
[原文信息]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比对分析]
[答案] × “应当避免西式改编”错误,原文否定的只是“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的做法,并非否定“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错误,选项“原有风格”与原文“本真的艺术特性”内涵不同,选项偷换概念。
3.[选项] (2018·全国卷Ⅱ,T1-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
[原文信息]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
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比对分析]
[答案] × 此选项对应原文最后一句,“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方式并不是“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而应该是“适度的、合理的遗忘”,选项把方式换了,偷换概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疫,这一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常见名称,是指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伴随而生。中华民族始终在同疫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在斗争中把疫病的防治和自然环境、社会人生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
天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包括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一种被古人称之为“生生之具”的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的疫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的疫病预防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疫病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医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合理同”,密切关联。医道作为天道与人道在自然与人之间的体现者和践行者,从知行合一的实践层面把天道与人道中许多抽象的理念体现出来。因此,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否则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以前,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模式,为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防治理论和实践方法。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在《周易》中探索导致疫病流行的原因,注意到气候、饮居和疫病的关系。秦汉时期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下,从整体上来论述医学,它不仅把人本身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同时将人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提出“上工治未病”的养生、防治疫病的思想。东汉名医张仲景著《伤寒论》,总结出一套认识疫病的理论,根据病情的变化制定不同治法,开创了中国医药对疫病的辩证施治方法。之后,经过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病原和传播途径的不断努力探索,至近代已初步形成一个认识和防治疫病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防疫抗灾、救黎民百姓于病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上医治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治理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和创新,使其成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并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摘编自李伟《天道、人道、医道与疫情防控》,
《光明日报》2020年3月16日)
◎模拟训练: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题目。
4.(信息筛选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道、人道、医道合一使得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由疫病医学演变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
B.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医道的核心,促进了中华医道观的形成,并具体指导了中国医学对疫病的预防、治疗。
C.天道与人道中的许多抽象理念要通过医道在实践层面加以体现,因此只要了解了医道,我们理解天人合一就会突破抽象的哲学层面。
D.《周易》在探讨疫病流行的原因时,注意到其与气候、饮居的关系,此即医道与天道、人道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D [A项,“演变为”说法有误,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天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包括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B项,“并具体指导了中国医学对疫病的预防、治疗”说法有误,无中生有。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不能对中国医学提供具体指导。C项,“因此只要了解了医道,我们理解天人合一就会突破抽象的哲学层面”说法过于绝对,关系错位。原文说的是“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否则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够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解释“疫”的含义发端,指出中华民族在同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
B.文章中间四段集中论述了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影响。
C.文章指出医道与天人合一思想“道和理同”,对理解天道和人道思想十分重要,但在探讨时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D.文章最后一段阐明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治理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与创新对于今天抗疫的重要意义。
C [C项,“但在探讨时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要理解天道和人道合一的思想,就应当对医道有所了解,……以前,我们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忽视的不是“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选项张冠李戴。]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
B.经过历代医家对疫病病原和传播途径的不断探索,中医形成了应对疫病的理论体系。
C.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见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中国传统医学观不仅关注医术,而且重视医德,这对我们现代医学观有重要启示。
C [C项,“可见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说法有误。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古人的观念里“良相”“良医”于国于民同样重要,但不能由此得出“悬壶济世与经纬治国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原创预测:编者原创,多练一点。
7.(信息筛选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在同疫病进行顽强斗争中把疫病防治和自然环境、社会人生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的。
B.我们在讨论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时,常常忽视医道,这就造成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一个抽象的哲学理论层面。
C.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不仅把人本身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还将人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D.作为现代疫病防控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治理观和医道观结合起来至关重要。
B [B项,混淆时态。文中指出“以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讨论时,往往忽视“医道”,选项中故意忽视这一点。]
10/10“论证分析题”是最能体现议论文文体特征的题目之一,考查的是对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就论证思路而言,任何一篇议论文都是由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部分组成,根据其论述的特点,其主体部分的基本结构思路,无外乎并列、层进、对比、总分四种常见的模式。
[满分对策]
如何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1.整篇文章论证思路的梳理
读文时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依据行文的顺序找到各个分论点,分析论述角度,确定文章是“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还是“总—分”结构,“分”是并列、递进,还是对比,等等。
2.部分段落论证思路的梳理
读文时可以按照提出论点、分析论证、总结论述的思路梳理。首先确定段落分论点,然后分析论据(举例、引用、理论等)和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最后确定是“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还是“总—分”结构,“分”是并列、递进,还是对比,等等。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②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③“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
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④“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⑤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引论(提出问题)
文章第①②段是引论部分。
文章第①段提出“家庭伦理”这一重要话题,并举《礼记》来例证,为引出中心论点作准备。
第②段提出本文观点,即“‘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引用《孝经》中孔子的话来阐释。
2.本论(分析问题)
本论部分是文章的③④⑤段。
这三段与前两段构成总分关系,从纵向角度展开论述,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第③段运用引证法,重点说明“孝”成为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依据。
第④段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第⑤段进一步补充论述,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思辨色彩较为浓厚。
3.结论(解决问题)
由于文章是节选,没有结论部分。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满分示范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通读文章可知,这篇文章论述的是“家庭伦理与‘孝’”的关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第②段,这段文字是在前文引出话题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二步:厘清层次,明确思路
这篇文章的论述结构十分清晰,全文是总分结构,具体到各段,第①②段提出问题;第③④⑤段分析问题,采取逐层递进的方式论述分析。
第三步:分析选项,确定答案
选项
比对分析
A.
此项从论点与论据对应关系上设题。文中引用《孝经》中孔子的一段话是说明孝道是常规、通则与规矩,目的是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引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的话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引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的话是论证“‘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选项曲解文意,致使选项的论点与论据不对应,分析错误。
B.
此项是就论证前提命题,主要是针对第④段,该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孝”的意义,分析正确。
C.
此项是针对全文的结构进行分析,作者先引出“家庭伦理”的话题,再提出“社会伦理与‘孝’”之间关系的论点,然后用三段文字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选项符合作者思路,分析正确。
D.
此项主要是针对第⑤段命题,“普遍意义”和“内涵变化”都能从原文中找出,“思辨态度”是就作者论证特点而言,分析正确。
[答案] A
论述类文本对论证的考查,除分析判断论证思路外,还常常考查论证的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满分对策]
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
1.知晓常见的论证方法
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
2.思考论证方法如何运用的
一是思考文中是否运用了某种论证方法;二是思考某种论证方法与某观点是否存在紧密联系。据此判断选项对论证方法运用的表述正误。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判断选项正误。
选项
(2019·全国卷Ⅲ,T2-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
原文信息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满分示范
原文第四段只是列举“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的事实,并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论证方法判断错误)。并且,列举事实是为了论证“应对其(传统表演艺术)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并非“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判断错误)。
[答案] ×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运用论据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满分对策]
如何厘清论点、论据关系
1.圈画论点
论点是文章的灵魂,它往往出现在开头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论述类文本为了论证的需要,在一些段落内设置分论点,圈画出这些分论点对于解题来说至关重要。
2.圈画论据
论据深藏于文段之内,这就需要考生逐句通读每一段文字,找出作者用来论证观点的有力证据。找出后要在具体的论据前后标出指示性的词语。
3.确定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有些论据指向性很强,很容易就能找到与之对应的论点,也有的论据所论证的论点比较隐晦,需要通过全段文字,甚至还要注意上下文段的关联才能找出。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判断选项正误。
选项
(2020·全国卷Ⅱ,T2-C)文章第二、三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是为了证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早春图》并非“原物”。( )
原文信息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满分示范
第一步:圈画出文中的论点
综观这两段文字,能够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主要是: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第二步:确定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原文这两段对《画继》所记掌故的讨论意在以此为例,证明:①“实物”并非“原物”,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②绘画的“历史物质性”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选项以偏概全,表述的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不成立,该项错误。
[答案] ×
一、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
1.(论证思路题)[选项] (2019·全国卷Ⅰ,T2-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
[原文信息]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比对分析]
[答案] √ 选文引用了碑文内容,强调“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从结构上看,对上下文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从论证上看,对论点也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因此,该选项正确。
2.(论证方法题)[选项] 文章将口述历史比喻为盲人摸象,以说明口述历史与历史真相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
[原文信息] 历史的真相是唯一的,口述者对历史之真的追寻很像是盲人摸象,自以为摸到了历史真相,但他所触摸到的仅仅是部分的历史真相,是其历史记忆中的部分真相,离客观存在的历史之真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口述历史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以挖掘历史记忆的方式无限逼近历史真实的追逐历程。
[比对分析]
[答案] × 文章不是“将口述历史比喻为盲人摸象”,作者运用了类比手法。比喻是为了生动性,类比是说明相似性。
3.(论点、论据关系题)[选项] 文中借助闻一多的话,意在阐释“初唐四杰”对于盛唐时代到来的推动作用。( )
[原文信息] 对于以“四杰”为代表的文学史上的初唐士人,评论家们可以批评他们还缺少浑融的意蕴和秀美的风神,但是那种“健全的欲望”(闻一多语),不甘沉沦、不惧艰险的精神,却推动了一个盛世的到来。
[比对分析]
[答案] √ “闻一多的话”是论据,“‘初唐四杰’对于盛唐时代到来的推动作用”是论点,通过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难发现,选项正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①新时代应能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然而,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除了能够看到一些诗歌技术上的明显进步外,在诗歌精神和诗歌美学上却给人萎缩和晦暗之感。口语诗歌和很多网络诗歌竟然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更使诗歌蒙上浓重阴影。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②崇高就是雄伟、庄严、壮丽、高远、遒劲。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如艾青深沉浑厚的诗歌;也有愤激、劝勉和自省的政治抒情型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等。那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③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并不是所有强烈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也不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前者可以抵达后者。
④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心灵是可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与之对话、对抗,进而超越,形成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曾激励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鼓舞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⑤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而时代的史诗,需要与之匹配的堂皇卓越的恢宏结构以及使之最终得以呈现的华美壮丽的诗意辞藻。
⑥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模拟训练: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题目。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充斥,使得新诗创作走向晦暗,前景堪忧。
B.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应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发展和创造。
C.“宏大写作”情系人民,着力呈现崇高品质,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
D.史诗性写作需要匹配恢宏结构和壮丽辞藻,因此并不摒弃唯技术至上、语言至上。
B [A项,依据原文第①段,“走向晦暗”不准确;“使得”前后的因果关系不当。C项,由原文第③段“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可知,选项张冠李戴。D项,依据原文第⑤段,纯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史诗性写作需要与之匹配的恢宏结构和壮丽辞藻,摒弃唯技术至上、语言至上,混淆是非。]
5.(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以并列式结构对诗歌创作者提出具体要求。
B.文章引用屈原、杜甫的诗句,论证了创造崇高美的诗歌要始终心系人民的观点。
C.文章将“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进行比较,论证了两者可相互借鉴的观点。
D.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运用举例、引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有力支撑了论点。
C [C项,文章只是批评了把“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二者对立的现象和观点,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比较;并且两者“可以互为借鉴”只是作者的判断,并未进行论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伟大的心灵诞生崇高的思想,诗人应锤炼心灵,战胜自我、超越传统,形成独特的诗艺。
B.创作出“第一等真诗”的田间、贺敬之等人,既有崇高的思想,又有相应的学识与素养。
C.来到诗人面前的宏伟雄壮的事物和英雄,能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
D.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思想、升华品格为价值取向,极力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C [C项,说法绝对。从原文第⑤段“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可以看出,“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还离不开“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
◎原创预测:编者原创,多练一点。
7.(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基于现阶段有些诗歌充斥着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技术主义,口语诗歌和很多网络诗歌以规避崇高和抵制优美为傲的诗歌创作倾向提出观点和看法。
B.文章③④⑤段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创作者提出要求,③④段重在从诗歌创作的内容上提看法,第⑤段则从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方面作强调。
C.第④段作者以田间、贺敬之为例,意在论证诗人只有具备广博的学识和良好的学养,才能创作出“第一等真诗”。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只有具有崇高美的诗歌,才能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C [C项,田间、贺敬之的诗歌创作是文章的论据,所要论证的论点包含两层意义,选项以偏概全,还应包括“必须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
12/12命题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去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
[满分对策]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
观点推断题给出的选项大都是由文本推断出的新观点,选项中通常会有体现逻辑关系的关键词,圈定这些关键词对于与原文信息比对至关重要。
第二步:锁定题源点
根据选项中圈出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间。研读对应区间时,要细心体会作者在某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
第三步:剖析失误处
根据原文对观点的论证分析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匹配;有的选项还应当注意推断关系是否成立,有的选项所说的依据在原文中找不到,这就是无中生有。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Ⅰ,T3-C)(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间。请在横线处写出比对意见)
命题者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满分对策]
1.重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可能”等词语。
2.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找出两者之间在逻辑表述上的细微差别,从而准确锁定答案。
[典例剖析]
(2020·全国卷Ⅲ,T3-D)(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间。请在横线处写出比对意见)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还有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二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满分对策]
1.从分句间是否存在因果、条件关系的角度思考,断定选项是否强加某种关系,生硬推理。
2.从选项显示的原因、条件以及结果是否“唯一”或“多种”的角度思考,判定选项推理是否合理。
3.从是否混淆了某种关系的角度思考,断定选项推理的合理与否,如是否将“只有……才……”混淆成“只要……就……”等。
[典例剖析]
(2019·全国卷Ⅰ,T3-D)(注意“”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间。请在横线处写出比对意见)
一、请阅读选项和原文的相关信息,判断对错,并分析。
1.[选项] 继承、传播价值观应比记住故事更为重要,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 )
[原文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对此,我们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继承好、传播好。
[比对分析]
[答案] × “因此必须对经典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继承好、传播好”。
2.[选项] 由于制度比较存在文献真实性等缺陷,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 )
[原文信息] 文明比较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制度比较属于宏观的文明比较。因为有文献,制度很容易比较,但也有缺陷,一是文献资料有太多不可信的成分。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产品,其本质是制度的制定者对受制度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如今的民主制度在柏拉图那里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动”。
[比对分析]
[答案] × 强加因果。前面的原因无法推出“宏观的文明比较不如微观的文明比较有价值”这个结果。
3.[选项] 只要心中“无我”,始终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就能成为民众心目中的理想政治人物。( )
[原文信息] “无我”一词,看似简单,却含义深刻、底蕴深厚,表现在实际政治行动中,就是要秉承大公无私之心治国理政。能够“无我”,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以国家、人民为念,既是古代政治思想家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最高期许,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写照。
[比对分析]
[答案] × 推断过度。原文是说“能够‘无我’,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完全以国家、人民为念”,这是古代政治思想家对理想政治人物的“最高期许”,而不是说“只要……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①中华经典诗词内容广泛、意象精美、韵律和谐、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伦理观念,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标识。千百年来,人们援引诗词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今天,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
②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毛泽东同志写长征,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朝李白《行路难》说得好:“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骆宾王在《西京守岁》中写道:“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面对疫情,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暂时困难,我们也要有必胜的信念。
③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从中华经典诗词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比如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看似柔弱的小草、竹子竟也刚毅坚卓、傲然不屈。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的诗句,体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越是艰苦卓绝,越是挺身向前,不战胜敌人决不罢休。当前,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此时,更加需要强化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
④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情感依托。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取得积极成效。从医务工作者到居家老少,人人都是战士;从定点医院到社区街道,处处都是阵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这些诗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也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牵挂与不舍。这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⑤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石。疫情病痛固然可怕,但恐惧绝望却要不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恐慌焦虑于事无补,从容淡定方能进退有据。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经典诗词告诉我们: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我们不仅要战胜病毒,更要成为身心健康的胜利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回首向来萧瑟处”时,感受到“山头斜照却相迎”的欣喜;才能无比欣慰地说:“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摘编自康震《从经典诗词中汲取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模拟训练: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题目。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经典诗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伦理观念,援引这些诗词可以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类诗词鼓励我们面对疫情,应有必胜的信念;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暂时困难,也要有坚定的信心。
C.中华经典诗词正因为写出了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D.必胜的信念和信心、战斗到底的顽强精神、守望相助的手足情怀以及积极的心态,成为我们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护战的关键因素。
C [C项,扩大范围。文中列举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接下来说“这些诗词……”,并非中华经典诗词的“全部”。]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论证了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中华经典诗词可为人们提供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的中心论点。
B.文章化用大量中华经典诗词,如第②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有力支撑了论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底蕴。
C.文章第④段指出抗疫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抗疫过程中,一些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D.文章论证时兼顾诗词内容的精确和对现况的指导意义。既有对诗词的解说,又有对现况的分析。
B [B项,并非“化用”,文中所举第②段的例子属于“引用”中华经典诗词。所谓“化用”重在“化”,即将他人作品中的句、段或作品化解开来,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只要阅读了中华经典诗词,人们就一定能获得精神力量,从而鼓舞士气、提振信心、点亮生活、诗化人生。
B.长期以来,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这是我们面对疫情,要有必胜的信念的原因。
C.当前,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使得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有了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我们就能坚持不懈、赢得最终胜利。
D.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
C [A项,表述绝对。根据文章第①段可知,阅读了经典诗词,人们可获得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选项用“只要……就……”表述太绝对。B项,“中华经典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与“我们面对疫情,要有必胜的信念”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D项,根据文章第⑤段可知,与“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相关的是“越是在急难险重之时,越是要努力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恬淡心境”,选项曲解文意。]
◎原创预测:编者原创,多练一点。
7.(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虽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而是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样的经典诗句传达出顽强而又执着的信念,成为我们能够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重要前提。
C.中华经典诗词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共情,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成为我们的情感依托,预示着全国人民经过艰苦的努力,必将战胜疫情,取得胜利。
D.面对疫情,我们要有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这将为我们战胜疫情、取得胜利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撑。
B [B项,强加关系。文中提到的经典诗句体现出的是“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这是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精神动力”。]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