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写事要有波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总结写出波澜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感受叙事波澜的艺术效果,培养学生“写出事件波澜”的意识;通过续写波澜情节和构思整篇波澜的训练,以提高写出事件波澜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记叙文的曲折波澜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是叙事波澜的源泉,培养辩证看待复杂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掌握一些写出波澜的常见方法:设置悬念法、情节突转法、铺陈误会法、抑扬结合法;培养学生写出事件波澜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生活,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曲折性,写出事件的波澜;运用写出波澜的方法,调动想象、求异思维,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过程
一、明白波澜之意?
1.高中生学语文,往往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其实,只要我们学习和掌握了阅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我们也能妙解周树人、通读文言文、写出好作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几种写好写事的记叙文的方法。
2.很多同学会认为——记事?不是很简单吗?只要写出事件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恰恰步入了一个误区——平铺直叙、波澜不惊。不少学生写记叙文,论速度,可谓一挥而就;论文句,可谓明白晓畅,可就是没有令人回味无穷、拍案叫绝的情节。这样的记叙文既无法使阅卷者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也无法使阅卷者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如一马平川,一览无余,易使人产生味同嚼蜡的感觉。
清代的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北纪南袁”之称,他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
,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二、品味波澜之美
1.欣赏《猎狮》这篇小说,看看哪些情节叙事很有波澜,又是用什么手法兴起波澜的。
⑴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顺笔)?巴布不幸身亡。(逆笔)??——第一个波澜
⑵伊莉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顺笔)
????????
?却得到一个“狮尸”。(逆笔)??——第二个波澜⑶伊莉娜再索夫尸。(顺笔)?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逆笔)??——第三个波澜
2.小组活动,思考探究:A。什么是事件的波澜???B.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波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三折、跌宕多姿、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出人意外、欲擒故纵……
效果——简约精致、尺幅波澜,平中见奇、引人入胜。
三、探讨波澜之法?
1.结合学习实际讨论:怎样兴波澜、生变化?
2.小组交流展示:写出事件波澜的方法?
——设置悬念、情节巧合、出现误会、欲扬先抑......
3.师生合作探究:兴波澜、生变化之法。
设置悬念法
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然后再解决矛盾,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示例1:谁烧了“阿房宫”?
学生们“不是我烧的”(悬念1:是谁?)→校长“不是本校学生烧的”(悬念2:到底是谁)→教育局长“烧掉算了,拨款重建”(悬念3:不管是谁!)→真相——项羽烧的!
示例:2:威胁[俄]契诃夫
马被盗,“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悬念1:什么措施?)→威胁生效,马被送还(悬念2:父亲到底是怎么做的?)→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悬念3:哎,竟然如此!)
情节突转法
指叙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向发展下去,直到情节达到高潮时笔锋突转,使人物命运的变化或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示例1:成绩
期中试后,公布成绩(转1:好想知道!)→?“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转2:好好的成绩!)→不及格人数呢?(转3:该不会有我吧?)?→“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转4:真相——都考得不好!)
示例2:好朋友
遇麻烦事,怎么办?(转1:什么事?)→漂亮的、有钱的,该选谁?(转2:怎么取舍?)→选漂亮的!(转3:真是好朋友!)→“把那位有钱的姑娘的住址告诉我”(转4:真相——不是好朋友!以利相交,不是以义相交)
铺陈误会法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引起矛盾,推动情节跌宕起伏地发展。
示例1: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呢?(误1:科学原理是什么?)→学生甲:不是我?(误2:是谁?)→学生乙:刚进来?(误3:是谁?)→老师:买回来就这样(误4:到底是谁?)→校长:地摊上买的(误5:不知道是谁?)→真相——原本如此、并非人为,不学无术
示例2:枪
我怕司机,冷汗直冒(误1:“我”会遇害吗?)→司机怕我,迅速消失,神色惊惶(误2:司机怕啥?)→真相:玩具枪管枪口露在袋外(误3:司机真吓坏了,难怪不要车钱!)
抑扬结合法
⑴欲扬先抑,就是为了肯定某人或物,先用曲解的方法和嘲讽的态度尽力贬低和否定他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为扬而抑,先抑后扬。抑的目的在于扬,抑下是为了扬得更高。????
示例1:
?
?
?
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抑
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扬
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抑
偷得蟠桃献母亲?拍手叫好——扬
——欲扬先抑、伏伏起起、吊足胃口
⑵欲抑先扬,又叫抬高跌重法。运用这种手法,就是要抬得高,跌得重。“抬”与“跌”,“抬”是手段,“跌”是目的。
示例2:?县长的笔记本
县长六亲不认(好县长)——扬
县长任人唯亲(坏县长)——抑
——欲抑先扬、起起伏伏、曲径通幽?
四、写作波澜之文?
1.动动手,练一练——
请至少使用所学四种方法中的一种,将下面的文字续写完整,字数可增减,情节可自行设计。
要求:叙事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写出事件的波澜。
材料: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2、训练和展示。
3.师生评价。
4.课堂小结:当然,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同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腾挪跌宕,波澜起伏,可以激发阅读兴味,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
五、构思波澜事件?
写作训练: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
使我__(难忘、气愤、惊异)的一件事
出人意料的一件事
疙瘩是怎样解开的
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