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4.3.2 大气压强 4.3.3 气体压强的测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4.3.2 大气压强 4.3.3 气体压强的测量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0-28 11:5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压是由大量气体粒子不断撞击容器壁而产生的。
2.知道气压是可以改变的:气体粒子越多,气压越大;气体粒子运动越快,气压就越大。
3.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是很大的。
4.认识气体压强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观察与描述跟气压有关的现象,学习用粒子模型解释气压及其变化,通过对粒子模型的具体图形的分析和处理来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跟气压有关的各种情境,感受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特性的意义。
【教学重点】
气压及其气压改变的成因分析、大气压强及其现象分析
【教学难点】
用粒子模型解释气压及其变化
【教学准备】
可乐瓶、塑料吸盘、夹子、马德堡半球、无液气压计、气球、橡皮管、打气抽气筒、带导管的锥形瓶、电子天平、黄豆、钟罩。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1.流程图
2.内容与设计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复习 请用“粒子模型”描述气体物质的结构?
并画出气体物质的粒子模型图。 回忆、思考并画相应图和回答老师提问。
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引入气压 出示一加上盖子的空可乐瓶:由于瓶内的气体粒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所以气体粒子就会不断地撞向容器壁,这样气体对容器壁产生了“压强”,称为“气压” 想象并进一步画图。
能够想象粒子撞击容器壁的情景。
探究引起气压改变的因素 教师演示“模拟气压的产生”的实验。 1.阅读课本。
2.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归纳分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精神。
举例分析气压改变的原因 1.给足球打气。
2.瘪的乒乓球浸入沸水中恢复原状。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完成“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引入大气压强 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大气。由于气体粒子不停地撞击地球的表面,从而产生一定的压强,这就是大气压强。 想象 想象构图
大气压强的存在 演示实验(1):抽气机抽出塑料瓶内的空气
演示实验(2):抽去钟罩内一部分气体后,气球变大了。 观察与分析
激发兴趣
培养分析能力
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演示实验(3)马德堡半球实验,并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的课件。同时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马德堡半球如此不易拉开呢?从“粒子模型”角度进一步分析原因。 观看课件
观察并思考原因。
培养他们从小热爱科学。
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气体压强的测量 1.利用活动投影介绍无液气压计的工作原理。
2.利用投影讲解无液气压计的读数方法。 观察无液气压计的内部结构。
进行读数 学会使用无液气压计
小结 做本节内容简短总结。 回顾本节知识
3.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气体的压强、大气压强和气体压强的测量;在前一节初步建立的粒子理论的基础上,学会用粒子模型解释气压及其变化,因“粒子模型”是微观模型,学生通常觉得比较抽象,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设想将通过简单的实验,并配有画图的形式一一加以突破。
气体的压强:在模拟气压产生的实验基础上,探究出引起气压发生改变的因素;并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气压改变的原因。
大气压强:用“粒子模型”的理论,对具体的“粒子模型”图进行分析和处理,达到实验现象和归因分析的一致性,始终从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大气压的存在。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丰富,整个教学过程要注意简明和层次,始终以实验活动为主线,组织学生思维分析,揭示事物本质的这一过程。
如果有时间,师生共同完成训练与评价中的习题,讨论与大气压有关的生活现象,感悟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作业布置】
1.演示实验:瓶吞鸡蛋,并解释现象。
2.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器材两个吸盘式挂衣钩。
学生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步骤:(1)将两个挂衣钩内部擦净。
(2)将两个挂衣钩相向对正,挤出内部空气。
(3)双手捏住挂衣钩向外用力啦。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大气压的威力,并分析原因。
3.用吸管吸取软料盒的饮料时,软料盒却变形了,为什么?
4.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跟气压有关的现象?请同学们举例分析。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