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4.4.1 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4.4.1 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10-28 11:0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体的浮与沉
一、 教材、学情和教学任务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一节课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影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因素——物质种类;二、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因此主要教学任务是:学生通过探究与物体的浮沉有关因素的活动以及思考分析实验的结果,知道物体的浮沉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同时通过计算物质“质量/体积”以及阅读的活动,学习“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相应的生活经验,能正确预判不同物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为学生形成合理假设做好了铺垫;此外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也较浓,有利于本节课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将有更深的理解,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知道物体的质量、体积概念,要了解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沉浮现象。通过活动,学生猜测与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有关的因素。通过推理、教师引导和学生实验,排除错误的假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不取决于物体的质量或是体积,而是取决于密度。通过归纳小结,学生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由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通过推理、实验得到证据证实假设是否能够成立的过程而进行的。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进而找出与物体浮沉有关的因素。通过采用“问题导入→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结论→获取知识”的探究模式,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假设、进行实验、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明白物体的浮沉与物质种类有关。
2、通过师生共同汇总、分析全班同学计算的数据,知道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3、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分析实验结果记录表格的活动,初步学会利用设计合理的实验收集证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假设的科学方法。
4、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的作用与快乐。
三、重点难点
重点:找出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知道物体的浮沉与密度有关。
初步形成通过反例可以推翻假设和有些假设可以通过实验对其进行验证的意识。
难点:通过假设、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讨论,找出物体浮沉的有关因素。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多媒体设备、水槽(水)、八个物品(相关数据见下表)
五、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 通过实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二、 提出假设,并利用合理的判断和推理推翻错误假设
三、 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探究找寻支持假设的证据
四、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五、 计算质量/体积,介绍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六、 知识应用和小结
六、教学基本思路:
本设计要突破的重点是:一是找到物体浮沉的规律;二是初步形成证据支持假设的意识。方法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结合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分析。先由学生来猜测物体的哪些因素与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有关;然后通过推理、寻找反例的方法排除质量、体积等因素;再通过实验来验证物体的沉浮取决于物质的种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用反例推翻错误假设的科学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通过探究活动,找出物体浮沉现象与物质种类的关系。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与假设不符的反例,完成学生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判断,得到结论。
本设计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必要的指导与学生的思考分析、实验活动相集合,使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本质,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七、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的活动 教师的活动 意图说明
一、引入 预测并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描述。 教师出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请学生思考将它们放入水中后的现象。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揭示课题。
二、猜测决定物体浮沉的因素
思考后提出各种假设。 提出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可能跟物体的什么因素有关?
将学生的猜测结果进行记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沉浮现象有些似懂非懂的理解。通过这个活动促使学生思考、并引出后续的活动,同时体验观察和做出假设这两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要素。
三、排除一些假设(根据学生提出假设的实际情况来定) 预测物体浮沉情况
和教师一起分析,利用反例、逻辑推理等方法,排除一些假设。 在提出的假设中,将其中一些假设,和学生一起通过反例、逻辑分析和推理的方法排除。 学生意识到逻辑推理分析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体会到如果提出的假设可以通过反例推翻,那么假设就是不成立的。
四、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利用提供的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交流实验记录的结果,从实验结果中找寻证据来验证自己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并通过交流进一步修正或完善实验结论。

归纳出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将学生的实验结果呈现出来。
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实验记录的结果,找出验证自己假设是否成立的证据

归纳出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让学生体会“问题导入→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结论→获取知识”的探究模式。
同时使学生初步感受科学的实验分析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通过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五、认识密度 计算各个物体的“质
量/体积”,并认识到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是不同的。

阅读课本、找出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同种物质与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的关系。
总结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通过计算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质量/体积”可以用来代表不同物质的特性,从本质上认识密度。
让学生感受阅读获得知识的快乐,体会阅读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
六、小结与应用
和教师一起总结通过物体浮沉现象的两个重要发现。


思考潜水艇为什么可以在水中自由沉浮 小结物体浮沉现象的两个重要发现。

介绍密度知识在生活和军事中的重要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潜水艇沉浮的“奥秘”。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进行回顾。
让学生体会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对“密度”进行继续探究的兴趣。



八、 作业设计
1、 课堂作业设计
通过实验、记录现象归纳(1):物体在水中浮还是沉,是由它的_________决定的。
计算不同物质质量/体积的值,归纳(2):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体积是_________的,不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体积是_________的。
阅读教材,寻找密度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后作业设计
查找资料,解释“潜水艇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