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4张ppt)+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4张ppt)+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8 22:21:48

文档简介

1.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此材料出自(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天朝田亩制度》
C.
《中华民国约法》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2.
下列事件及其影响,搭配不相符的是(

A.
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D.
挺进大别山——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百团大战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威震敌胆。下列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渡江战役
②南昌起义
③平津战役
④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⑤百团大战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⑤④③①
C.
②⑤③①④
D.
⑤②④③①
5.
“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A.
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
解放战争的进程
C.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
解放战争的影响
6.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淮海战役
7.
采用和平方式解放的大城市是(

A.
天津
B.
沈阳
C.
北平
D.
徐州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
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毛泽东
材料三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
500只
4.8亿千克
20.6万副
材料四
广大农民以“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为口号,普遍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华北解放区有近百万农民参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吉林蛟河一位杨老太太先后将她5个儿子中的4个送上前线。山东从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就有580余万农民支援前线,冀中区有480余万农民支援前线。在淮海战役中,山东莒南农民在雨雪交加中,每天在15公里的运输线上来回5次,为第一线部队供应粮食。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对敌斗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陪都”是指哪座城市?这一材料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蒋介石为何电邀毛泽东到“陪都”?
(2)与淮海战役同属三大战略决战的战役还有哪些?这些战役取得哪些战果?
(3)阅读上述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共产党会赢得解放战争的原因。(共24张PPT)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1.知道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时间、文献、内容、意义?
2.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3.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4.探讨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学习目标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思考中国土地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农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20-30%
90%
占有土地比例
农村人口比例
10%
70-80%
地主
农民
土地占有情况不均衡
农民生活条件恶劣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抗战胜利后,
中共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贫雇农代表分土地给农民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历时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解放区农民从亲人参军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1947年夏








430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280
万人
365
万人
130
万人
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南京
武汉
作用: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进入进攻。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蒋介石两个拳头一伸,
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要对准胸膛插上一刀,插入他们的心脏”
-----毛泽东
为什么要选定中原大别山地区?
战略地位重要,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
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控制中原
调动陕北、山东的国民党军队回援
决战的条件:
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时机来到。
后方
装备
兵力
士气
形势
共产党
巩固
大大改善
280万
高昂
主动
国民党
危机
略占优势
365万
低落
被动
国统区的饥民
反饥饿游行示威
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




(1948.9—1949.1)
战役
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作战方针


结合地图和116-117的内容,完成表格
结合材料,说一说,为什么最先打响的是辽沈战役?
国民党
共产党
东北
约50万
约100万
华北
约60万
约25万
华东
约60万
约36万
中原
约75万
约12万
西北
约30万
约7.5万
①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
②东北敌军已被解放军包围。
辽沈战役
人民军队已控制了东北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国民党军队固守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座孤城,补给主要靠空运。
②三大战役
长春
沈阳
锦州
塔山
黑山
营口
辽宁
吉林








辽沈战役(1948.9.12--1948.11.2)
作用:解放东北全境
指挥员:林彪罗荣桓
关门打狗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河南


淮海战役(1948.11.7
--
1949.1.10)
作用: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指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猛虎掏心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船只
8500只
筹粮
9.6亿斤
挑子
20.6万副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1948.11.29
--1949.1.31)
瓮中捉鳖
傅作义
平津战役中,中共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北平?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时间
解放区域
歼敌人数
主要战役地点
敌军起义地区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
长江以北的中原和华东地区
47万+
52万+
55万+
锦州
黑山
沈阳
张家口
新保安
天津
碾庄
陈官庄
双堆集
长春
北平(北京)
三大战役慨况表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仅仅三年,人民解放军就打垮了军事力量强大的国民党。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间就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
国民党:
①统治腐败,失去民心
②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③指挥失当,错误过多
共产党:
①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②解放军英勇善战
③人民群众大力支持
课堂小结
结果:人民分得了土地,踊跃参军支持解放战争
辽沈战役1948.9
解放东北全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时间:1947年
土地改革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措施:《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淮海战役1948.11
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
时间:1949年4月
影响:捍卫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结束了国
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平津战役1948.11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1924~1927年
1927~1937年
1937~1945年
1946~1949年
第一次合作
分裂
第二次合作
分裂
成果
成果
危害
危害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内战爆发,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国家内战,给日本进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国共两党更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识图、归纳和制表的能力;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土地改革的文件、图片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通过《三大战役示意图》、国共力量对比表格及影音资料,引导学生掌握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和意义,分析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难点: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渡江战役》一段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4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二)教师引领,探究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生: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
生: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师: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有“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参军。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而国统区则是抓壮丁补充兵员,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等,观看视频《解放区的天》
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师: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师: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生: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生: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师: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生: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师: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多媒体展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师: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师: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④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