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八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八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10-28 23:1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课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背景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内容: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八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吗》

教师准备:详细备课、制作课件、搜集相关知识。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做好预习工作。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级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对于美的认识不能做到全面、多方位、多元化、多角度的分析评价,这是我们今后仍需努力培养的。
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学生对于审美的认识,且本身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极端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应立足于时代和地域建立宏观的多范位的多元化的观念,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较为灵活的安排本节课,注重让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教学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课题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的评价应立足于时代性与地域性,当美术作品的评价出现分歧时应该如何评价。

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标题“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介绍美术作品的产生是艺术家在特定的环境下学习和模仿的结果,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逐渐发展出自己的语言方式,从而获得自己的艺术价值和地位。
第二部分标题“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介绍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受时代性、地域性与艺术创新三方面的制约。
第三部分标题“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的分歧”,介绍同一件美术作品,由于批评判断的角度、方法甚至认的角度不同,最终得到的结论也是各异的。但对于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判断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对美术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不断地学习是提高我们判断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的唯一的前提。

教学资料(见附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一)理解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对美术作品评价的作用。
(二)掌握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三)如何看待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评判的分歧。

过程与方法
(一)讲授法使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应建立在时代与地域之上。
(二)欣赏与讨论法理解《父亲》及其作者罗中立对于时代的影响。

情感与价值
(一)通过美术作品了解时代与地域性文化对于美术作品的影响。
(二)通过《父亲》作品的欣赏激发同学们,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关注,热爱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重难点

重点
如何去评判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当对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出现分歧是学生如何去评判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措施:通过对比法比较,确定年代与地域)

难点
对于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出现分歧时的判断。
(赏析法,使同学了解时代的主题和地域的特点,在立足于时代与地域特点对作品进行意义与价值的判断)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二
多媒体设备;三
网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对上学期学习的前七课内容进行回顾,并揭示前七课学习的知识最终是要对美术作品进行意义与价值的判断(板书本节课课题: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讲授新课
(一)多媒体播放《父亲》作者罗中立的采访短片。(1百度视频搜索:关键词:罗中立
父亲.2在播放前老师介绍《父亲》的创作年代和历史背景)
http://v.163.com/video/2010/7/6/O/V6B1OS86O.html
(二)小组讨论
1
《父亲》的意义与价值?
(以人道主义的情感诉说着对中国农民的关爱与对乡土的眷恋,它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使观众直接看到自己身边的现实并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伤感或人道主义的情感。)
2
小组展示
每个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3
小组评价
选择一到二名同学进行点评,打分
4教师总结
(从时代性与地域性去谈,让学生明白时代性与地域性在美术评价上的重要性,)
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具有意义与价值,只不过这种意义与价值有大有小,多寡、重要和不重要之分,对于一般观众而言,符合我们对题材和图示的期待,影响面广,为大多说人所认同的,其意义与价值就大,否则就不大。
由此可见,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而美术作品的创新有时我们判断的另一面。
对于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就受到了时代性、地域性和艺术创新三个方面的制约。同时也就有了各种判断的角度,由此产生的分歧,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点?
(三)学生阅读课文(要求:总结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出现分歧的判断方法及其各自的特点。)
1
品评式或品鉴式批评。(主要产生于中国,其特点就是不局限与单一方面,而是从作品总体的气韵或神韵来判断作品的优劣。五代以后把作品分为:神品、妙品、能品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宋以后有加逸品,意思是“能品”是可以把物象准确的画出来,“妙品”可以达到精彩的程度,“神品”则以出神入化,而“逸品”却已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2形式主义批评(即美术作品的表现语言是线条还是块面,是平面还是空间的,是黑白还是彩色的等,以及运用的如何、有没有创造星等)
3历史批评(即认为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历史发展的各个侧面有密切联系的,它的意义及产生于这些联系之中。)
4社会学批评(这种人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美术作品都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因此,美术作品的意义记载于是否真实的反映了社会存在,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5
心理学批评(侧重美术家个人的气质、个性、情感和心理的角度对作品做出评价,期中还包含了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
下意识和潜意思的活动等。
(三)学生总结五种批评(并在黑板展示)
(四)学生代表点评,展示点评结果。
(五)教师提问:以上两件公认的具有历史地位的中外美术作品为例,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不同意义与价值。
(六)学生分组讨论,并出示讨论结果(黑板展示)。
(七)学生代表点评。
(八)教师小结,评分。

美术作品鉴赏(在百度图片与视频相互结合搜索每幅绘画作品,力求做到借百家之言了解美术作品的背景,更加深刻的理解美术作品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
1晓雪山行图(中国画)马远(宋)
http://scb.zzlixin.cn/n10443c246.aspx
2
渔笛清幽(中国画) 夏圭(宋)
3父亲(油画,240厘米×160厘米,1980年,中国美术馆藏) 罗中立
4
最后的晚餐(油画,365厘米×568厘米,1592—1594年,威尼斯圣乔尔乔·马乔列小教堂藏) 丁托列托(意大利)
最后的晚餐(壁画,484厘米×880厘米,1495—1497年,米兰圣玛利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藏) 达·芬奇(意大利)
5
大卫(青铜雕塑,高126厘米,1443—1444年,佛罗伦萨国立美术馆藏) 多纳太罗(意大利)
大卫(雕塑,高250厘米,1501—1504年,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藏)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大卫(雕塑,1623—1624年) 贝尼尼(意大利)
6
艰苦岁月(雕塑,高100厘米,1957年,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潘鹤
7吹笛少年(油画,161厘米×97厘米,1866年,巴黎印象派美术馆藏) 马奈(法国)
8吹笛女(雕塑,1904年) 布岱尔(法国)
9洛神赋图卷(绢本设色,27.1厘米×57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顾恺之(东晋)
10梦(油画,204.5厘米×298.5厘米,19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卢梭(法国)
11
一条街道的忧郁和神秘(油画,87厘米×71厘米,191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新坎南私人收藏) 基里柯(意大利)
12巴黎街景(油画,105.1厘米×152.1厘米,1972年) 埃斯蒂斯(美国)

教师总结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充。。

课时作业
学习了本本节课内容,我们能否对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判断?

板书设计
第八课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时代性与地域性
艺术创新}意义与价值
美术批评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理论知识我多数采用讲授法,并能够根据相应的作品举例分析,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关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这些意图在当时的环境下具有怎样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先分析、讨论。尝试学生共同自主探究。另外更以相应的多媒体展示资料,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现有条件下让学生更好的欣赏。
附一:教学资料(网络查询,此处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