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
3.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人文主题
学习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品质,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按要求完成本课预习卡的内容。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3.圈画出生字词,并且多读几遍。
课时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伍、师、战”5个字。
2.朗读课文,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事迹。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引发思考,进入新课学习
1.谈话导入: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谁来猜猜它是什么?
揭示谜底,出示扁担图,板书:扁担。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扁、担”这两个字?
预设1:看扁担图片,就记住了“扁担”这两个字。
预设2:“担”是提手旁,猜测是和手的动作有关,“担”的右边是元旦的“旦”,猜这个字读音读dàn。
指导:“担”本身读第四声,在读词语“扁担”时,“担”要读轻声。学生齐读词语“扁担”。
设计意图:
学贵有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
2.指导书写“扁”和“担”。
(1)范写“扁”,提示书写要点:“扁”的笔顺是点、横折、横、撇、竖、横折钩、横、竖、竖。书写时户字头要写得略小,长撇向左下伸展,给下面的部件留空间。
(2)学生观察、练写,展评。
(3)范写“担”,提示书写要点:左窄右宽,“扌”瘦长,“旦”字“日”宽扁,横稍长。
(4)学生观察、练写,展评。
3.引导学生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点拨:朱德爷爷是老一辈革命家,他当过红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深受人民的爱戴。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朗读,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指导。
(1)指导读好多音字:难(nán)走。引导学生回忆在《大禹治水》一课,“难”字组词“灾难”;学生试着给难(nán)字组词。
(2)指导读好翘舌音“穿、争、常”,平舌音“藏”。
(3)指导读好长句子,学会恰当的停顿。
①出示第1自然段,学生练习读。
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要认的字,和同桌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预设:
敌、志: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字。
伍:用减一减的方法,去掉单人旁,也念五;用形声字的方法识记。
泽:注意读音为平舌音。
②出示句子: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学生练习读。
请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句话的生字。
预设:指导学生用形声字记字法识记“仗”,记住音和形。
请学生读读这句话,看谁读得通顺。
教师教给学生读长句子的儿歌:
读好长句并不难,我来教你小妙招。
词语之间要停顿,遇到标点停一停,
语调语速有规律,把握节奏有感情。
③学生画出课文中的长句子,同桌练习读,全班展示读。
设计意图:
运用多种方式充分练读,在读书中学习方法,结合学习方法自主解决疑问。
3.同桌检查:同桌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互相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互相评价。
4.全班交流:课文讲了朱德同志的一件什么事?
预设: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远的地方挑粮食的故事。
三、学习第1、2自然段,理解为什么要挑粮
1.提出要求: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想一想,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什么要挑粮?
2.读后小结: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3.指名汇报,互相补充。
教师简要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课文。
4.引导学生理解挑粮的困难:当时战士们去山下挑粮困难吗?画出写挑粮困难的句子。
理解句子: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1)师生合作读,找出重点词:先听老师读句子(把重点词强调出来),记住老师是怎么读的;再模仿老师读,看谁读得和老师一模一样;然后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用横线画出来。(五六十里、难走、每次、争着)
设计意图:
借助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中指导,在朗读中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层层推进中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①引导思考:五六十里山路有多远呢?五六十里的路程,如果从早上六点钟出发,不停地走,要走到中午十二点才能走完,如果走山路的话,时间就更长了。
②学生练习朗读。指名再读句子,注意读好画线的词语。
(3)结合画面,想象“挑粮路”之难。
①课件出示“山高路陡”的井冈山山路的图片,展示山高路陡、地势险要的情况,引导思考:走这样的山路,还挑着粮食,所以文中说——“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②指名朗读句子。
③引导学生结合画面记住生字“陡”。
(4)指导:这样难的挑粮路,红军害怕吗?读出第二句。
(5)学生结合刚才画的词语,再读这两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5.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提示:读出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精神。
四、自主观察,练习书写
1.出示“伍、师、战”三个字,引导学生先观察字的结构,再说说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汇报,同学间互相补充。
2.范写“战”,提示书写要点:“战”的左边要写紧凑,右边要写舒展,“戈”的斜钩从竖中线起笔,末笔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描红一个,展评后再写两个。
4.学生自主练写“伍”和“师”,提示书写要点: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占位。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本课预习卡,同桌互相听写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目标
1.会写“军、志、士”3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懂得为什么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开始新课学习
1.引导回顾课文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红军为什么要挑粮吗?试着说一说。
2.启发思考: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什么要挑粮,可是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呢?这节课我们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细读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挑粮的故事
1.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分小组合作学习:先自己学,再把找到的句子和同学说说。
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走进课文,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同时学会借助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2.学习画出的句子,理解故事。
(1)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①引导学生画出连续的三个动词,说说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②连词成句训练。完成课后练习二,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连,并用这六个词连起来说一句话。
③图文结合理解:看着朱德和战士们一起爬山挑粮的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1:朱德不怕辛苦和大家一起挑粮,一起爬山。
预设2:看他们的穿戴能想到他们的条件很艰苦,朱德和战士们都特别能吃苦。
④角色体验理解:想象一下朱德和战士们一道要走五六十里的山路去挑粮,不仅山高路陡,山下不远处还有敌人。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句子,教师引读: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①引导学生抓住词语谈自己的理解。(白天、晚上、整夜整夜)
②选择角色说话训练:
如果你是战士,你想对朱德说——
如果你是朱德,你想对战士说——
你想对朱德和战士说——
(3)出示句子,教师引读: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①引导叙述:抓住词语谈自己的理解。(不料、“朱德的扁担”)
②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学生交流。
3.学生带着敬佩之情再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4.结合提示和学生在课文中画的重点词句,让学生练习讲讲这个故事。
提示1: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序来讲故事。
为什么要挑粮?挑粮的过程中又有怎样的故事?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提示2:可以根据每段的重点词,练习讲述。
第1自然段:会师、红军、敌人 第2自然段:挑粮、争
第3自然段:白天、晚上 第4自然段:敬爱、不藏
三、练写“志、士、军”
1.出示“志”和“士”,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发现。
2.师生交流书写要点:“士”首笔长横写在横中线上,末笔横较短;“志”上部是“士”,下面的卧钩一定要“卧倒”。
3.学生描红,展评,再练写。
4.示范书写“军”,教师提示书写要点:“冖”宽扁覆盖“车”,末笔写在竖中线上。
5.学生描红,师生评价,再练写两个。
四、拓展延伸
1.引导交流: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搜集朱德同志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进行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2.拓展:请同学们收集一些革命故事,选一个让你最感动的,下节课举行故事会。
设计意图: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倡在生活中学语文、活用语文。此环节的设计,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融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本课随堂练。
2.收集有关朱德或其他革命先辈的故事、名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随着出示的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会更好。
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从而体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敬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所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今后,必须在教学过程的优化上多下功夫,期盼能真正做到教师轻轻松松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