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慈母情深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慈母情深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0-28 22:09: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教材围绕这个主题安排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慈母情深》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亲情小说《母亲》,表现了深沉的母爱,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无比的热爱。《父爱之舟》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纪实性散文,赞美了威仪而厚重的父爱,表现了“我”和父亲之间真挚朴实的情感。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表现了父亲严厉的爱和母亲宽容的爱,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字词句
◎认识3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8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39个词语。
◎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阅读
◎默读课文,能通过文章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
◎理解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了解巴迪父母对同一首诗的不同评价的原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两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口头表达
◎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书面表达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给父母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您觉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哪些方法体会?
想象当时的场景,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注意句子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补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角色体验,把自己当成主人公进行换位思考
2.怎样在习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您认为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1)要求学生跟父母说话时要尊重父母,有礼貌。
(2)提醒学生提出自己的诉求时,语气要委婉,最好用商量的语气。
(3)提醒学生提建议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理由要说清楚。
(4)引导学生回忆和父母相处的事情时,可以关注当时的场景,捕捉最能触动人心的地方,把事情写清楚、具体,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
内容
慈母情深
父爱之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口语交际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课时
2
1
1
1
2
2
9
18 慈母情深
语文要素
阅读:
1.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习作:
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人文主题
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课前准备
《课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运用词典理解“怂恿、压抑、颓败、龟裂”等词语。
2.查找作者及其母亲的相关资料。
3.根据课后练习,默读课文,尝试自己解答,完成《课文》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认识“魂、抑”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龟”,会写“辞、抑”等15个生字,会写“连续、广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了解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古诗《游子吟》,配上音乐,全班朗读背诵。(出示课件)
师:此时此景,让我们感受到了慈母那浓浓的情,暖暖的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题——《慈母情深》。(板书课题)
二、全班交流生字词
1.让学生说一说最想提醒大家读准字音的生字新词,全班讨论识字方法和注意事项。
预设:
(1)“颓”的韵母是“u”,“惫”的韵母是“ei”,读的时候要注意区分。“龟”是多音字,在“龟裂”一词中读“jūn”,这个词是“皮肤因干燥而开裂”的意思。当“龟”表示“乌龟”的意思时,读“guī”。
(2)可以结合形近字来识读、记忆生字。例如“魄”容易和“魂”混淆,可以通过对比区分来记忆;“褐”可以和“渴、喝”等字对比,通过分别组词来记忆。也可以借助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惫、褐、纫”等字。
2.组织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字,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易错字的书写。
(1)写“脊”字时要注意笔顺,上面部分要先写两边,再写中间。写“颓”字时,左下“几”的“横折弯钩”要变成“横折提”,以避让右边的部分。
(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构字部件。如:“抑”右面是“”,不要写成“卯”;“酸”字左面是“酉”,不要写成“西”。
三、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课文讲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事。
3.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课文段落多、内容长,如果要给课文划分层次,你觉得可以分成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自然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缘由。讲“我”为什么要钱,在什么情况下要钱。
第二部分(第6~34自然段):写向母亲要钱的经过。在小工厂里,“我”看到了母亲辛苦工作的样子,但是当“我”说起要买书,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
第三部分(第35~38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我”拿到钱却没有买书,而是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但母亲又给“我”凑足钱买了书。
4.追问:为什么会这样给课文划分层次?你的根据是什么?
预设:是根据起因、经过、结果来划分的。
5.再次引导学生概括文意:划分层次之后,你现在会怎么概括课文的内容?能不能说得更充分?
预设: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房向她要钱。辛苦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我”买到了书。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给课文划分层次,进而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第1~5自然段
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较长,本课时时长有限,先带学生感知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强调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家庭情况的艰难,更好地体会慈母情深。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买书的经验,说—说:为什么作者买一本一块五的书,要钱时会那么犹豫、不忍心?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如果学生无法完成查时代背景的任务,老师可以适当给出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后谈体会。可出示梁晓声作品《母亲》片段。(出示课件)
六十年代初期,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当年,父亲远在外地,三年才回来一次。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母亲加班,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个月都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二十七元的工资。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要买本一元五角钱的书就是最大的奢侈了。即使是这样,每次我要钱买书,母亲都很大方,从不让我难堪!至今我都珍藏着我的第一本课外书《青年近卫军》。
预设:
(1)我从“从来没有”“一次给过”“一次要过”这些地方看出,这一元多钱对“我”家来说是一笔“巨款”。通过预习,我了解到一元多钱在当时是家人几天的生活费。而“我”是个懂事的孩子,从没有问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2)我从“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一句中发现,“我”家竟然把收音机都卖了换食物,而且还是个“破”收音机,可见“我”家当时很穷,连吃饱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根本没有买书的闲钱。
(3)我从“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看出母亲为了支撑起这个家辛苦地工作着。第29自然段中还写到母亲从衣兜里掏出的是“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也可以看出母亲挣钱、攒钱的不易。
(4)通过“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能看出“我”非常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所以“我”鼓起勇气向母亲要钱买书。
2.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经验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连续、广播”等18个词语。
2.订正《课文》本课预习卡。
课时目标
1.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梳理“场景”
1.提问: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最触动你的场景、细节有哪些?
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场景: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母亲塞钱给“我”。教师相机板书。
二、品读“初到厂房”
设计意图:
此环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个场景,还原故事情景。这里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故事片段,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真切感受母亲所处环境的艰辛和做出的动作或者说出的话中所包含的伟大的母爱。
1.引导学生思考:默读第6~9自然段,想想:“我”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读了这几段,你又有怎样的体会?
2.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提示:可以从厂房的狭小、嘈杂、闷热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工厂环境的恶劣。提示学生可以想象画面,或是结合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想象厂房的环境。例如,可以把“不足二百平米”的空间换成学生熟悉的礼堂、篮球场来想象,或是播放音频材料,让学生真切地体会缝纫机的声音到底有多大,等等。
3.全班汇报交流。小组选取代表,谈一谈阅读感受,以及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种感受的。
4.教师总结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场景、抓关键词语等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流露出的“慈母情深”。
三、小组合作,体会其他场景和细节
1.布置学习任务:小组选择一个场景学习,想一想:“我”看到、听到了什么?心情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小组选择场景后,教师要注意是否每个场景都有至少一个小组选择,避免出现遗漏。
2.引导学生迁移上一环节中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寻找母亲”的场景
汇报交流时,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体会“我”的心情。
①为什么要重复连写两声“妈”?想象“我”喊母亲的时候,语气会是什么样的?
②结合第16~19自然段,说说:“我”看到工作中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反复出现“我的母亲”,你能感受到“我”怎样的心情?
预设:
①“我”重复两声“妈——”的呼唤,语气中应该是带有疑惑的。因为在那么拥挤、嘈杂的环境里,人人还戴着口罩,“我”很难一下子找到哪个是自己的母亲,所以一开始喊“妈”的时候没有那么确定。
②“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几个分开的动作描写,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母亲长时间俯身工作,身体已经麻木僵硬的状态。“我”当时的心情是震惊的、心疼的。
(2)“向母亲要钱”的场景
①让讨论这一场景的小组选出代表,分角色朗读“我”与母亲的对话。
②追问:母子之间一问一答特别简短,读完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
预设:母亲的问话干脆利落,能看出母亲工作时十分紧张忙碌的状态。“我”的回答中有省略号,表示说话是吞吞吐吐的。
对辛苦工作的母亲的心疼让“我”不忍心要钱,但想买书的冲动又使“我”说出了口,看得出“我”内心对“要钱”这件事是有迟疑和懊悔的。
③让学生谈谈对母亲掏钱、数钱的样子的体会。
预设:“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说明母亲兜里装的都是零钱,是一点一点攒下来的。联系“龟裂”这个词的意思,能想象母亲的工作有多艰辛,攒下这一卷毛票有多不容易。这时“我”的心情是愧疚的。
(3)母亲塞钱给“我”的场景
①让讨论这一场景的小组分角色表演“我”、母亲和女工,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追问:“我”看到母亲把钱塞给“我”后,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看到这一幕时,内心会有怎样的触动?反复出现四个“立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四个“立刻”,表示母亲丝毫不停地投入了工作,体现出一种紧张感,和前面毫不犹豫地给“我”买书的钱相比,更能显出母亲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作者这样写,能看出他对母亲是格外心疼的。
③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思考:是什么令“我”鼻子一酸?
预设:对母亲的愧疚令“我”鼻子一酸。向母亲要钱时,“我”发现瘦弱疲惫的母亲竟在那样辛苦忙碌地工作,挣钱这么不容易,还毫不犹豫地无私地供“我”看书,于是“我”鼻子一酸。对母亲的心疼令“我”鼻子一酸。经过这件事,“我”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要关心母亲,帮助母亲。
4.组织全班带着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结尾部分
1.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给母亲买一听水果罐头?
预设:因为“我”看到母亲这么辛苦地工作,还给我买书的钱,心里既心疼又愧疚,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对母亲的关心和感恩。
2.小组讨论:怎样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意思?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这句话包含两点含义:①家里的钱来之不易,“我”已经因为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受到了责备,不能再乱买其他东西了。②“我”不能再违背母亲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我”买书不再单纯是满足自己对读书的渴望,更是对母亲的感恩和责任。
3.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课文结尾处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对“我”有了更加深刻、丰富的意义。最后的省略号,表示意味深长,难以言尽。
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
1.提问: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吗?
预设:多种原因会让人“鼻子一酸”:感动的、委屈的、痛苦的、难过的、后悔的、幸福的……
2.明确练笔的要求:用一段话写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生活经历,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学生尝试练笔。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试着运用课文中学到的通过场景、细节表达情感的方法或者用反复出现的词语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4.全班交流评价。
六、布置作业
1.修改小练笔,并读给别人听。
2.完成《课文》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扣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梳理场景和细节描写,利用以读促悟的方法,让学生去挖掘、品味文中的语言,指导其抓住文中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慈母情深”,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提的问题学生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而且都很准确。学生的回答很有个性,见解独特。学生感情投入,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虽然课堂上我认为自己的引导启发做得比较到位,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堂课我还有很多的细节处理得太粗糙,还有许多的地方没有深入研讨下去,还有一些情感没能被激发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