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4.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
2、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现象;
4、能解释简单的声现象,会用声速测量距离,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学习难点:应用声速进行简单的测距计算。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认真准备】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发声的物体叫做
。
2.声音的传播靠
;一切
、
和
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声音在
不能传播。
3.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声波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
,再经过其他组织刺激
,把这种信号传递给
,就产生了听觉。
4.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5.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得
,在液体中传播得
,在气体中传播得
。
6.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
回来,形成
。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
让同学们根据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发声现象判断下列问题:
人说话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气流冲击声带_______发出的.;
敲打鼓面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鼓面的
发出的;
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笛管内空气柱的_______产生的;.音叉发出的声音是叉股
发出的;
小提琴、二胡等弦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弦的
而产生的。
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发出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活动二:先实验并思考,然后回答:
1
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吗?
②
玻璃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还呆在原地吗?
③
正播放音乐的录音机,离开一段距离欣赏音乐,能听到吗?
结论:声音可以在
、
和
中传播。
练习:学校里上下课的铃声是靠
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人潜入水中时仍然能听到岸上人的说话声,这说明
也能传声;人耳隔着枕头,仍能听到钟表的滴答声,这说明
同样能传声。
活动三:仔细观察并感受实验,思考后回答问题
1
在玻璃罩内放一个手机,拨打该手机,此时你能听到手机铃声吗?
②用抽气机抽取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铃声有什么变化?
③猜想:如果把钟罩中的空气完全抽出,还能听到声音吗?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播声音。
练习: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这是因为
活动四:阅读课本P79“第二自然段”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①声音传播需要
,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传播的
不同。常温常压下空气中的声速是
;②声音的传播速度还跟
有关,
,一般情况下,
中的声速最大(填固体、液体、气体)
活动五: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1.你在教室内大喊一声,有没有此现象发生?为什么?说明什么?
2.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3.分析讨论打雷下雨时的情景:先打雷还是先闪电?
通过上述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声音遇到障碍物会
,人能分辨原声和回声与
有关。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
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
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
s,回声将与原声
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3)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的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底大喊一声,经过2秒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
【当堂练习,固学检测】
1.发生地震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
影响。
【课后巩固】
1.小强向山谷对面的山峰大喊了一声,4s后听到回声,求小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设当时气温为15摄氏度)
2.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一发声器在海面处向海底发射一束声波6s后收到了回声,求出海洋的深度。
【学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