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怀仁市大地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 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 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 思想复杂. 流派林立 B. 相互学习. 思潮趋一
C. 经济转型. 走向统一 D.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2. 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诠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儒家思想已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3.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4. 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 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 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 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5. “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上述材料说明了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知识即美德 C. 认识你自己 D. 人人生而平等
6. 钱乘旦在《1500年,现代化起步》中说,在近代世界的起点上,人们看到欧洲正在出现巨大的社会变动,看到欧洲已经发生大规模的文化运动,……这些都标志着世界正进入一个大动荡的时期,而动荡的发轫处就在欧洲。 这些运动最早开始于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7.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 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8. 下图是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刚经》,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我国古代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物 B. 说明我国古代雕版印刷术开始使用不晚于唐朝
C. 节省了印刷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 D. 是研究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9. 在西方,火药. 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 开拓世界市场. 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A. 社会环境的影响 B.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 国家分裂. 国力衰弱 D. 经济停滞倒退
10. 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A. 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 B. 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C.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 D. 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11.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12.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A. 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一国范围 B. 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 学科越来越少且分工越来越细 D. 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13. 1839年《澳门新闻纸》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行事“相反”是指
A. 抗击英国侵略者 B. 设立译馆,翻译西学
C. 虎门销烟 D.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4. 陈旭麓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 洋务运动时期 B. 维新变法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15.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下列对这一主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西方的政治制度
B. “中学为体”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根本体制
C. “西学为用”指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政治制度
D. 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6. 叶永烈的《邓小平改变中国》一书的封面上写着:“固步自封,两个凡是,思想解放竟何其艰难;力挽狂澜,实事求是,大智大勇显英雄本色。”导致“思想解放竟何其艰难”的主要原因是
A.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人们的思想还未解放
B. “左”的思想依然顽固
C. 拨乱反正工作还没有开始进行
D. 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坚持阶级斗争的方针
17. 在捍卫民主共和的一系列斗争失败后,孙中山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 新力量。后来他找到的“新力量”是
A. 地主阶级 B. 西方列强 C. 共产党与工农阶级 D. 国民党
18.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性质. 对象. 任务. 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时间和著作是
A. 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
B. 井冈山时期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C.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民主主义论》等
D. 共和国时期的《论十大关系》等
19. “在我国西北核试验基地”,“突然,铁塔那里迸发出强烈的耀眼的闪光,接着升腾起一个巨大的太阳般的火球……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渐渐地,火球与地面冲起的尘柱连成一体,形成了一朵极为壮观的蘑菇云。”试验获得首次圆满成功。这一“试验”是指中国
A. 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 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0. 阅读下面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部分)表,该表说明中国航天事业( )
年份 事件
1956 中国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 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成功
1965 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73 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1号卫星)发射失败
1975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被送入太空
A.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独立发展 B. 因不受国家重视而发展十分缓慢
C. 因火箭技术落后导致卫星无法上天 D.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陷于停顿
21. 有人称他为“当代神农氏”,有人说他“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他是
A. 袁隆平 B. 邓稼先 C. 钱学森 D. 华罗庚
22. “我不会画天使,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是19世纪法国画家库尔贝的名言,他的画风属于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23. 有一幅画把事物从日常的伦理中分离出来,创造了一种恍如梦境的画面:本来喧闹非凡的广场上空无一人,广场的醒目位置横卧着一个石膏人,标志着19世纪新技术的大钟与火车,却与久远的古典建筑物连在一起。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整体性意念关系的生动描绘,表现的是奇怪. 忧伤. 恐惧. 隔绝之感,并暗示画家思念故乡之情。该画的风格应该属于哪一流派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画派 D. 现代主义
24. 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应该属于
A. 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研宄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 全球化史观. 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 服饰史. 灾荒史. 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史学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双百方针”的恢复
D. 导致形成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第Ⅱ卷
二. 非选择题:本卷共3题,共40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部分)
时间 得主 角色 领域
1919年 伍德罗·威尔逊(美国) 时任美国总统. 国际联盟的最初倡导者 国际组织
1920年 莱昂·维克多·奥古斯特·布尔茹瓦(法国) 国际联盟理事会主席,法国议会主席 国际组织
1921年 卡尔·亚尔马·布兰廷(瑞典) 时任瑞典首相 国际组织,和平运动
克里斯蒂安·劳斯·朗格(挪威) 各国议会联盟秘书长(布鲁塞尔) 和平运动
1933年 诺曼·安吉尔(英国) 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成员,作家 军备控制与裁军
1934年 阿瑟·亨德森(英国) 1932年裁军会议大会主席,前外交部长 国际组织,军备控制与裁军
1935年 卡尔·冯·奥西茨基(德国) 和平主义者,记者 人权,军备控制与裁军
——摘编自百度文库
(1) 根据材料,概括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对象的特点。(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933年至1935年诺贝尔和平奖评奖的主要因素。(6分)
27.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精神取得大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假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和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在中国……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既不同于“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学者书斋里的或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向人文主义。
——夏学鉴讲座《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 发展及特征》(2000年)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少党内人士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担心在中国也可能出现苏联和东欧的情况。反对进一步改革开放以及把“姓资姓社”摆在首位的思潮,重新开始占据思想和舆论的主导权。
材料三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 管理方法。 ——邓小平“南方谈话”
(1) 材料一所说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什么?用史实从经济文明的角度,说明“现实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进一步走向人文主义”的。(8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6分)
(3) 材料三体现了邓小平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8.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8分)
在美苏两国的战略地图上,双方都希望统一的德国成为本阵营的排头兵,但是双方在德国的统一程序和方式上均存在巨大分歧。在此情况下,德国无法避免分裂的结局。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先后成立。
1972年两德之间签订《基础条约》,为两德关系正常化铺平道路。
20世纪80年代,两德统一的步伐加快。对此,法国总统密特朗说:“谈论德国统一的人什么也不懂。苏联决不会答应。德国统一意味着华沙条约的结束,这,你怎么能想象呢?”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德国越来越想统治欧洲,我们得经常会晤来抵消德国的力量。必须做到不让德国统治欧洲。”美国总统布什说:“我们不反对德国统一,但我们要谨慎从事。”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无论我们軎欢不喜欢,统一的德国必将留在北约内,这一时机已经成熟。”在此前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科尔游走于各大国之间,多方寻求理解. 支持和妥协。1990年9月,“2+4外长会议”达成《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宣布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主权。
——摘编. 整理自孟钟捷《德国简史》. 知网论文
(1)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个德国出现及统一的原因。(12分)
(2)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四国对待德国统一的两种不同态度及本质。(6分)
高二历史期末参考答案
选择题:
----5:CACDA 6----10: ADBAC 11----15:DDBDD 16----20:BCCCA
-----25:ADDBC
非选择题:
26、(12分)(1)特点:分布在欧美国家;大多拥有政治家或社会活动家身份;领域涉及国际组织、和平运动、军备控制与裁军、人权等。(6分)
(2)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军备战,威胁世界和平;爱好和平人士积极推动军备控制与裁军活动;评委会顺应时势,倡导军备控制与裁军。(6分,答出三点即可)
27、【20分】(1)“现实马克思主义”指的是邓小平理论。史实: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8分)
(2)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国际,苏东剧变(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6分)
(3)思想:吸收、借鉴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影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6分)
28、(18分)【答案】出现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2分)
战后德国由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分区占领(2分)
美苏之间开展“冷战”。(2分)
统一原因:共同的民族心理与文化(2分)
苏联对民主德国的松绑(2分)
《基础条约》的作用
科尔卓有成效的工作。(答满2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符合题意之答案也可赋分,但总分不能超过。)(2分)
态度:美国、英国、法国不希望德国统一(2分)
苏联支持了德国统一。(2分)
本质:根据国家利益制定并改变外交方针。(2分)
历史试题 第2*2-1 23页(共3*2 36页) 历史试题 第2*2 24页(共3*2 36页)
历史试题 第3*2-1 35页(共3*2 36页) 历史试题 第3*2 36页(共3*2 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