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1)
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突破策略:加强实验指导、教师启发点拨,着重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
教学用具
碘锤、一杯热水、一杯冷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主要语言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旧知复习
引导学生画出物态变化示意图问:物质一共有几种形态?问:我们已学的是哪两种物态变化?板书引出课题《升华和凝华》展示本节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预习问:升华是物质从什么状态变成什么状态?(同问凝华)板书二.新课讲授:1、升华概念: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举例:樟脑丸、空气清新剂实验一:碘的升华准备器材:碘锤、热水、冷水引导学生认识碘锤,展示不同小组的碘锤,解释有的碘锤里有大颗粒的固态碘,有的则是小颗粒的固态碘。问:我们应该将碘锤放进冷水中还是热水中?引出升华吸热探究实验,将碘锤先后放进冷水和热水中,观察现象,对比。(注意强调放入冷水热水的顺序)问:将碘锤放入冷水,出现了什么现象?问:将碘锤放入热水,出现了什么现象?问:固态碘变成碘蒸气的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碘出现?实验过程三分钟结束后,展示两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引导学生规范的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这个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强调“直接”的含义。板书举例:冰冻的衣服晾干,樟脑丸消失引导学生做针对性练习,检测正确率。2、凝华概念: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实验二:碘的凝华准备器材:碘锤、冷水将充满了碘蒸气的碘锤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并记录:问:将充满碘蒸气的碘锤放入冷水后,出现了什么现象?问:碘蒸气变回固态碘的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碘出现?实验过程两分钟结束后,展示两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引导学生规范的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升华。这个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板书举例:冰花的形成,灯泡变黑引导学生做针对性练习,检测正确率。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指导学生做针对性练习,解释干冰周围“烟雾”的形成原理。板书(副)三.课堂小结板书四.当堂检测引导学生做中考链接,检测正确率。五.布置作业
在导学案上画出已学的物态变化示意图。预设回答:固态、液态、气态,已经学过汽化和液化。自主预习课本预设回答: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讲出见过的升华的例子。分组实验,4人一组:观看实物投影,认识碘锤预设回答:热水(1)按教师要求的步骤先将碘锤放进冷水里,观察记录。(2)将碘锤放进热水里,观察记录。(3)观察过程中有无液态碘形成。预设记录结果:碘锤在冷水中无明显现象,在热水中有紫色气体生成,过程中没有液态碘出现。认真做补充记录记录结论完成练习分组实验,4人一组:(1)按教师要求的步骤将充满碘蒸气的碘锤放进冷水里,观察记录。(2)观察过程中有无液态碘形成。预设记录结果:充满碘蒸气的碘锤放入冷水后紫红色气体消失,过程中没有液态碘出现。认真做补充记录记录结论完成练习完成练习,记录解题过程补充物态变化示意图完成练习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及对所学的知识能否灵活运用:把物理知识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主:
4.4升华和凝华
升华:固态变成气态,要吸收热量
如:碘→碘蒸气
冰→水蒸气
凝华:气态变成固态,要放出热量
如:碘蒸气→碘
水蒸气→小冰晶
副:
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升华吸热,导致周围空气温度降低
水蒸气→小水珠
“烟雾”的实质是:小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