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扶沟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10月份试题历史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10月份试题历史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0-29 08:1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口市扶沟高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10月份试题
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
时量:90分钟
考试时间2020年10月27日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漫画反映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过程。这一演变
A.扩大了社会统治基础
B.有利于经世人才的选拔
C.不利于尚学风气形成
D.促进了文化的开放包容
2.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其封地是商代重要的东夷属国奄国所在地,这里的民众,既有商朝遗民,也有伯禽所带的周人,还有原来的奄国人。由此可见
A.分封制下的诸侯独立性强
B.王族是分封制的主要对象
C.周初分封有利于民族融合
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3.周公教姬诵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供。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要乱了。”周公要求诸侯纳贡的制度依据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4.周代“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功臣或先代贵族,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下列关于“诸侯”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专制统治权
②诸侯须对周天子定期朝贡
③诸侯要为周天子提供军赋和力役
④诸侯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有学者指出,夏商时期,以华夏为中心的“天下”,逐渐形成了松散的方国联合共同体。到西周推行分封制度后,“天下一家”的观念大大增强。这说明
A.夏商周是部落联盟国家
B.分封制是先秦国家基本制度
C.分封制推动了国家统一
D.政治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前提
6.荀子曾亲历秦国并记载说,秦国百姓质朴,“甚畏有司”,“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奸邪)”,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朝廷“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荀子的记述表明当时的秦国
A.倡导以仁义礼制治天下
B.吸收了道家治国思想
C.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
D.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7.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图1),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十六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图1
A.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文化统一
D.百姓安居
8.秦代设郡,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置县,县视其大小置“令”或“长”。秦朝的郡守、县令
A.相互独立且牵制
B.由皇帝直接任免
C.经地方推荐产生
D.有封地可以世袭
9.元朝时,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递铺。每十里或十五里设一铺,每铺设置铺丁五人。铺丁一昼夜行四百里,加急则为五百里,徒步奔驰,辗转传递军政机要文书。急递铺的设立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不利于地方的自主发展
C.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D.保证了政务信息的畅通
10.如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A.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B.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C.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D.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11.如表反映的是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导致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2%
5%
44%
A.中央机构的调整
B.选官制度的变革
C.监察制度的完善
D.儒家思想的发展
12.和珅是清朝少有的“真宰相”,其权力名副其实;他既是内阁首席大学士,位列文官之首,有“宰相”之名;又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代依旧存在宰相制度
B.军机大臣品级高于内阁大学士
C.清朝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D.军机处掌握实权成为权力中枢
13.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反映了明朝
A.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事务
B.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职权细化提高了地方自主权
D.通过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14.清朝雍正年间,始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这表明军机处
A.参与国家的机要事务
B.机构十分简单
C.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直接统领六部
15.军机处设立之初,既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专职的官员,成员也无定额,皆由雍正帝特旨选任。其根本目的是
A.加强皇权
B.便于保密
C.节约财政
D.精简机构
16.伯里克利曾连续32年当选十将军,其中14年连续担任首席将军,执掌国家军政大权,他善于通过诱导式的演讲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建议。在他的领导下,雅典臻于极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雅典政治
A.民主运行机制失灵
B.沦为政治家争权夺利的工具
C.本质上是个人专制
D.公民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
17.雅典公民大会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决策和管理权,选举政府官员、决定战和、制定和修改法律、决定财政开支,包揽了一切政事。这主要体现了
A.主权在民原则
B.轮番而治原则
C.法律至上原则
D.权力制衡原则
18.梭伦用取消债务的方式解救贫困者,甚至使雅典政府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即允许穷人(妇女、在当地的外邦人、奴隶除外)在公民大会上行使一定的否决权。这些举措
A.为贫民提供了参政机会
B.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
C.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D.彻底消除了社会危机
19.雅典国家机构权力虽有分工,但权力的划分比较策统而且权力互相交错。立法司法行政不是平行关系,而是行政、司法在立法机关监督下的分权。行政、司法都要对立法机关负责。由此可见,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轮番而治
B.权力制约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20.如图是雅典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工具,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
A.间接民主
B.直接民主
C.人人平等
D.机会至上
21.对如图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促使平民保民官出现
B.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转型
C.有利于成文法的产生
D.助推了罗马法不断完善
22.古罗马的法律规定:“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形式
B.追求公正
C.程序繁琐
D.灵活实用
23.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A.重视证据
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
D.注重程序
24.有学者说,古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应该根据法律而生活”,皇帝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执政行事都需在法律框架的范围内,无法超越。这反映出古代罗马法
A.充分发扬了民主
B.影响了后世立法
C.蕴含近代法治观
D.取消了贵族特权
25.罗马最高裁判官在审理案件中,根据“公平”“正义”并结合社会实际颁布的“告示”,被授予特权的法学家对法律疑难问题做出的解答等均是罗马法的重要形式。这种立法形式
A.推动了罗马帝国的形成
B.不利于罗马法体系的建立
C.体现了罗马法的随意性
D.利于增强罗马法的适应性
二、材料阅读(50分)
26.(12分)国家结构的调整事关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记载,周成王封建鲁国,很重要的目的即在于使其“保彼东方,为周室辅“。齐国受封时,召康公也一再对太公讲:“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西周封建韩国时,周王也一再告诫韩侯“无废朕命……榦不庭方,以佐戒辟(意为整治不朝诸方国,以显示辅佐君王才能)。
——摘编自周书灿《西周王朝国家结构探论》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三
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是:属于国家主权和国家整体权益范围的事务全部由中央直接全权管理和负责,特别行政区必须无条件服从;属于特别行政区管辖的地方性事务,由特别行政区自己管理,除《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应由中央监督的以外,中央不加干涉。
——颜俊儒《当代中国国家结构的特色及其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封建”的含义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特别行政区制度下国家结构的特点,并举两例成功实践的例子。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有另一要项,即赵翼在《廿二史记》借“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所申述的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
——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
材料二
在西周的存续期间,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采取了有效的统治政策。如对西部管理贯穿西周统治始终,早在周文王的时候,通过“伐犬戎”“克密”“伐崇”基本扫除了西部的不稳定因素,并通过分封将这些地区纳入西周的统一之下。汉初在政治体制上部分地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面对当时形势,又不得不重拾分封制。回顾汉初半个世纪的历史,即从公元前202年汉朝初立到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汉王朝一直为分封制所困扰,正如当代文学家吕思勉说:“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
——摘编自尚绪芝《西周、汉初分封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分封制与汉初的封国制有何异同。(6分)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贤求。
材料一
罗马向海外扩张时,将所征服地置为行省,行省居民与罗马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罗马人作为征服者,拥有特权。在法律上,罗马公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有参政权,有服兵役的权利。而无罗马公民权的行省居民,无论其为贫或富,都是被征服者,无权参政,没有资格当兵。罗马人将非罗马公民视为臣服者。他们认为,非罗马民族应当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们的统治。因此在罗马境内,始终没有发生如秦汉那样的民族融合情况。
——摘编自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
材料二
秦在征服六国过程中,大力推行郡县制。秦建立后,确立郡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在郡县制下,地方管理层次分明,县下有乡、里、什、伍组织。各级官员职责明确。中央的政令可以通达全国各地。汉时,虽然郡县与分封并存,然而从武帝时代起,诸侯王在政治上的影响甚微。汉承秦制,郡县制成为汉代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下卷)(古代史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与秦汉地方治理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地方治理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意义。(6分)
29.(12分)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朝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代行省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8分)
评分参考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B
C
C
B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A
A
D
A
B
B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C
C
D
1.【答案】A【解析】三则漫画分别体现了从汉代重德才的察举制、魏晋以来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的发展,体现了政权的开放,故选A项;这些选官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标准不是“经世”,科举制忽视对实用性学问的考查,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尚学风气的形成,排除C项;选官标准的变化并没有体现“文化的开放包容”,排除D项。
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里的民众,既有商朝遗民,也有伯禽所带的周人,
还有原来的奄国人”可知,西周推行的分封制对于民族融合有推动作用,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诸侯的独立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对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据所学分封制的知识可知,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缴纳贡赋等义务,因材料中周公要求诸侯纳贡的制度依据是分封制,故选B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之前开始出现,秦朝正式设立的地方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专制”的说法不符合西周的史实,故①错误;诸侯定期朝觐和缴纳各种贡赋,故②正确;诸侯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和劳役,即提供军赋和力役,故③正确;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重要官职任免要呈报周王批准,有的诸侯兼任周王的卿士,以示臣服关系,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5.【答案】C【解析】由材料“以华夏为中心的天下,逐渐形成了松散的方国联合共同体”可知分封制下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推动国家的统一,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方国联合共同体而非部落联盟国家,排除A项;分封制是周朝的基本制度,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国家统一与政治统一的关系,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据材料“甚畏有司”“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奸邪)”“不比周,不朋党”“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可知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百姓质朴、百吏肃然、士大夫清明,说明商鞅变法重视运用法律治理国家,加强了对百姓、百吏和士大夫的控制,故选C项;秦国崇尚法家思想,儒家的仁义礼制不受重视,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效果很好,“如无治者”,并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排除B项;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于秦统一后,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题目问题是“海内皆臣”最能表明哪一特征,即国家统一,故选B项;经济繁荣表现在“岁登成熟”,并非“海内皆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文化统一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中“道毋饥人”能体现百姓安居,并非“海内皆臣”,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故选B项;郡守对下督责所属各县,与县令不是相互独立且牵制的关系,排除A项;郡守、县令(长)由皇帝任免,地方不能推荐,排除C项;郡守、县令(长)实行俸禄制度,没有封地,官位不能世袭,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根据“元朝时,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叫急递铺”“徒步奔驰,辗转传递军政机要文书”可知,元朝急递铺的设立,能够把中央的政令迅速传递到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急递铺属于元朝的邮驿制度,不会妨碍地方的自主发展,排除B项;急递铺虽然辗转传递军政机要文书,但不属于中央行政体制,不能起到完善的作用,排除C项;急递铺的职能虽然是传递紧急文书,但它的设立“保证了”政务信息的畅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可知刺史由监察官变为处理具体事务的地方官,说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刺史权力的嬗变,并不是地方行政权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刺史在监察地方的基础上权力不断扩大,并没有丧失地方监察职能,排除B项;刺史监察的是地方官,并不是诸侯王,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中数据程增加的趋势,说明下层社会进入上层社会的通道越来越宽,这与选官制度的改变有关,故选B项;“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直接与人才选拔有关,不属于中央机构,排除A项;“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不涉及监察制度,排除C项;“曹魏至北宋时期入仕群体中寒门学子所占的比例”没有说明人才选拔的依据,无法判断是否儒家思想,排除D项。
12.【答案】D【解析】根据和珅“又领班军机大臣,承命御前,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结合军机处是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可知,军机处掌握实权成为权力中枢,故选D项;虽然和珅是清朝少有的“真宰相”,又是内阁首席大学士,有“宰相”之名,但宰相制度在明初就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从职位品级的高低来看,军机大臣不如内阁大学士,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和珅既是内阁首席大学士,又领班军机大臣,并没有表明中央机构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关系,排除C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可知地方官被分割,三司互不统属,避免地方权力过大,故选D项;秦朝郡县制的设置标志着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事务,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中央集权,并不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三司互不统属,行政效率低,降低了地方自主权,排除C项。
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说明军机处直接承接机密文件,成为中枢权力机关参与国家机要事物,故选A项;材料信息着重说明军机处保密、直达的特点,未涉及机构简单信息,排除B项;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最高的国家机关,但在形式上是临时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军机处在统领机构等方面未有正式规定,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皆由雍正帝特旨选任”可见这一机构主要由皇帝决定,属于强化权力的需求,故选A项;“既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专职的官员,成员也无定额”无法体现其保密性,排除B项;“军机处设立之初,既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专职的官员,成员也无定额”由于均是朝庭命官,无法节约支出,排除C项;“既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也没有专职的官员,成员也无定额,皆由雍正帝特旨选任”无法判断其它机构的减少,反而增加了机构,排除D项。
16.【答案】D【解析】根据“伯里克利曾连续32年当选十将军”“他善于通过诱导式的演讲引导公民大会通过自己的政策建议”可知,这一时期的雅典既有伯里克利等一批优秀的人才管理国家,又确保了公民充分的民主权利,这体现了当时雅典政治公民民主与精英政治相结合的特征,故选D项;伯里克利虽然长期执掌国家军政大权,但他是被民主选举出来的,雅典的民主运行机制并没有失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伯里克利在维护雅典的民主政治,并没有沦为政治家争权夺利的工具,排除B项;雅典政治本质上是奴隶制民主政治,不是个人专制,排除C项。
17.【答案】A【解析】雅典公民大会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决策和管理权,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故选A项;轮番而治是指通过抽签形式产生管理者,管理国家事物,是指每个公民都有机会享有管理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法律,排除C项;材料只阐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权力,未涉及权力制衡,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这些举措扩大了雅典享受民主的范围,为雅典民主奠定基础,故选B项;“行使一定的否决权”并不等同于获得了参政权,因此无法说明其为贫民提供了参政机会,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梭伦对穷人的措施,并未提及贵族,无法说明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排除C项;D选项“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9.【答案】B【解析】权力制约,与材料中“不是平行关系,而是行政、司法在立法机关监督下的分权”相符,故选B项;轮番而治是选举方式,与材料中“权力的划分比较策统而且权力互相交错”不符,排除A项;人民主权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法律至上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图片体现的是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的直接民主的一种民主监督制度陶片放逐法,故选B项;陶片放逐法是公民在公民大会上直接投票行使民主权利,是直接而不是间接民主,排除A项;陶片放逐法是一种民主监督制度,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没有体现人人平等,排除C项;陶片放逐法不是为了获得民主权利,谈不上“机会至上”,排除D项。
21.【答案】D【解析】图中信息显示罗马帝国的扩展,导致非罗马人问题日益严重,故此罗马法完善了法律内容,制定万民法规范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故选D项;保民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维护平民利益的官职,与罗马帝国扩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转向帝国时期,主要原因是政治制度变化和军事发展的需要,个人独裁日益严重,帝国的扩张是表现,排除B项;成文法在早期国家就已经出现,表现为条文形式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与图中信息无关,排除C项。
22.【答案】B【解析】“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体现了法律公正的一面,故选B项;“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这不属于是形式的范畴,更符合公平正义,排除A项;“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体现的是原则,而不是程序,排除C项;“审判员不得审理与己有关的案件;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单一证据不能证明,与其他证据相结合可以证明。”这些原则是约定的,无法证明其灵活性,排除D项。
23.【答案】C【解析】罗马法中“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表明双方达成了一项清洗衣服的契约,洗衣人有义务保管好衣物,体现了“契约至上”,故选C项;重视证据是罗马法的一个原则,但题中洗衣人担责依据的是契约,不是衣服被老鼠咬坏这个证据,排除A项;题干中要求洗衣人担责依据的是“承揽之诉”,不能体现公平公正,排除B项;题干中体现了责任的划分问题,没有体现诉讼程序问题,排除D项。
24.【答案】C【解析】根据“皇帝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执政行事都需在法律框架的范围内”可知,古代罗马帝国按照罗马法进行施政,法律至上,反映出古代罗马法已经蕴含了近代的法治观念,故选C项;“皇帝无法凌驾于法律之上”等信息表明罗马注重法治,不能说明其充分发扬了民主,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罗马法对后世立法的影响,排除B项;古代罗马法推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不会取消贵族特权,排除D项。
25.【答案】D【解析】由材料“被授予特权的法学家对法律疑难问题做出的解答等均是罗马法的重要形式”可知罗马法学家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法律疑难问题做出解答,加强了罗马法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故选D项;罗马帝国的形成推动罗马法的发展,排除A项;这种立法形式有利于罗马法体系的建立,排除B项;“随意性”表述不符合罗马法的史实,排除C项。
二、材料阅读
26.【答案】
(1)含义:分邦建国(分封制)。
目的:辅佐周王管理地方,巩固西周统治。
(2)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
(3)特点:特别行政区无条件服从中央,但拥有高度自治权(或答单一制亦可)。
例子: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解析】
(1)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周成王封建鲁国”可得即封邦建国。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很重要的目的即在于使其“保彼东方,为周室辅”可得辅佐周王管理地方,巩固西周统治。
(2)第一小问看法,根据材料二“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得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第二小问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二“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可得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
(3)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属于国家主权和国家整体权益范围的事务全部由中央直接全权管理和负责,特别行政区必须无条件服从;属于特别行政区管辖的地方性事务,由特别行政区自己管理”可得特别行政区无条件服从中央,但拥有高度自治权。第二小问举例,根据所学可得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
27.【答案】
(1)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主要特点:君权至上;地方集权于中央;官僚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
(2)同:目的都是为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分封了同姓子弟为王;诸侯国都有较大自主权。
异:西周分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汉初分封的对象刘姓皇族子弟,当时郡县与封国犬牙交错。西周的分封拓展了疆域,有利于巩固统治,到后期随着诸侯国力量增强,周王室权威下降;汉初封国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为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
【解析】
(1)第一小问政治制度,秦朝采取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央采取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等,在地方采取郡县制、基层里长制等。第二小问特点,秦朝统一后,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主要目的是为了中央集权、巩固皇帝专制,因此其主要特点是君权至上、地方集权于中央、官僚由皇帝任免。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二者目的上看,西周分封制是为了调整中央与方国部落的关系,西汉的郡国制也是为了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涉及权力与义务分配问题;在分封内容方面,西周分封制分封范围为同性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汉初的分封主要是同性子弟;在地方权力方面,西周分封制和西汉分封的郡国都有较大的权力;在地域上,西周分封主要是为了拓展疆域,巩固西周王族统治,西汉郡国制则是郡县与郡国犬牙交错;在后期影响上,西周分封制初期有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影响,后期则有分裂的隐患,西汉郡国制则直接导致王国问题,为分裂埋下隐患。最后整合内容,分出异同即可。
28.【答案】
(1)同:中央政府都高度重视;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4分)
异:古罗马推行行省制,秦汉实行郡县制;古罗马采取法律方式治理,秦汉采取人治方式治理;古罗马对罗马民族与非罗马民族区别对待,秦汉对地方管理形式上是同等对待。(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同,结合罗马政府和秦汉政府都注重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可得中央政府都高度重视;结合古罗马和秦汉王朝都推行了地方行政制度可得都建立地方行政制度。第二小问异,根据材料一“罗马向海外扩张时,将所征服地置为行省”、材料二“秦建立后,确立郡县为地方行政单位”“汉承秦制,郡县制成为汉代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可以得出古罗马推行行省制,秦汉实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一“在法律上,罗马公民是旧国家权力的主体”、材料二“在郡县制下,地方管理层次分明,县下有乡、里、什、伍组织。各级官员职责明确”,结合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可得古罗马采取法律方式治理,秦汉采取人治方式治理;根据材料一“行省居民与罗马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在罗马境内,始终没有发生如秦汉那样的民族融合情况”,材料二“秦在征服六国过程中,大力推行郡县制”可得古罗马对罗马民族与非罗马民族区别对待,秦汉对地方管理形式上是同等对待。
(2)根据材料二“中央的政令可以通达全国各地”,结合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可以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因此在罗马境内,始终没有发生如秦汉那样的民族融合情况”,结合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可得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结合秦汉王朝推行的郡县制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可得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29.【答案】
(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2分)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2分)
(2)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4分,一点2分,任答2点4分)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一点2分,任答2点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一“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得出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由材料一“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得出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第二小问后果,由材料一“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得出唐朝藩镇割据;由材料一“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得出宋朝积贫积弱。
(2)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得出元朝疆域辽阔;由材料二“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得出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由材料二“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得出民族征服。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二“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得出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材料二“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得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由材料二“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得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