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时。
——陈寅恪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民间俗语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 汪洙
导入新课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了解北宋中央集权加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1.北宋的建立
(1)概况: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
部下拥立他当皇帝。——“陈桥兵变”
(2)结果: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
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北宋的统一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先南后北,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北宋形势图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政治
(削实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重文轻武
经济
(制钱谷)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军事
(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强干弱枝
(2)措施: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
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的历史教训。
2、加强各级机关的权力,使之相互牵制
中央
(三分相权)
行政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
军政
枢密院:有调兵权不统兵
三衙:统兵但不调兵
财政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地方
四监司
平行的路级机构,从各方面监控各州
通判
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御前会议
皇帝
三司
台谏
枢密院
中书门下
(政事堂)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财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知谏院
御史中丞
行政
军政
监察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崇文抑武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故事发生在建隆二年,赵匡胤宴请石守信和高怀德等禁军的高级将领,并在酒席上威逼利诱地说了一番话,唬得石守信等人第二天都纷纷称自己年老体弱,请求解除兵权、告老还乡。这个在酒宴上不动一兵一卒,轻易而和平地解除将领兵权的事情被称为“杯酒释兵权。”
(3)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佑集》
利:政治: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活动一:结合下列材料并 观察教材P50“北宋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分析宋朝中央到地方政治体制改革产生的影响 。
? 材料三:一官未缺,十人竞逐,纡朱满路,衣紫成林,州县之地广于前,而陛下之官五倍于旧。
——宋祁《上三冗三费疏》
弊:制度僵化;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三冗”,积贫(内),积弱(外)。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北宋中期财政状况表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1、北方——辽(契丹族)
(1)北伐失败;
(2)澶渊之盟:(1005年)辽南下,逼迫宋签订协议,约为兄弟之国,但是宋每年送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称为 “岁币” 。
2、西北——西夏(党项族)
3、财政危机
——边患(民族关系紧张),财政压力大。
冗兵+冗官=冗费
1044年,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称为 “岁赐”。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必要性:
社会危机严重加剧——内忧外患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王安石不凡的抱负(变法目的):
必要性
可能性
北宋中期,由于“三冗”严重,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加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严重,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②宋神宗的支持。
③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改革精神。
(2)可能性: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基。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2.王安石变法
(1)背景: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目的:富国强兵。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
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4)主要内容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领域
措施
内容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
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保马法等
(5)影响
①积极影响: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消极影响: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
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
逐渐走向衰亡。
遭到大官僚贵族和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启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对各阶层利益统筹兼顾。
活动二: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与下列漫画,谈谈你对改革成功与否的启示。
变法中执行不善,加重了人民负担。
启示:改革者要注意改革的策略性,关注人民利益。
两位太后也跑来起哄。
神宗后迫于压力罢免了王安石。
宋神宗的动摇
启示:改革者要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大无畏的改革精神。
1、执行不善,反加重人民负担。
2、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3、宋神宗后期动摇及其去世,使变法失去支持。
4、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5、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6、根本原因: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
小结: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2)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变法的进步意义(进步性)
(6)评价
1、变法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
?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不
同
点
背景
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北宋中期面临统治危机
目的
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挽救统治危机
实质
一场封建化的改革
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相同点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都有最高统治者支持;都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措施比较全面,都调整了生产关系。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
四、南宋的偏安
公元960年—1127年
公元1127年—1276年
靖康耻,武穆御金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
臣子恨,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宋辽和议
“岁币”
宋夏和议
“岁赐”
宋金和议
“岁贡”
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课堂小结
两宋的军事和政治
北宋
南宋
制钱谷
削实权
收精兵
完善科举制
崇文抑武
积贫积弱
王安石变法
偏安南方
与金战和
谢 谢 欣 赏